爱人哼哧哼哧地从电梯出来,在电梯入户处喘息着换鞋。我心想,让你锻炼就不锻炼,看看将军肚怎么治你。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个准。我习惯性地盯着手机,头也没抬。平常,他换完鞋后直奔卫生间,就像憋了一上午的学生。今天,和往常不一样,换完鞋后直接进厨房,厨房里随即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我闻声走了过去。
“送给你一些好东西!”爱人边说边从袋子里往外掏。我一看满是泥土的褐红色的椭圆形的东西,便问:“红薯啊?”爱人说:“sān mān jīe!”(普通话:土豆)一看到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红皮土豆,我的兴致马上来了。对这久违的红皮土豆,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哪里来的?”“志平给的!”“要人家的干吗?咱买菜这么方便。”“实在木办法,推不掉。”这个志平我是知道的。工作的原因,爱人和他相识。爱人曾嘱咐我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我一直懒于动笔。零星地听爱人讲过他的事迹,不是很了解,而且爱人近来很忙,和志平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就一直搁笔。但对他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他家住山里,身患残疾。9岁左右,贪玩,爬变压器,出了事故,命保住了,但双臂高位截肢,靠双脚干活、吃饭,什么都能干了,勤奋努力,娶了个智力有点缺陷的老婆,育有一双儿女。父亲也已作古,上有老母,下有儿女,老婆也得自己照顾,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多年前年,爱人经常驱车百里去看望他。每次去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山路崎岖危险,出了名得难走。虽然现在路修好了,但大车多,道路狭窄,有时堵车严重,路边又是居民的房子,人来车往,开车行驶很是危险。爱人每次从志平那里回来,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他们之间的故事。同事们去了,给他打扫屋子,整理房间,帮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有的同事把自己孩子穿小的或者还没穿过的衣服带去。志平的老婆围在他们跟前,不肯离开,像看热闹一样看着他们这几个稀客。每次他们走的时候,志平和家人恋恋不舍。有一年,志平家的核桃丰产,销路却不好。市场上卖相好的核桃堆积如山,街面上摆的到处都是,很便宜。爱人便自掏腰包,拿出一千元给了他,象征性地拿了两袋核桃,说替他把这两袋卖了,回来便分给众人了。那地地道道的山核桃,长相虽不好看,吃起来却特别香,妥妥的小时候的核桃味。因工作变化,爱人上山的机会少了。但逢年过节爱人仍旧抽空前去看望。志平很是感动。有一年,爱人较忙。秋天,志平托人捎来一些青皮核桃;到了冬天,又捎来干核桃。而今,看着他的红皮土豆,感慨万千。志平在社会的帮扶下,积极努力,身残志坚,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除了庄稼,家里有了养殖业,孩子送到了城里读书。有人还把他挑水的视频发到网上,成了一个励志的典范。我看了也很震惊,以前只是耳闻,没想到比想象中更艰难。
目光所及,皆是过往,看着这情有独钟的红皮土豆,一股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我的思绪又翻飞到了我可爱的家乡。因气候变暖,我的家乡已多年不种红皮土豆了。小时候,春天万物复苏之时,我那勤劳的父亲利用闲暇整理出自留地的一部分,用来种土豆。母亲则把冬藏的土豆切成小块当种子。我最喜欢看母亲切土豆了,手起刀落,就切出了各种形状的土豆块,一会儿就是一筐。看着这些土豆块,心中充满了希望,脑海里想象着它们在土里如何发芽、生根。切好后,父亲就提上它们,种在刨好的自留地里。土豆在土里发芽生根,一段时间后,破土而出,茎杆越来越粗,并开出白色的花朵,花朵中间是黄色的花蕊。土豆有好几个名字,马铃薯,山药蛋,洋芋。据说,它原产地在南美洲,被印第安人认为是上苍赐予的礼物,称为“巴巴司”。明朝万历年间漂洋过海传入中国。在当时,属于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清朝建立后,土豆才向全国各地大规模地传播开来。土豆耐寒耐旱,种上之后几乎不用再管,四五个月后,就能收获一堆大小不一的新土豆,成了家里漫漫寒冬的主菜。那个时代,家家户户大都如此。那时候,土豆都是红皮的,虽然不大,但很面很沙很好吃。现在红皮土豆越来越少。我最喜欢的吃法,是烤(烧)着吃。在寒冷的冬天,炉火还没熄灭的时候,把土豆放进炉子里,炉盖一盖,坐等着土豆烤熟,那光景怎了一个“美”字了得。烤熟后的土豆,皮爆裂,乳白色的沙沙的土豆泥像开了花的棉花一样,一看食欲就不由自主地来了,味蕾的诱惑根本抵挡不了,迫不及待地想解馋解饿。刚出炉时,滚烫的土豆,从一个手里,抖落到另一个手里,嘴鼓成壶状呼呼吹气驱热。在吹气的当口,嘴里已经生出津液,再悄悄地咽回肚里。剥皮时,两手弄得黏糊糊的,嘴上、脸上也粘上了炉灰或者土豆泥,简直像个花脸猫。现在想想,那样子是多么滑稽可笑。但就是在这样的憨态里,留下了我最纯真最难忘的记忆。有人说,人最难忘的记忆是关于饥饿的记忆。红皮土豆也许就是这样的记忆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土豆确实是一代人根深蒂固的记忆。这不,老公一边掏,一边说:“马上蒸几个土豆,让我一次吃个够。”真是“心有灵犀”,不点就通,我也正这么想呢。我边淘洗土豆,边戏谑道:“咱俩都是吃土豆的命!”爱人应和着,“你说对了,就是吃土豆的命,百吃不厌!有小时候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家的味道吧!”
我心里想,这哪是家的味道,这是记忆的味道,是一代人艰难困苦的记忆的味道,是时代的味道。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留在记忆里的东西永远忘不了,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记忆的底片上了。我和爱人从小习惯了艰苦的日子,有点无福消受山珍海味。一年,朋友远道寄来五个已做好的大闸蟹,黄灿灿的,看着很诱人。开始还舍不得吃,后来让吃,谁也没兴趣,多次问儿子,他也不吃,一直放到过期,扔了。爱人说好东西都浪费了。还有过年准备的那些鲜肉,放在冰箱里总想不起吃,一做饭,总是挑吃习惯的粗茶淡饭来做。2017年春天,爱人到南方学习三个月,开始还尝新鲜,对海产品有点稀奇。一个月后,一到吃饭时间就给我发信息,看着他发来难过的表情包,我还窃笑他像个小孩子似的吃饭挑剔。他说发愁去食堂,满眼都是海味,吃腻了,吃不惯,难以下咽,还是家乡的白面饭好吃。就这,回来体检,查出个尿酸高。医生说少吃海鲜。我也是一样。儿子初二那年寒假,一放假,我带他直飞三亚。接待我们的导游,年终业绩冲冠在即,在小年夜时,特意请大家吃海鲜,希望大家慷慨解囊,对自己狠一点,当买则买,不要亏待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旅游团里,有一位东北的富商,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来度假。慧眼的导游一眼就看出了富商出手阔绰。酒过三巡,就直接给富商摊牌,今年500万的业绩全靠他兜底,完成任务后,公司奖励他到5个国家免费旅游,希望富商或依公司之名或凭私人之情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所以那天的年夜餐他是颇为用心的,我们这些游客跟着沾光。但是看着满桌的海鲜,我和儿子可谓浅尝辄止,真的吃不了那带腥味的海鲜,看着张牙舞爪的不知名的海生物,甚至觉得有点瘆人。富商没让导游失望,在一个水晶店里,摘取了那颗最昂贵的水晶饰品,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他漂亮的妻子,在两个儿子面前做出了宠妻的表率。2018年,我随爱人及其同学一起去晋北游玩,到了岢岚,饭店推荐的菜里就有一道羊肉炖土豆,我们吃了一次不过瘾,连着吃了两次,觉得那里的土豆太好吃了,又软又面,吃在嘴里沙沙的,面面的,口感极好,真的是味蕾上的享受,回味无穷,小时候的味道又回来了。而今,已吃过晚饭的我,蒸出红皮土豆后,吃了一块不过瘾,又吃了一块。爱人确实是一次吃了个。他吃着,赞美着,回忆着……红皮土豆,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故事。而今,它像一个纽带,串联起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红皮土豆,抹不去的记忆,忘不掉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