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益军的头像

程益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0
分享

雷峰渠

我也不知道这条水渠具体是那一年开始修建的,只是听老一辈子的人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后来,在无意中闲谈时,经过几个当时参与过修水渠的老辈人证实,雷峰渠正式于1964年冬开始动工,耗时半年左右,村民们都是利用冬闲和农忙以后的时间,自带干粮,早出晚归地抢建水渠。许多年以后的现在,只能看到杂草丛生的渠头以及渠尾,如果你有心仔细看看的话,还是可以在叫“塘背”的村庄边上,可以看到雷峰渠的一小段,但是,却成了一段贮水坑了,完全失去了灌溉的功能,甚至是输导废水的功能都微乎其微了,昔日的浩瀚工程,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形式已随岁月逐渐消失,而农业生产的用水命脉,灌溉水渠也逐渐干枯,被废弃,被平整,被工业用地所置换或占有。昔日的袅袅炊烟下的村庄己被征迁,风吹稻浪的田野上,被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而在当年,老百姓严重的缺灌溉用水的艰难日子,农业生产搞不上去,粮食增产希望渺茫,甚至于农闲时节长在土里的蔬菜,也因为小溪里缺水,而耷拉着菜黄色的脑袋。种在土堆里脚板薯,蕃薯,凉薯,土豆等等,也因为水的原因,生长的像"丁怪子” (意思是长的瘦小,磕碜)一样。

最近一段时间里,电视里播放一部电视剧连续剧叫《红旗渠》,母亲看的津津有味,除了饭后与邻居们散一会步,基本上就窝在沙发上看《红旗渠》。我下班回来都要跟我叨叨剧情,说当时生活中多么多么的困难,肩挑人扛的工程多么多么的艰难险阻,河南林县的人们为了能喝上水,为了能灌溉农田,硬是把渠修成了,把水引到家门口了,多么了不起的事儿。现在看来,红旗渠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一个传世的奇迹。感概良多后,说起了我们坊上(本地)的灌溉水渠雷锋渠。

雷峰渠,原先也叫雷锋渠,它名字的由来是当时的环境,全国人民都在学习雷锋精神,水渠修好以后,就叫《雷锋渠》,不过后来叫来叫去,也叫成雷峰渠了。雷峰渠的修建,沿于当时的里仁公社,玉岩公社的广袤无垠的农田,常常因为灌溉用水严重的缺乏,造成粮食减产和绝收,虽然当时石峡山那里有一股水源,但它河道短,起源于东坑公社的河子唇,由众多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经过三垇茶场、石峡山、上凌村庄、下围、从畲族同胞居住的蓝屋而汇入濂江。只能灌溉玉岩公社里的禾树下的少部分农田,还是不能彻底的解决用水问题。几个人民公社的人们急切盼望能有足够的水源,滋润干旱的土地。于是,在政府的号召和村民自觉积极参与下,水渠正式开工上马。经过水利部门的技术工作人员实地堪察、精密计算,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有利地形地势,精确计算好落差,严格地遵守少占用耕地,多经过荒山荒地的原则,初步规划线路为:利用源自定南县的粗石村庄和竹山下村庄的水源,在深山里,由众多小溪流汇聚,而逐步形成的水量充足的濂江河流,作为引用水源。濂江的水曲曲折折环绕关西公社、里仁公社、玉岩公社,形成县城东南方向的护城河,从老城墙旁边经过,走过下豆行码头,最终于桃江公社的水西坝汇入桃江。最后的确定,从里仁公社的瀚江村开始,经过五指潭、里仁中学、山下村,接入玉岩公社的禾树下,经过村庄塘背、龙岗,一直引伸到下杨坊。而在塘背与龙岗之间,要横跨另一条河流,必须架筑一段跨度大,高度达十多米的水槽,才能保证引来的河水顺利到达杨坊。

二十多年以后,小小少年的我,站在高高的渠坝上,一个猛子,扎入川流不息的渠水中,酷夏的暑气,被清凉的渠水一泡,周身清爽,无比痛快。周围的小伙伴们,亦在水中嬉戏玩闹,好不惬意。

在雷峰渠上,建了许多的桥,桥是用石头砌筑而成的拱桥,原材料都是就近取材,里仁地界石材取自雷公山,玉岩地界石材取自石峡山和玉石仙岩。桥的形式几乎都是一孔跨二岸,主要是渠宽一般不超过二十米,渠坝的高度却是不统一的,因地因渠因水势而确定。雷峰渠流经会龙村的地方,是在禾树下村庄的旁边,离我家住的地方约有二三里地。可能是地势的原因,这段水渠又宽又深,水量贮备非常大。在我的印象当中,水渠从南迳口接入到塘背村庄这段,建有三座一孔桥,一座悬浮灌溉水槽。一座连接塘背屋场和老围,那是二个村庄连接勾通的桥梁。一座连接上新屋与禾树下,那是程姓村庄和部分唐姓村庄必须经过的桥梁,因为禾树下那里有个国营供销社,所有的生活、生产物资,都要在那里采购,有段时间,买东西还必须要购物票证。一座连接赣粤公路(现105国道,亦是迎宾大道,但现在己看不出原先的任何痕迹了),这座桥,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车辆经过,迎接了南来北往的各路英雄豪杰,形形色色的商贾旅客。桥的一侧曾经建有三间平层瓦房,当时是个碾米机房,附近的村民都到这里碾米。秋冬时节,收到的红薯、木薯、野芋等等薯类,也到这里碾压粉碎,做成各类薯粉,是客家人特色美食的重要原材料。我记得这个碾米房曾经有几个坊上人承包过,比如说那个叫阿胜保的、还有赖屋的赖红霞。一座悬浮水槽连接禾树下与茶场,这个茶场占地面积不过十多亩左右,却是个国营茶场,种了一排排绿油油的矮茶树,旁边有排房子,呈7字形,7字的头与尾连砌着围墙形成个小院,茶场总共也不过有一二个茶工,不知道这样的规模,一年下来,能做出几斤茶叶来,估计是当时与三垇茶场一个单位的吧。小小的茶场对面是程姓屋场人的葬山,旁边远处有一处沙丘,是红砂岩经过千百年风化而形成的沙丘,方圆不大,但可以滑沙玩,小孩子的我们会经常结伴去滑沙玩,也会到对面的茶场摘茶叶树结的果子玩,沙丘与茶场之间,我们也会来回跑动玩捉迷藏。

自从修建了雷峰渠,把濂江水引进来了,极大地缓解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阡陌纵横的农田里,也开挖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溪流,支流经过各个村庄的旁边,水流量也是比较大的,最适宜学龄前的儿童溪水嬉戏,一群小鸭子一样的伙伴,在刚好遮住肚脐深的溪水里,赤果栗迹(裸体)地无忧无虑。因了水渠满,沟溪有水流,勤劳的村民们在田头、沟边的闲土上,种上了各种蔬菜,除了肉类,蔬菜基本上能够自足,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餐桌。水稻也因水和种子的优良选择,大幅度的年年增产。但是,一到插秧后的那段时间里,因用水量大,禾苗不能及时喝足水,也是一个不小的事儿,在大集体搞农业生产时期,还好解决问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承包单干了,问题就突现出来了,因为集中在一个时间段灌溉,水头人家田里的禾苗喝饱水了,水尾的禾苗还在渴的要死,那时,村庄里家家户户都要派出人工到小溪里放水,特别是晚上,整晚整晚的在农田里,小溪边,站在村头望去,星星点点在农田上可以看到移动的灯火,那是守夜放水人提的吊灯,或者是打开的手电筒。移动的灯光中,也是有可能是提着吊灯在“捉夜”的人,因为水源丰润以后,黄蟮、泥鳅等等小动物经常晚上出现在农田里捕食,聪明的乡人把它们当作了改善伙食的最好食材。而守夜放水的人,在上田放足了水后,赶紧的改(挖)开田坎,放到我家田里来,而下家往往要求改开一点点田坎来,涓涓细流也好,先放一点点到我家田里来。好说话的人,俩人在田坎边上边放水,边聊聊天,抽根烟。不好说话的人,上田家人一走,大田刨(铁铲)一改(挖),水全部流进他自家稻田里去了。常常因为协调不好,或者踫到不好说话的人,轻则吵口打架,重则持械斗殴。晚上发生的事,只要在吃早饭的时候,端个碗,到晒场上,弄堂里,祠堂门囗,边吃边听,消息就会迅速传开来,重大的消息,在晌午时分,各个村庄都应该知晓了。这样的事,普遍性地发生在人与人,屋场与屋场,村与村之间,这样的事自古有之,持续时间长,随着协调机制的改进,法制宣传的普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化的衰退,因争水而斗殴的事逐渐消失,成为历史,成为茶余饭后的感慨。

雷峰渠,因农业耕种的迫切需求而产生,因时代的变迁、工业化的取代,而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它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衍生出来的勤劳朴素的精神,敢于改变、勇于探索以及战天斗地的智慧,将永恒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