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兆安的头像

陈兆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22
分享

母亲的窗影

母亲的窗影

我每次离开老家时,90岁的老母亲总会默默的从藤椅上站起身走到面向路口的那扇窗前,然后,就站在那里目不转睛的向外看着我,尽管我不断的向她挥手示意,她依然还是久久的站在那里目送着我,肯定的说,每次母亲一定是舍不得我走,因为儿女的陪伴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我也知道,母亲每次都会一直目送到看不见我时才会离开窗前的。这样的一幕,已不知多少次了,每次都深深的印烙在我心里,让我感慨、感叹,所以,望着母亲的窗影,每次我会放慢脚步,缓缓驻足回望……而此时,我也在想,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我,也许在老母亲的心里依然还是个孩子,是个让她时刻念想和牵挂和不舍的孩子……

    老母亲高龄以后,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了。腿脚不听使唤,走起路来显得蹒跚,听力也有障碍。最明显是头脑思维反映迟钝了,记忆力衰退。好多亲友和过去的熟人前来看她时,她基本都记不得了,这时的母亲茫然的看着眼前的人,只会摇着头,笑着说,透熟的你,就是想不起来了。

老母亲有些糊涂时,会不停的问老父亲,这些时怎么没见到我,怎么不来家啊?父亲说,看你,都忘了,今早还不来的吗,买豆腐脑给你吃的。哦,我吃了吗?老母亲嘴里半信半疑的自语着,像是想起了什么。家里雇佣的保姆,她会不停的问,你家住哪,离这多远,然后即使保姆已回答了五六次,她还会不停的问。每次看到我,也会这样,你家离这几里路,路上有灯吗?黑不黑。我只好不断重复的回答着她。

 老母亲因听力不好平时在家很少言语,坐在藤椅上看影集、书报,累了就打盹。虽然她有些糊涂,但只要我们子女到家,就会立刻变得清醒、精神起来,话也多了,问这问那。比如,见你进门,她便会起身,还没吃吧,我去厨房给你弄点饭吃吧,说着,拉过椅子让你坐下。有时,还会去里屋拿出糕点塞到你手。而到了晚上,只要我们坐在她身边,保姆怎么让她去洗漱,她都不会去,非等我们走后,她才会乖乖的跟保姆去卫生间。显然,老人很喜欢也很珍惜子女在她的身旁的时候。去年秋天,我的南京小孙子回来看太爷太奶,别提老母亲有多高兴了,平时连走路都要人搀扶的她,竟能双手抱起一岁多的重孙坐在怀里,笑容满面。

这十多年,尽管我还一直在上班,但每天坚持至少两次去老家看望父母。早晨上班前总要去看,顺带些早点和蔬菜,而后去班上才放心。晚上下班后是必去的,等他们吃完饭洗漱完毕后,我才回家,这样心里就安稳了,晚上睡觉也踏实。而每周日是必须陪他们吃顿饭的,哪怕只半天,因为我知道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

母亲很喜欢我给他带早餐,比如包子、油条、豆腐脑、马蹄糕等。有时,我去晚了,即便她已吃过早饭,见我买去,还会尝一些。母亲原来很喜欢吃外面的凉皮米线,因为有味口。见我买去后,她会不吃主食,而专吃这个。后来,老了,牙没了,再也咬不动了。母亲还喜欢吃糯米类甜食,比如元宵、粽子、麻团、甜饭等,不过高龄以后,很少给她买。一次,买麻团给她吃,因吞咽太急,竟呛到气管,我和保姆轮番拍打,才避免了后果。从此再不敢买麻团了。母亲牙口不行,我都从外面酒店给她买喜欢吃的猪头肉和狮子头。岁月真是残酷,十多年前我买油条母亲拿过来就吃,如今,老了,咬不动了,我只好用剪刀剪碎了,母亲才可以吃。每次给母亲吃鱼时,我都是一点点的给她挑刺,她会不过意,不住的说,够了够了,你自己吃吧。

那段时光,我写作多,每当我把发表的报刊文章带到老家,母亲总会每天拿着放大镜反复的看,一张报纸对她来说仿佛有看不完的内容,其实,我知道,她不是在读文章,她是在文字里寻找儿女的身影和家的温暖情怀。老父亲为打发母亲的寂寞时间,在她坐的旁边,放了好几本家庭影集,母亲每天就这样翻来覆去的一本本翻阅着,在一幅幅熟悉的照片里重复的寻找着过去的岁月时光,回忆着昨日的故事。

光阴似锦,日月如梭。转眼几十个年景过去,看着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坐在藤椅上的老母亲,我依稀想起儿时母亲为我们洗衣做饭、辛勤操劳的情景,那个时光仿若昨天。显然,昨日已成为记忆了,辛劳一生的老母亲,如今只能把爱全都浓缩在她站在窗前久久凝望我们的目光里了,那眼神依旧像她的怀抱一样,像夕阳一样,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幸福,传递着温馨的母爱。我知道,母亲虽然老了,但无论她怎样衰老,子女在她的心目中永远不会被淡忘和丢失,这就是做父母永远而伟大的情怀。

是的,母亲的窗影,是对子女离去的不舍,是对亲人回家的渴盼,是对孩子的牵挂和念想,是浓浓的母爱。常回家看看,是老人的心愿,和儿女们在一起,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慰藉;常回家看看也是子女们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和孝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