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兆安的头像

陈兆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30
分享

姑苏风情

五月的姑苏早已是绿野青青,花草葱郁的繁茂季节了。到处一片苍翠盈盈,生机盎然。此时在苏州平江古街一路顺着小桥流水溜达、悠然浏览水色街景,品味古城雅韵,是一种很情趣、很惬意、很享受的感觉。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迄今现存最完整、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至今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和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沿河而行,临街漫步,在清风里穿行,在小桥流水中徜徉,依然可以找到姑苏古城深厚古蕴的影子,可以捕捉到水墨江南独有的湿润、苍翠和秀美之痕。置身在小桥流水般的景致里畅游,吸允丝丝水润的湿度,氤氲点点暗香的沁心,仿佛走进一幅气韵生动、格调清雅的写意水墨画里。

揽一怀古石桥上的沧桑岁月。苏州史称“泽国”,水网纵横,因水成市,由水生桥,故苏州以桥多而闻名于世,所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白居易诗)。 桥成为苏州建筑的一大特色。桥在苏州,比比皆是。自然在平江古街,也有好多古桥建筑。走在这里,每隔一段路便会有一座石桥横跨小河,每一座石桥都是不同的造型,风格迥异。不同的结构,或石条相倚,或石块相叠,拱形的,柱型的,斜坡的,用大小各异的石条石块相叠相间,筑架成桥。拱桥如月,宛如飞虹,一块块坚石的磊筑,便成为小河上的通途。精致秀巧,园林风格,是平江石桥的一大特色。这里的每一座石桥都不太大,最多数十米长,两三米高,看上去精巧工秀。那桥的扶栏雕饰和面壁雕刻就是一件件古老精美的艺术品。细览,镌刻的书法笔迹苍劲神韵,桥栏的工艺雕琢,展现出石雕的艺术之美。如意图案,牡丹花卉,适合纹样,多彩多姿;一个个桥名,一幅幅石雕仿佛在述说一段段沧桑古老的历史故事,体现出古城的深厚的文韵和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沧桑的岁月已将一些石桥上的桥名碑刻和雕琢的纹样打磨得残损不全,有的甚至已经模模糊糊,也许,这种自然风化毁朽正是时光亘古、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试想古代那些工匠们真可谓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在当年缺少钢材和现代造桥技术的条件下,硬是凭人工苦力就把一块块沉重坚硬的石块筑架成桥横跨在流淌的小河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吹打依旧傲然矗立,固若金汤。

走过一段石板路,一座比较大些的石桥呈现眼前,桥的扶栏上雕筑的是一排均匀大小的石狮,像生威严,栩栩如生,因破损较为严重,好几处用白水泥修补的痕迹清晰可见,但依旧可以看到石狮雕琢的精工巧致。初夏,桥面上的一处处石缝里,已经生长出各色各样叫不上名的野草花来,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站在桥上,用手抚摸着桥栏上粗糙的石雕,感觉到的不仅仅是石块的坚硬质感,更有石桥的古韵古色和时光的厚重。可以说,眼前石桥上每一道印痕每一片斑驳,都是沧桑历史的印痕,是古街古老风情的胎记。置身小桥,抬眼凝望,不远处又是一座座石桥临河而架,远方,山色空濛,树木葱茏,一座座飞跨的石桥消逝在虚无缥缈中,感觉是那么的深沉、遥远、朦胧……

染一抹粉墙黛瓦里的江南淡色。江南民居粉墙黛瓦,平江古街也是如此,这正是姑苏民居风情的标志。在平江古街,河边的民居房,一座座,大小错落,高低各异,多是一层,也有不少两层小楼,这种起脊小瓦的楼房,看上去小巧精致。这些民居普遍门窗向河而开,门前或石凳石级石台,或水池花架盆景,一派苏南民居生活的浓郁气息。粉墙黛瓦的色调显得很素雅,很清爽,黑顶白墙,瓦砾层叠。乌黑的小瓦,深沉厚重,白色的墙面,净洁透亮,一如江南人白皙清嫩的肤色。特别有写意国画的浓墨淡彩之意味。那黛瓦上伸长的出的一绰绰绿色小草和一朵朵小野花拼命似的从瓦砾的隙缝里向外钻,在清风里不停地摇曳着,用五颜六色彰显着勃勃生机。河岸上的白墙黑瓦在碧绿的河面上映出清晰的倒影,煞是好看。小屋上的木质屋檐和门窗虽是陈朽落色,却依旧板正结实,任凭年复一年风雨侵袭和残剥。各种墙、坊相间相错,形成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外墙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临河贴水,掩映树丛、富有美感。置身于此,感觉自已已在不知不觉里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美意境里。

其实,倘若走进河边的一座座民居,会让你感到,这些不仅是一个居住建筑空间,还是一个充满着文化和艺术芬芳的生活环境。尽管每座民居都不是很大,但其设计、构造、装修和小庭院空间布局等所表现的形象和内涵,都具有文化的元素和意味。其平面和空间以“进”与“落”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合。细看,临街的古牌坊,门楼,影璧墙,错落其中,点缀着河岸小街的润色和景致。这些都被主人和匠师倾注的高度文化艺术来精心的构思和灵巧的布局,并通过引入峰石、树木、花草、水体等自然元素,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江南庭院景象。一座座河畔民居住满了各自的主人,他们每天面河而居,临街相望,与桥相伴,也许他们祖祖辈辈就一直坚守着这里的河畔,也许他们居住的地方很是狭窄和拥挤,远没有新区小区的舒适方便,远没有高层住宅的宽敞明亮,但相信他们终日接地临河、坚守绿色田园式的生活的那种快乐和情致一定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瞥一泓蜿蜒小河上的清波水韵。这里的小河因沿街而特别,因蜿蜒幽长而具特色。这里也是苏州水乡风貌的典型代表。每条小河大都长约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窄窄的河流,不过几米宽,可以让两岸人隔河相望,对目相约,侃侃相谈。蜿蜒的河流很清澈,水面上漂浮着青青的水草和片片浮萍,横跨的石桥拱洞在河水中用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加上两岸的树木投落在河面上的片片倒影,在随风吹动中轻轻荡起阵阵涟漪。那树影隙缝里漏下的阳光碎片在清波荡漾的河面上犹如洒下的点点金色星光,跳跃闪烁,十分耀眼。沐浴着树荫缝隙里洒下的阳光碎片,眼前闪闪眨眨,流光溢彩。

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错落有致。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一条蜿蜒小河的岸边,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浑然一体,和谐统一。

如今,经过治理,这蜿蜒的河流变得很干净,很清澈。在最清澈处,扶栏俯视,小河深处的鱼儿游动的身影清晰可见,尤其那一群群小红鱼,在水底遨游跳动,仿佛水中盛开的红花,格外映眼。顺着河流向前望去,似乎没有尽头,悠远绵长。细细思忖,我无法走到小河的终点,就像你想找到姑苏古城深厚悠远的历史一样,无尽无休。一条小河就这样长流不息,走过百年甚至千年,望着这一河青绿透彻的河水,我知道,多年来,它不只是在净化美化着这里的风景风光,还用一河清水养育了两岸世世代代的人们。小河悠悠,流水潺潺,从古而来,源源不息,走过风雨,走过沧桑,走向明天。

吻一丝古街优雅清润的风情。被称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的平江古街,确有老苏州的影子,这里既有苏州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吴韵茶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紫檀木雕、石雕、刺绣商铺以及古琴会馆、园林、寺观、牌坊、古门楼等古街建筑,这些都是姑苏古城沧桑历史遗存的痕迹;还有一座座茶楼、酒吧、餐饮店,客栈、高档会所、艺术画廊等现代设施,这些显示出现代"都市水巷"的韵味。临水古街,虽不大,却小巧玲珑,体现出姑苏园林优雅、精致的风格。这里,水、桥、街集成一景,古典与现代融合,喧闹中蕴含幽静。眼前,石块瓦砾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路旁的树木遮天蔽日,横跨在临街上的一座座石桥桥孔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圆。一旁的河流碧波轻荡,波光粼粼。如此幽美的古街水景,曾让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此击节叫好,乘一叶画舫,听一曲丝竹,真可谓“一声柔橹一销魂”。这里,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茶馆、酒吧、西餐厅等,一到晚间便热闹非凡。游人摩肩接踵,尽情玩乐。此刻,你不仅可以边走边驻足观览小桥流水似的街景姿色,你不仅能在一排排错落相间的民居房屋的古韵中回味时空的穿梭,还能随时在河边的石凳上扶栏而坐,在人来人往中静观喧嚣里老街的沉静,体味它安祥的韵律。头顶是伸展盘绕、绿色茂盛的枝叶,身旁是一座座斑驳陆离、年痕清晰的石桥和扶栏,脚下则是水波涟漪、倒影相映的一弯小河,置身其中一任江南粉嫩的色泽滋润晕染,在清风吹拂的柳枝里感受姑苏水墨线条的劲道和飘逸。当我俯视小河,凝眸那一波青岚里的涟漪,就见那最清处,那水中游动的红鱼,若隐若现,好似水中的的牡丹花在绽放,那碧绿的水草就漂浮在河面上随着阵阵清风来回的飘荡,加上两岸的倒影,仿佛一幅生动的水墨画,那么的湿润、清澈和生动。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平江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平江街又是一条典型的水巷,如今静静的小河,清澈碧绿,透过他的安宁闭目遥想,仿佛还能看到昨日的历史画面;河面上装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其它货物的小船来来往往,游船画舫款款而过。河沿房屋的石级上,妇女们就在河边洗衣洗菜。炊烟袅袅,鸟鸣花香。那些商贩摇着小船在河中做生意,卖米、卖柴,卖点心、小吃、油盐酱醋。住在楼上的人也不须下楼,只要用绳子把盛东西的篮子吊下去,就可以买到你需要的物品,是啊,临水古街,独特的环境,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便捷。今天,当我们置身绿树成荫、人流如织的古街之中,细细揣摩,确实能切身感受到古街律动的风情,千年姑苏的古老幽深。

赏一曲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的嗲气轻盈。聆听苏州评弹,不是在那湖光山色、楼塔园林之中,而是在一方小小街边茶楼里,苏州的景,玲珑剔透,连戏台也是如此。方寸之间,做的精致。偏台是大红滚金边的桌案,后方置两扇素雅画屏,朱砂漆的雕花矮栏围出高台,台阶下自然是几席檀木桌椅。戏台总是搭在茶楼中,看戏吃茶便成了当地人不成文的规矩。不论是红粉佳人细嗅的茉莉、枸杞还是素冠才子爱品的毛尖红袍,这里,一应俱全。听曲儿,绕雾花,此乃人生快事也。在平江古街玩赏自然免不了去听一曲苏州评弹。那天,就在古街旁,走进一座茶楼欣赏评弹。是一曲《葬花吟》。小茶楼略显拥挤,多是外地游客。戏台上拉亮了灯,一名年龄三十左右着一身水红祥云暗纹短旗袍的女子在一名穿长跑马褂的男士陪伴下抱着琵琶,款步至台中央的红漆木椅。行躬身礼,落座,按弦,试音。琴声顿时淹没了人们的窃窃私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低眉信手续续弹,一句唱词竟已缠绕情丝百缕。唱戏讲究字正腔圆,本该口含珠玑,字字清脆圆润,评弹却混掺许多鼻腔共鸣,吴侬软语间又添几分水乡特有的柔美娇嗔。“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台上的女子微微抬眸,只道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此刻,她便是那哀人惜花的颦儿,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乱红飞舞,嗟叹声声,尽化作一次悲戚的垂首,一次苍凉的凝眸……

置身这里,观景听曲沉思,仿佛还是昨日古城的风情。戏台上苏州评弹优雅悦耳的唱腔和乐声。让人感到吴侬软语的轻盈和嗲气。老字号茶楼里飘出的茶香袅袅如烟,清香沁人。古色古香的临街牌坊,斑驳陆离,一座座小木楼雕梁画栋,飞檐伸拱,琉瓦泛光。此时,姑苏粉墙黛瓦,斑驳的历史痕迹仿佛身边流淌的小河,流水潺潺,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抛去了无谓人生的丝丝烦忧与惆怅。而不远处,似乎有“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塔身影映照,并传来亘古幽深的寒山寺钟声。此时,入夜的平江古街更值得你流连忘返,两岸唯美的灯光,不但映射着古街的美景,更是折射出古街的幽静、禅意和神秘,凝神细听,那古老悠远的吴韵之声仿佛就在你耳边轻响,那古塔上悬挂的风铃在轻奏空灵。是啊,一条街河,一艘画舫,一杯香茗,一座桥梁,点点的灯光,古老的树木,深沉的夜幕,让你不知身处何年又身在何处,内心深处只有美景醉人,风情销魂;只有心驰神游,遐思飞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