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一直没有新房子。直到今天,双双九十多岁高龄的二老仍然居住在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建造的一套楼板结构的老旧商品房里,而这套房龄已快三十年了。
我的父母都是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绝对算是从苦日子的岁月里走过来的一代人。从解放前的饥寒交迫到解放初期的艰苦岁月,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到七十年代的进入温饱,直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日渐走进富裕,可以说二老历经了苦难、贫困、艰苦,而后又尝到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走上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过上了好日子的甜头。如今,二老和大家一样早已跨进了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富裕幸福年代。但即便这样,今天的父母亲依然保持着老一代人生活低标准、低要求、节俭朴素的优良传统。所以对住房一直要求不高、不讲究。按他们的观点,房子是用来居住的,能遮风避雨、御寒挡晒就行。没有必要太刻意、太讲究。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父母亲虽然都是道地的城里人,但他们自小就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深知生活的艰辛,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而一生保持节俭是人的生活上的重要品德和操守。解放前,父母亲还是孩子时,由于家境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居住的条件和大多数人一样很简陋,甚至很寒酸。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的房屋都是泥巴墙草上盖,而母亲家的条件就更差了,一间破旧的房屋,雨天漏雨,晴天进风,寒天要用门板稻草堵住风口来御寒。
解放了,父母亲结婚后,家里依然没有房子,住的是租来的一间小东屋。记得我们小时候,一家人就拥挤在一间小屋里,父母亲和我们小孩分别住的两张木板床只好对面铺着,中间空着不大的地方。那时的小东屋,是泥土地,除了外墙是砖结构,内墙都是秫秸泥巴粘成的,年久失修,泥巴脱落了,露出里面的秫秸秆,木质的窗户风吹雨打,朽损开裂,夏天溹雨,冬天进风,每到严冬时父亲便会找来报纸,将窗户四周缝子贴严以此御寒。那时的屋顶黑洞洞的,墙面经常掉下泥坯。冬天到了,寒冷难耐,父亲便去找些稻草铺在床上抵御寒冬,烧饭用的一只煤炭炉就摆在床头,晚上关上房门后,被屋里的煤气呛得直咳嗽。夏天时,小东屋一到下午,射进满满的一屋子西山太阳,屋里热的根本蹲不住人。
70年代中期,这间小东屋坐落的那片老区域拆迁了,好在父亲工作单位照顾腾出两间旧屋,暂时解决了住处问题,但这两间旧屋因为是平顶房,冬冷夏热,尤其是三伏天烈日一烤,屋里的桌子都烫手,如同蒸笼一般。而楼板接缝地方雨天极易漏水,常修也不见效果,无奈,常常是外面下雨,里面要用面盆接雨水。
1990年,父亲单位通过集资在原宿舍区拆除平房建成简易商品房,这是父母第一次带我们住进了比较像样的房子,那时我们一家老少三代五口就住在这座只有80平米的房子里。地方虽然不大,但比起以前条件好多了。后来,因我和妻子的工作单位搬迁市区东郊,上班路途远很不方便,父母亲便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贴补我们在东郊买了处小房子,从此我们搬到了东郊新房子,而城区的老房子只剩下父母亲居住了。又过了几年,到了我孩子谈恋爱结婚的时段了,父母亲又挤出钱贴补我们在市区买了个小套作为儿子结婚用的喜房。这样一来,几年间,家里前后买了两次房,为此,父母亲和我们几乎都把所有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我们还承担着长达20年的还贷压力。好在我们和孩子都住上了新房,只有二老仍然留在老房子里住。
2013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父母居住的区域被列为拆迁范围,按规定,拆迁款只有30万多一点,当时用这点钱想在市区买栋较好的房子显然不够,那时,我的儿子刚结婚,父母亲深知家里已前后买了两次房,几乎没有多余力量再添加,便说,依我们现在条件,只能凑合着解决住房问题,好在我们都老了,也不讲究了,什么新房旧房,好房孬房,只要能住就行。你们手头都不宽裕,又有房贷压力,不能再给你们添负担、添压力了,就仅这点拆迁款买个旧房能住就行,于是便用那30万在老城区一座老小区买了栋70平米的旧房子住了下来,没想到,这一住啊,整整又是十多年,直到今天。
如今,原来住在这个老小区里的许多家庭都纷纷搬走买了新房,住进了新的高档小区,而我的二老依然住在里面。看看现在父母亲住的这栋老房子,真是老啊,由于是一楼,光线不好,加之外面种的很高的水杉树,遮挡了很多光线,屋里白天都要开灯才行。唯一朝阳的卧室,冬天晒进来的太阳仅有半小时就过去了,要晒被子必须抱出去走很远一段路才能找到一处晒场。屋里墙壁上的泥坯也经常往下掉,木质地板颜色脱落,变得老旧;下水道经常堵塞,电线路老化,常常出现短路断电。但即便这样,父母亲住在这里依然是很安心、很满足。他说,老房子问题多很正常,花点钱经常维修就行了。为这,我们劝父母,丢下这老房子,搬到我们一起住吧,虽然地方拥挤点,但总比这里高强。但自觉性很高的二老,总是以不方便为由拒绝了。
有一年夏季正值三伏天,清晨我买早点送去,一开门见屋里灯没开,电扇也不转。一问保姆才知,夜里线路老化短路,停了一夜的电,二老就是摇着芭蕉扇度过这断电的炎热的一夜的。还有一次厨房下水道夜间突然破损,一夜之间,整个房屋积水十多公分高,弄得第二早父母无法下床,直到我们请来维修工修理好后,清干积水,才解决这一险情。
老房子,问题多,故障常发,很麻烦,为此,我们还是一次次的劝父母别再住在这了,搬到我们一起挤挤吧。父母说,你那房子面积太小,不方便。我说,多会能把这房子换了,让你们住个新的大的敞亮的阳光好一点的就好了,父母笑了笑却说,这不是挺好吗,我们老年人有个地方住就不错了,哪来那么多的讲究,浪费那些钱干啥,只要你们年轻人住的好就行了,我们就放心了。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深深的感到自责和愧疚,是我们儿女没尽到责任,让年迈的父母一直住着这座旧房子、老房子。父母看出我的心思,就安慰我说,我们老了,还能过几天啊,真的无所谓了,不讲究了,也没有高的要求,有个能住的地方就不错啦,虽说是老小区、老房子,但比比过去,已经强百色了,我们很满足。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无论住啥都行,只要你们住的宽敞明亮、安逸舒适,我们就踏实、就高兴、就欣慰。
听着父母的话,我感慨在心,其实我理解父母的心思,生活中二老一生节俭朴素,无论吃穿住行都是低标准、低要求,平常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衬衫有了破洞还穿在身上。对住房也是这样,没有高要求,只要有房住就行,不愿再给子女加负担、添麻烦,在二老心里认为,只要儿女们住的宽敞开心舒适,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宽慰和幸福。
我终于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是爹妈。他们的一生都在一直操守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一生都在始终为儿女操劳和费心,唯独不考虑自己;总是亏待着自己。在为子女们无私奉献了一生的父母心目中,儿女生活的富足满意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宽慰和希冀,儿女的住处就是他们心中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