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编写家谱,初稿发给我,让完善补充。
“陈玉虎,男,东门25世,农民,育有七子女,其中六个大专以上学历,一个高中毕业。1989年教师节,洪洞县人民政府授予陈玉虎‘育才之家’的光荣称号,并颁发牌匾(当时,子女中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为大学生者颁发此奖)。在县域被传为佳话,为文墨陈村增光添彩。
“陈玉虎学问不高,却善于动脑,勤劳朴实,乐善好施,深受广大村民称赞,被誉为陈村‘能人‘。
“陈玉虎夫妇二人非常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管教严格,耕读传家,经常教育子女“念书是最好的岀路,知识改变命运”,常用邻里强人、英才模范勉励子女勤奋学习,省吃俭用,全力供子女上学。”
以上内容是乡亲对父亲的评价。看到这些文字,我又一次泪湿眼眶,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在世时的一些往事,如黑夜里的点点繁星,在我记忆的苍穹又闪耀起来。
父亲天资聪明,会制作、修理、使用各种机械,自创多种生产、生活用具。有时电磨上需要缝缝补补的,父亲不靠母亲,自己亲自动手。父亲高大魁梧,个子1米85以上,手大脚大,穿鞋45码都有点夹脚,就这么个大手大脚的八尺男儿,竟然手捏银针,飞针走线,有时脚踩缝纫机,手工和机子并用。母亲学缝纫机都是父亲教的。所以在村里被称为“能人”。父亲非常谦虚,勤于学习,向村里的贤人学。我们村在外工作的人很多,曾有人统计,村民上缴的公粮不够在外工作的人吃。贤人中,有官至厅级的干部,有留洋在外的大学教授,有在当地教书育人的先生,有道德品行高尚的村民,父亲对他们都非常敬重,经常以他们为榜样激励我们兄妹。
父母生我时已43岁,我是家中老小,到我有记忆时,父母都已鬓染霜雪。耳闻父亲有很多壮举,如半夜擒拿敌特分子,被汾西县(当时我村隶属汾西县)政府表彰;跳下泊池勇救河南打工小伙子;肩扛棺材渡河,让灵柩得以按时下葬等。村里还传父亲土法上马为村里制作各种农具、架杆走线一个顶仨、被县邮电局点名破格农转非等,这些平常事大多是我出生前的。我有记忆后,印象最多的就是父亲当电工的日常,不是看磨,就是检修,偶尔有空,还要给乡亲们义务修理自行车、缝纫机,有时出村去帮忙修理。
父亲常年早出晚归,只有吃饭时间才能见到父亲在家,或者村里停电,偶尔待在家,平常很难见到父亲在家赋闲。
每天的吃饭时间,才是父亲的休息时间,也是父亲的学习时间,父亲从不浪费时间,边吃边听收音机广播。那个砖头大小的收音机是父亲的宝贝,就如我们现在的手机一样重要。只要回家,父亲洗完手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调到他喜欢的电台,找到他喜欢的栏目,才坐下来吃饭。听到共鸣处,趁势教育我们,或者给我们串联天下大事。
收音机是父亲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它架起了父亲通向外面精彩世界的桥梁。如家谱中所说,父亲确实勤奋好学,跟着收音机学到了好多知识。父亲从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聊天侃大山。一有时间就是听收音机广播,了解天下事宜,听戏,或者钻研琢磨各种农用机械。
父亲的日常离不了收音机,在院里干活,都要把收音机放在一旁。也许使用频率太高,收音机难免出现故障。父亲非常着急,实在等不到修理的行家回村,就自己动手了,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母亲总是在一旁嗔怪:“不坏也被你拍坏了,就等不到人家回来修。”也许是因为半导体的线路接触不良,拍打偶尔也能发挥作用。好学的父亲甚至拆开收音机鼓捣探究。一天不听收音机,就像少了什么。
父亲最爱听的是蒲剧,偶尔跟着演员唱几句。《打金枝》父亲百听不厌,一边听,一边给我母亲说“娇子如杀子”,不让溺爱我们,让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孝顺大人的良好习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兄妹七个没人敢顶撞大人,没人敢在父母面前说一句难听的话。就是兄妹之间,偶尔拌嘴时,也不敢说脏话。《赵氏孤儿》也是父亲最爱听的,听了还发感慨,好像剧中人物就在生活里,悲悯的心如同真人真事,告诫我们珍惜拥有的,知足常乐,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才能路越走越宽。《白毛女》、《窦娥冤》、《穆桂英挂帅》、《杨家将》、《岳飞传》、《铡美案》等等,都是父亲从收音机里听后,再教育我们的教材。父亲还爱听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父亲心情的晴雨表。人们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父亲也是这样,大姐、三姐在外工作,他就整天关注她们所在城市的天气,尤其到了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父亲总是说:“把额娃在城里热得怎么干啊!”
也许是常听收音机的原因,作为农民的父亲,总是比别人知道的多,总爱给我们讲大道理,为人要宽厚,待人要真诚,做事要踏踏实实,知识比金钱更重要,对感情要专一等等。就连吃饭,必须围坐在父母周围,父亲不动筷子,我们也不能先吃。吃饭时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父亲把收音机里听到的全用来教导我们,在我们心中,父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总感觉我们兄妹从小接受的教育比一般人家多。我小时候甚至羡慕别人,别人的家长除了问吃了喝了”,再不多管孩子的事,孩子们很自由。我们却不自由,临出门得向家长告别,进家门首先得喊爸妈,得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做什么事都得有样子。父亲对我们的管教确实有点严格。这些条条框框都是父亲从他的收音机里学到的,因为父亲没读过几年书,家里也没书可读。收音机就是父亲人生路上的的导师,是父亲最好的学校。父亲总是现学现用,而且让我们也跟着他听,一起学。父亲总怕错失教育我们的良机。
收音机是父亲的精神粮仓,让父亲的内心足够丰盈。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父亲内心非常强大,从不屈服于生活的重压,肩挑整个大家族的重任,还兼济乡亲。他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见识,离不了整天陪伴他的收音机。记得一天早上,我放学回来,父亲正在收听广播,我也被广播中的故事所吸引,遗憾的是只听了结尾一部分。这个故事就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总想完完整整听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直到大学毕业才找到原文,就是美国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我不知道没上过几天学的父亲能不能听懂这篇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不过,我相信,被乡亲誉为“能人”的父亲是能听懂的。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故事中人物的可圈可点的品行。父亲确实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从来没见父亲愁眉苦脸过,好像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似的;父亲和老画家霍尔曼一样具有舍己救人的宽广胸怀,如家谱所说“乐善好施”。
也许正是因为父亲有这样宽广的胸怀,善良正直的品行,父亲深得乡亲们尊重和信任,成了村里的“说合人”,即现在的调解人。村民间的矛盾纠纷,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村干部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就叫父亲去解决。父亲总是站在双方的立场上,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说服双方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双方心服口服、满意地离开。我觉得父亲能处理好大家的关系,和他经常听收音机并从中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在收音机广播的影响下,父亲自觉不自觉地规避自己的言行,有意或者无意地践行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古训。
跟着父亲,跟着父亲的收音机,我也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年轻时不觉得有啥,现在年过半百,回首走过的岁月,一路风雨,虽然辛苦,却也迎来了曙光,见到了雨后彩虹,很是知足。这一切都契合了父亲的愿望,可谓踏着父亲引领的路子而行,正如父亲在世时所说:“人生的后半辈,见的是人心,靠的是信用。人活在世,脸面比金钱更重要。”
父亲的收音机就是父亲的万花筒,吸引着父亲,引领着父亲。其实父亲也是我的收音机,是我的万花筒。在他身上,有许多我学不完的东西,虽然阴阳相隔,但仍在不停歇地向我播报。他身上的真善美,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给我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力量,引领着我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