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日,在去仙人崖的路上,我还有点担心:倒春寒在陇原持续了一段时间,不知道山中的草木如期绿了没有?
晨雾散尽时,我已站在仙人崖的山门前。门楼洁白如玉,“仙人崖”三个大字笔走龙蛇——一面是书法家启功书写,另一面是任法融道长题字。昔人已去,字迹犹存。
四月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抬眼望去,层峦叠嶂间浮动着乳白色的岚气,恍若仙人挥袖时遗落的素纱。溪涧深处,冬天遗留的最后一块残冰瞬间融化,汇入叮叮咚咚的流水。两岸桃花盛开,是镶嵌给河溪的美妙绝伦的花边。
拾级而上,石阶缝隙里钻出几簇紫色地丁花,在晨露中舒展着纤弱的花瓣,像大地写给春天的情书。
转过一弯山道,眼前豁然铺开巨幅青绿画卷。赭红色岩壁上攀附着层层新绿,鹅掌楸的嫩叶在阳光里泛着半透明的光泽,野蔷薇的藤蔓垂落成粉白相间的珠帘。最奇的是那些天然岩穴,有的如悬空佛龛,有的似半开窗扉,洞中生出几枝野山桃,粉艳艳的花枝斜探出来,仿佛真要迎出位素衣修行的隐士。忽然有清脆鸟鸣自头顶掠过,抬眼便见两只蓝尾鸲追逐着飞入松林,抖落几粒松针,在风中打着旋儿飘向仙人湖。
这泓碧水是群山捧出的翡翠盏。湖面浮着几片新绿,俨然湖底的水草探测水面的温度,倒映着对岸千佛崖的剪影。我蹲在青石码头上撩水,指尖触及的凉意里竟跃动着细碎的金光——原是阳光穿透水面,在赭色砂岩基底上织就的粼粼锦缎。传说仙人曾在此沐浴炼丹,如今只见三两游客嬉戏,枝条划出的涟漪里,游动着整座春山的倒影。
仙人湖很大,约有二万余平方米。湖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群山拥簇,仙人湖如掌上明珠。沿着湖堤行走,每一处都是湖光山色。湖边徜徉,令人惊叹此地的宁静祥和——仙人真会找地方,往往眷顾山奇水秀,环境清幽雅洁的世外桃源。移步换景,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沿着湖边的木栈道前行,远山苍茫,遥不可及。近处拱卫仙人湖的南崖突兀,陡峭的岩璧裸露出赭红色与黝黑色交错的肌肤,如丹霞赤壁。山顶上长满密密匝匝的树木,如千军万马严阵以待。春天的号角吹响,草木争先恐后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展示挺拔的英姿。几株桃树从崖壁伸长腰肢,盛开的花朵欢迎早起的游客。
沿着木栈道迤逦前行,曲径通幽,幽静处人迹罕至。蝴蝶翩翩飞舞,落在花丛中;山鸟婉转鸣叫,在密林深处呼朋唤友。走到峡谷幽深处,路边有一指示牌,上书:仙人送灯,我在仙人崖等你。“仙人送灯”为秦州十景之一。古时,南崖脚下,依崖修建了燃灯阁,是仙人崖的主建筑之一。每当夏秋深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辉映,人传是神仙携灯往来,故有“仙人送灯”之说。
于是加快速度,来到东崖。一道陡峭的天梯直通东崖,崖壁上面突兀而下面凹陷,形成天然的洞穴,或大或小参差不齐分布在崖壁下面。到了跟前,崖阁式洞窟呈现眼前。据记载皆建于明代,利用崖面凹陷部位,悬空修建而成。从东至西,由石莲洞、三佛洞、罗迦洞三洞组成。窟内塑有披发仙人、三世佛、朱元璋子嗣及清代书法家王了望等。我扶着栏杆,登上几乎垂直的石阶至第二层洞窟,逐一参观。而后手脚并用,爬上更加陡峭的铁梯至第三层洞窟。
登高远朓,视野极为开阔。白云缭绕,群峰或隐或显。松涛阵阵,无数的翠峰摇曳,先看到一点新绿,接着看到一大片翠绿,瞬间化作成片的绿浪,排山倒海般向我涌来。我吃了一惊,山中蕴藏厚积薄发的力量,春天已经像火把一样燃烧起来。
仙人崖距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组成。翠峰高耸于崖顶,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东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六寺为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五峰”和罗汉沟群峰众相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
看了东崖,沿着桃花灿烂的山道走向西崖。一面开阔而又雄浑的赤壁呈现在眼前,突兀的崖璧上布满褶皱,如同岁月刻下的皱纹,又如流水冲刷留下的沟槽。崖壁下面空旷成洞,大小古建筑依山就势,利用洞穴建造出诸多形态各异的洞府,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
三崖之中,西崖遗址保存最完整,飞檐斗拱的明清古刹错落镶嵌在峭壁间。这里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灵应寺前的古柏已萌发新芽,嫩绿与苍翠在枝头交融,香炉青烟袅袅升起,与山间岚烟难分彼此。殿内明代泥塑观音低眉含笑,衣袂褶皱里还沾着匠人六百年前的指纹。
面对如此神奇而又壮观的丹霞岩洞,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大自然也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经历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演变才形成今天的景观。而仙人的高明在于巧借外力,穴居修行。此处与世隔绝,不为外界于扰,可以专心致志于修炼。
这些地质遗迹,源于白垩系麦积山组紫红色、砖红色砂砾岩,颗粒间的钙质胶结物因长期受风化剥蚀及水流溶蚀作用,被携带转移,形成孔洞,历经漫长的风雨侵蚀,岩面由外至内逐次剥落,逐渐扩大,形成岩洞。
路过磨针殿,看到一则神奇的故事。据传净乐国太子(即真武大帝幼年),入山修道,久未成就,因其返回,路遇一老妇人(即观音化身),手持铁棒,在巨石上磋磨,太子问道:磨铁作何?妇人曰:磨针,太子言下感悟。看来,神仙也明白修行需要时间和悟性,急于求成是不行的。这则故事流传到后来,变成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说。
走累了,坐在银杏树下小憩。千年古树刚抽新叶,扇形小叶还打着可爱的卷儿。对面摩崖石刻上有偈语:“春山如笑,我亦陶然”,方知古人诚不我欺。这方山水将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灵秀酿成醇酒,让每个踏青人都成了微醺的诗人。
看来,我是多虑了——春天可能迟到,但是从来不会缺席。也许明天,你会看到,满山皆是看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