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兆安的头像

陈兆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我与军旅词作家石祥的一段友情

人生中有些感触至心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我收藏的相册里有一张拍摄于二十多年前的老照片,记录着我与军旅词作家石祥老师结识、结缘和友情的一段难忘往事,至今每每翻阅到这幅照片时,依然会心生感慨,情思难抑,回味无穷.....

这幅合影照摄于2003年11月29日。是当时的宿豫县政府和县文联邀请北京著名词作家石祥老师来宿豫指导、座谈《宿豫精神之歌》创作时的合影留念。那是一个天蓝阳暖的初冬上午,合影的地方即是当时的宿豫县政府办公大楼前,照片右一身着铁红色上衣的即是石祥老师,右二为时任县长刘斌,右三为挂职分管文化工作的博士副县长(记不清姓名了),右五为时任宿豫县文联副主席张镭,右六为本人,右七为参与创作的作家王善余老师,那次,参与活动的还有知名作家韩玉喜和郑其恩老师等。

那是2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接到宿豫县文联打来要我去参加一个座谈会的电话通知后,次日早上我便匆匆赶到县政府四楼会议室。未想到,这是一次由县政府、县文联特意安排我们几位参与《宿豫精神之歌》的创作人员与专程从北京前来指导的国家级著名诗人、军旅词作家石祥老师的一次见面座谈会。无疑,这是一次高规格的文化活动,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与国家级文化名人见面的机会,让我有幸赶上,自然是喜出望外。

石祥老师,河北邢台清河人,著名军旅诗人作家、歌词作家、书法家。少将军衔,全国五届人大代表,曾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诗刊》编委、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长、《中国老年报》特约编辑。国家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诗集《兵之歌》、《新的长征》、《骆驼草》;长篇报告文学《幕后珍闻》;词论集《月下词话》等,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多年来,石祥老师创作过大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词如《十五的月亮》、《望星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军歌》、《祖国一片新面貌》、《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等,其中《十五的月亮》获解放军第二届文艺大奖、第一届当代青年喜爱的歌曲一等奖。他的《高举亚运火炬》被选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不仅如此,石祥老师还多才多艺,擅长书法艺术,其书法以草书为主,榜书更佳。

早上8点半左右,来到县政府会议室刚坐下几分钟,就见石祥老师在县文联负责人的陪伴下,满脸笑容走了进来。我和几位与会人员立刻起身欢迎,石祥老师非常热情的向大家招手致意,并示意我们赶紧坐下。第一次看到大名鼎鼎的石祥老师,我和大家一样觉得很兴奋、很激动。一眼看去,当时的石祥老师虽已接近花甲之年,但却精神抖擞,气色红晕。他高挑的个头,身姿伟岸,儒雅文气的相貌中透露出和蔼慈祥的性格,他上身着一件铁红色的外罩,显得年轻、活力,既有军人的气质又有文人的风度。他没有架子,十分的平和,走进会议室后,便与大家一一握手,接着娓娓而谈,他说,他是第一次来到宿豫,让他感受最深的是这里很美,地美、水美、景美、风情美。尤其是看了清清骆马湖,最为感慨惊叹,骆马湖的水那么清澈,那么纯净,这是他看过的最干净、最绿色、最生态的湖泊了,太美了,真想在湖边盖一间小房子就住在这儿安度晚年,那将是最美的人生享受。石祥老师的这一席幽默诙谐却很真情的话,顿时博得大家一阵掌声。石祥老师接着说,来到宿豫,还有一个深刻感受,就是这里的人民热情淳朴,勤劳智慧,生态环境建设非常美,一片崭新的气象。这一切都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谈到诗词歌曲创作,石祥老师顿时显得轻松娴熟。他说自己大半生从事文艺创作,最深的感受有三点,一是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要多采风、多挖掘;只有深入采风并有炽热的激情才能写出好作品;二是文艺创作贵在具有立新独到和巧妙的手法;三是要有认真、执着的精神去精磨细敲方能出好作品。对每一次创作我们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要有百分之百的认真和耐性。任何一首诗、一段歌词,都有那么一两句最精华、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全篇的经典。是作者刻意用心构思和创作的结果。石祥老师说,关于歌词创作,不同于诗,要雅俗共赏,追求大众化,歌词是流动的语言艺术,要有动感、韵律和节奏,比如,“月亮走,我也走”,就这6个字节奏韵律和情感都表达出来了。所以一个好作品是需要用心锤炼的琢磨的,非下苦功不可。石祥老师的讲话令大家深有启发。接着,石祥老师他对我们几位撰写的《宿豫精神之歌》初稿,一一点评,既提出优点给予肯定,也指出不足,并就修改完善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说的非常实在,显得十分谦和。不愧是大师级水平,所谈所论,高屋建瓴,显出高超的水平和很深的造诣。那天,在座谈现场,石祥老师还即兴挥毫,伏案书写了他的歌词作品《十五的月亮》的片段,“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短短十八个字他用一幅行草斗方的形式挥洒而就,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笔墨,气韵生动章法,一展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潇洒豪放的风格,博得大家啧啧称赞。当石祥老师写到最后一个“半”字时,特意将一竖拉的很长,并露出一段飞白,然后幽默风趣的说,因为你们的一半分量远远大于我的一半,所以我将这一“半”的一竖写的长些,借此感谢宿豫人民对我的深情厚意。

令我深深触动的是,在参加这次见面座谈的几位作者中,石祥老师是格外的在意和关注我,无疑是我不方便的身体,引起了他的关注。当他一一和大家交换名片的时候,特意起身走到我的面前,第一句话是,我看到了,你不用站起来,你的身体不方便,我来递给你。然后十分和蔼的把名片递到我的手里,这时,我发现石祥老师并没有立刻转身离去,而是伸出右手主动和我握手,接着便开始询问起来,我简单的报上自己的名字,这时一旁的区文联负责人马上过来,简要的向石祥老师介绍我的情况,一番简单的了解后,石祥老师再次握住我的手对我说,哎呀,原来你很不简单,我非常敬佩你的精神和执着。当他了解我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并参与这次《宿豫精神之歌》的创作时,十分高兴的拍着我的肩膀说,很不错,一定要好好写下去,用文笔书写生命的坚强和生活的美好!随后,让我感动的是,在座谈会结束大家一起走到县政府大楼前合影时,石祥老师特意走到我的面前再次亲切的和我握手并上前非常亲切热情的拥抱了我。

与一位大师级的名家见面,对我说来无疑非常的欣喜和震撼,而石祥老师对我的特别厚爱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十分的感慨。几天后,我把有幸见到石祥老师的短暂经历和内心感受,写成一片记叙散文《聆听石祥》,并投送给当时的《宿迁广播电视报》,发表后我把样报邮寄给石祥老师,作为对他的感激和谢意。石祥老师收到后,非常高兴,专门为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他在信中告诉我,没有想到你还专为我写了这篇文章,你的文笔非常好,善于捕捉题材,是个有心人,这正适合从事文学创作,你要好好勤奋,多多去采风生活,书写生活,进行文学创作,在这方面只要多下功夫将来一定会有成绩。他还特意向我约稿说,正巧,我现在也是《中国老年报》副刊的特约编辑,你有稿子就发来,只要质量符合要求,一定给你发。在石祥老师的鼓励下,后来我接连发去《稻草铺》、《特殊的“寿桃”》《台北大树》等几篇散文和几幅报刊美术图案设计稿,都被石祥老师编发在《中国老年报》的副刊上。无疑,这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和鞭策。而尤为让我感动的是石祥老师给我的回信的认真、仔细,充分体现他做事一丝不苟、精细认真的精神,和对一个普通读者作者的尊重。石祥老师给我的回信,至今我一直保存在文件资料夹里。这两页纸的回信使用的是《中国老年报》的32开小信笺,满满的两页纸,从头到尾,石祥老师写的是工工整整,齐齐展展,连一个涂抹都没有,其严谨的文风、认真工整的笔迹,真是令我无比的敬佩和仰慕。是啊,一边是大名鼎鼎的国家级艺术大师,一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然而,石祥老师却无丝毫架子,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谦和亲近。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书信往来、礼貌的回馈,更是石祥老师高尚人品、谦逊人格的表达和展露。

写到此时,我不禁又回想起那次和石祥老师一起座谈结束临别时,他特意送给我们的他的一首《赤子情》的诗作:

因为爱你,我才不必为你涂脂抹粉,因为你是母亲,我才不嫌你长得丑俊,因为你是灯塔,我才不容你蒙上半点灰尘,因为你是旗帜,我才始终跟着你,高歌奋进.......

是啊,一幅老照片记录下我与石祥老师的相见、相识、结缘和交往的一段珍贵经历。石祥老师的一次宿豫之行,不仅让这块魅力风情的热土得到了一次名家文化的浸润和洗礼,也让我这个普通文学爱好者获得了一次温暖的心灵抚慰和文学滋养。感恩石祥老师,感恩我美丽的故乡宿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