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九日,中午,伴随着轰隆隆的引擎声,飞往和田的飞机腾空而起,从空中往下看,乌鲁木齐笼罩在薄雾中,灰黄色的建筑和地面上披着一层薄雪,显得格外的安详宁静而朴实,给人成熟的思考。
起先,飞机向东南方向爬升,乌鲁木齐渐行渐远,不一会,就在天山山脉上空飞行,天山沟壑纵横,覆盖着皑皑白雪,薄雾在山间缭绕,山脉向天际延伸,给人一种想下去探索的冲动。
随后,飞机一直沿着天山山脉向西飞了许久,可能距离和田不远了,这时,空乘人员提示到:“各位旅客好!请收起座椅板,洗好安全带,飞机准备下降。”
这时,可以看到飞机下方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应该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又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维吾尔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里不仅气候极端干旱,而且风沙灾害频繁,年浮尘天气260多天,年平均沙尘暴日数20多天。
和田地区当地的老百姓经常开玩笑说:我们这里下土比下雨多,每年我们光吃土,就要吃十几公斤。
尤其可怕的是这里的沙子是细沙,或者说是粉沙,无孔不入。
可见,长期在这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是多么的艰苦,同时,也说明这里生态环境治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突然,我看到飞机下方的蓝黑色的太阳能板集群,它一望无际、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仅能起到挡风沙的作用,而且它能给周围的城市、村庄、工厂、学校等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
河流、道路、防护林等在沙漠里蜿蜒延伸,村庄星罗棋布在沙漠里,勾勒出一幅人类面对绝境求生的坚韧和守护故土的执着的素描图。
刚才在乌鲁木齐看到的薄雪,在天山看到的皑皑白雪,在这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茫茫沙漠里,至少从视觉来看,南疆竟然没有一点冬天的迹象。
以天山为界,一个北疆和一个南疆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给人一种“从北疆翻过天山到南疆就没有冬天”的视觉感受。
下了飞机,走出候机厅,感觉和田的天气似乎没有乌鲁木齐那么冷。
乘车前往昆仑市,全程是高速公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落后。
路过村庄时,可以看到路边的树林里的树木光溜溜地立在那里,地面还有散落地树叶,黄色的,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
麦田里的麦苗是裸露的,绿油油的,像是生长在春天里,没有雪的覆盖,这里的麦苗能过冬,证明这里冬天的气温不会很低,不像在北疆,这时的冬麦早已躺在厚而温暖的雪里睡觉了。
穿过村庄时,可以看到院子里屋顶上的烟囱正炊烟袅袅,可以听到鸡鸣狗叫,这一切都打破了沙漠的孤寂印象,给人一种浓浓的烟火气息,又一次印证了“从北疆翻过天山到南疆就没有冬天”的视觉感受。
在王总的公司,我再次见到了她,她个子不高,下身穿一条白色的裤子,上身穿一件橘黄色的毛衣,消瘦的脸,戴一副金丝边眼睛,发髻高盘,显得整洁干练,说话语速适中,表情亲和又不失威严,典型的知识型职业女性。
她简单地介绍了项目情况。原来这个项目是做林业调查,任务重,时间紧,需要大量的现场调查人员。
为了这个项目,她这次可是来了一个家庭、亲戚朋友和同学总动员,她让妹妹带上她上小学的女儿和妹妹上小学的儿子从乌鲁木齐赶来,她的合伙人赵总的妻子也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儿子从西安赶来,她妹妹和赵总的妻子负责后勤保障和做饭,闲暇之余还要指导和监管孩子们的学习。
现场调查两人一组,一人负责调查,一人负责记录和拍照片。
经过培训,我很快学会了现场调查的流程、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和我一组的是一位刚毕业一年的维族小伙子,本地人,一米八几的个子,汉语很流利,大家都叫他小穆。
早上九点半,我和小穆在办公室领了当天的任务后,就驱车赶往现场调查地。
车是先向东行驶,这时,太阳正从东边的地平线缓缓升起,将整个天空染成了浅浅的玫瑰红,一束金黄色的阳光正照耀到路边的树林里。
“这朝霞太美了!映红了半边天,像美丽的眼睛看遍这里的一草一木!”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小穆说:“每到冬天,这里的天空特好看,蓝天白云,或者彩色的云,看起来特别的干净、清爽。”
小穆说:“每到冬天,这里的天空特好看,蓝天白云,或者彩色的云,看起来特别的干净、清爽。”
我在想:大自然是公平的,夏天给你一片绿洲,当冬天绿色消退时,就还你一片美丽的天空,使生活在沙漠里的人们不在孤寂。
不一会,车一路向北行驶,路右边是漫无边际、延绵不断的沙丘,沙丘呈鱼状,沙丘上布满波纹状的线条,宛如鱼鳞,沙子很细腻和柔和,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沙丘与路之间是一条排碱渠,排碱渠里金黄色的芦苇密密匝匝的,在随风摇曳,给寂静的沙漠带来一丝的灵动。
路左边是一望无际、整齐划一的枣树林,枣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很高大,它们是经过改良的枣树,很矮,不到一米五高,整个枣树林都是单调、冷清的灰褐色,但是弯弯曲曲的树枝,更像园林盆景,给这冷清的环境增添了一份景致。
此时此刻,我的心底顿时涌现出曾经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绿进沙退”的感慨,这种历史性、根本性的转变得益于近几年“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落实。
我们来到枣树林边对防护林进行现场调查,我看到路边停着小轿车,枣农们正在给枣树剪枝。
“在北疆,现在冰天雪地,农民们已经在家休息了,而这里的枣农却在冬天还要干活,真辛苦,不过,他们很富裕,你看!他们是开着小轿车的枣农。”我自言自语道。
“这里的枣农每户平均年收入十万元左右。”小穆解释道。
有羊群在枣树林里低头,安静、专注地吃着草,时不时传来“咩!咩!”的羊叫声。
牧羊人穿着黑色的棉衣棉裤、戴着黑色地民族棉帽,两手抱在胸前、静静地坐在石头上晒着太阳、打着盹,看着自己膘肥体壮的羊群,正在憧憬着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
在这寂静地沙漠里,能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就能创造和守住自己的美好生活和未来。
其实,这里冬天并不孤寂,宁静中不失热闹,生态环境好了,植被多了,野生的动物和鸟禽也多起来了。
我们时不时能在防护林,或者枣树林里看到:像电一样闪过的野兔、像跳伞一样落在枣树林里的野鸡、藏在杨树树梢里的几只受惊吓的鸮呼地飞向天空、成群的麻雀在树梢和路上飞上飞下、黑亮的乌鸦在马路上昂首挺胸地踱着方步。
我们每天早上迎着朝霞去现场、穿梭在乡间道路、翻排碱渠、调查、登记调查表、拍照现场,傍晚,我们迎着晚霞收工、再录入数据,看着未调查的样点越来越少,我们越来越开心。
期间来了一位做调查工作几年的丁老师,王总安排我开车送丁老师给在昆仑山农场做调查的员工做培训指导工作,由于害怕我走错路,细心的她还专门安排公司司机给我引了一段路。
到昆仑山农场的路是一条穿越沙漠的公路,沙漠公路是两车道,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这是我第一次驱车穿越沙漠,我显得格外兴奋和激动。
沙漠公路两边近处是用芦苇或者干草做的防沙网,再远点是用蓝色纺织布做的防沙墙。
防沙墙外边就是连绵的沙丘,像是沙的海洋,一浪接着一浪,很是壮观,沙子很细腻,呈黄褐色,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的柔和,如绸缎般的丝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沙丘,我多想下去触摸一下,再与它们合个影,可惜路边没有停车的地方,再加上赶路要紧,我只能将当时的所见所感刻在脑海里。
好长一段沙漠公路的两边除了沙丘还是沙丘,几乎没有一点植被,偶尔能看到一两棵红柳,或者梭梭,也显得格外的稀罕和珍贵。
终于在路边的沙丘上看到较多的胡杨、红柳、梭梭,它们或三三两两的,或一簇一簇的,站在隆起的沙丘上,守护着这沙漠,守护着这条沙漠公路。
“这些树木或者植物生命力极强,它们的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丁老师介绍道。
通过这次现场调查,我才发现这里的防护林树种以新疆杨居多,虽然,它抗寒性较差,但是,它喜光,抗大气干旱,抗风,抗烟尘,抗柳毒蛾,较耐盐碱,尤其适宜在南疆种植,同时,新疆杨代表的寓意为“紧密团结,力争上游,屈强坚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退化林现场调查工作终于接近尾声了。
一月二十六日晚上,公司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就餐前,王总对公司员工和我们这些前来帮忙的人们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我今年五十岁了,我在这已经十二年了,我是2012年与赵总和叔到这里创业的,我是学水利专业的,大学毕业,在体制内做过设计和施工管理,在来这之前,我们在伊犁做过几个亿的大工程设计。
初次到昆仑山农场,我们人生地不熟的,农场刚好有一个三千多万元的小工程,他们就委托我们设计。
我们当时高兴的不得了,也不知道买什么感谢甲方,于是就买了一箱子香蕉送给他们。
为了开展工作,我们就超预算买了一辆长城车,赵总刚学完驾照,就开车从伊犁往昆仑山农场运实验设备,当时翻越天山,正赶上下雪,路很滑,车抛锚好多次,我们是走一路提心吊胆一路,现在想起来就后怕。
设备运到了,又赶紧找房子,终于找到房子了,房子的一面墙又有一个大洞,没有东西可用,我们只好用东西把它简单地堵上,可是每当刮风时,风就从这个洞里钻进来,冬天房子里特别的冷。
这间房子既是实验室也是宿舍,在房子里安装上实验设备就是实验室,再腾出一块地方,支两张床,就是宿舍,两床之间挂一个帘子,就是男女混住的宿舍,我睡一张床,赵总和我叔睡另一张床。
白天,我们跑现场、测量、取样,晚上回来还得做实验和做设计,我们经常睡觉前,还隔着帘子讨论工作和设计方案。
记得2015年正在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我们工作累了,就在电脑里看《平凡的世界》,我们是边看边流泪呀。”
是的,王总他们的创业经历与孙少安和孙少平是多么的相似,又是多么的不同。
相似的是,都是为了实现和坚守自己的最初梦想,经历了别人的不理解、远离亲人、挫折、失败、孤独等,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展现出不屈的精神。
不同的是,孙少平是离开农村,努力在城市中成为煤矿工人,成为体制内的人。而王总他们是离开城市、离开体制,到艰苦、偏远的地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这种选择和坚守应该比孙少平更难、更痛苦。
所以,当他们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就有一种同命相怜的感觉,自然就看得潸然泪下。
说起这些往事,王总时不时低头陷入沉思,有时,不免鼻子一酸,眼里浸着泪花。
王总突然仰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现在好了,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这层办公楼是我们公司买下的,员工多了,我们都有了明确的分工,不像我们创业时,一个人肩负几份工作。
我们的业务也有最初只做设计扩大到现在的设计、招投标和工程审计,我们的人均产值是同行的两三倍。
我们公司的许多员工是来之乌鲁木齐、北疆、甚至西安,为了工作,他们甚至一年只能回两三次家,他们每天都加班加点,就连我自己也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即使这样,我每天早餐六点半也会准时醒来。
这里环境艰苦,加上大部分员工离家远,为了招到和留住人才,公司坚持给员工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我们现在的业务多得干不过来,都是被动接活,特别是年底,我们最害怕接电话,因为每个电话都是催要报告的。为了这个项目,这次,我也让我老公过来帮忙,我们一家就在这过春节了。”
王总说到这些,显得格外的激动、兴奋和自豪,虽然,她的眼睛略显疲惫。
王总曾经也讲过她在这里遭遇的两次危险经历:一次是几年前,在那个特殊时期,在租赁的办公室加班到凌晨,然后,一个人步行回租的宿舍,在路上被人打了闷棍,还好,及时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遗憾的是犯罪分子跑了。另一次,是坐出租车,在等红绿灯,这个出租车司机被“仇家”发现认出,然后这个“仇家”就开着车追他,出租车开出城很远,王总害怕,就中途下车了,当时天快黑了,荒郊野外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信号又不好,她走了很久,才找到一个村庄,但是,语言又不通,还好,她终于搭了个便车回到城里。
“每当想起这两件事情,我就心有余悸,我也不知道当时自己哪来的胆量和勇气,若放在现在,打死我都不敢了。”
我说:“这种事情放到一个男人身上,都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放在你一个身体弱小的女子身上,你真是一个‘拼命三郎’!”
王总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她经常愧疚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她女儿眼睛不好,去年女儿放寒暑假时,她说要带女儿到北京的医院看一看,当时,把专家的号都挂上了,可惜,由于她工作忙,也没有去成。
这一次,她让妹妹把女儿带来,一方面是好久没有见女儿了,借此机会,可以多陪陪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辅导孩子的功课。
我们大家不止一次劝她:“都五十岁的人,没有必要这么没有白天黑夜地拼了,身体要紧!身体好是第一要务!”
可她总是摇摇头无奈地说:“我知道!但是,我想停也停不下来。”
我想也是,她与合伙人在这已经干了十二年,把自己最好的事业年华都留在了这里。他们在这里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这里是他们创业的地方,现在也是他们事业得到发展的地方,他们对这里已经有了深深的情怀,怎么能说停就停呢?
我知道:王总不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讲原则、认真的人。所以,她对人对事的要求都很高,遇到的困难难免也很多。
王总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都很高,同时,对公司的认可度和期望值也很高。
与我搭档的小穆无不自豪地对我说:“与我一起大专毕业的同学相比,我的收入是较高的,我在这每年可以涨工资,年底还有大红包,我要努力工作,今年准备存够购房的首付款,购买婚房。”
通过这几天的现场调查和亲身体验,我发现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都具有新疆杨的“紧密团结,力争上游,屈强坚强”的品格。
正是由于具有新疆杨的品格,王总他们的公司才能在这艰苦的环境里坚守了十二年,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做的设计方案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他们就地办公,可以为客户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这样才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才使公司在当下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有忙不完的业务,这正是对“天道勤酬”最好的诠释。
正是由于具有新疆杨的品格,这里的人们才具有了“面对绝境求生的坚韧,守护故土的执着”,这里的枣农和牧羊人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一月二十七号,早上,在去飞机场的路上,我看见朝霞映红了这里的村庄和一草一木,映红了这里每个人的脸庞,映红了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