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专生的人生三道“门槛”
——谨以此文献给年届花甲的六零后
“中专”相当于什么学历?答案就是中专学历。它既不是大专、大学,更不是研究生、博士生,中专就是中专,其他什么学历都不是。我以中专学历参加工作,履历表“学历”一栏,只能填“中专”。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上“中专”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高考。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按照大学、大专、中专分别划定分数线录取,被称为“大中专”。二是通过中考。主要是“中师”(中等师范),后扩大至“农林水”“财税银”“医卫技”等,被称为“小中专”。不管是“大中专”还是“小中专”,在当时录取率极低,凡是能考上的,都解决城市户口,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作为农家子弟,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跳出“农门”,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意味着从此有个美好的未来。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大专和中专,在乡下人看来几乎都是一回事。如果有哪一家孩子考上大、中专,在十里八村都会引起轰动。收到录取通知之日,家里不但要放一场电影祝贺,还要宰鸡杀猪大宴亲友乡邻。孩子上学的那一天,整个村庄都会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为其送行。
1981年,我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遇到了人生的第一道“门槛”。中考结束,我以全镇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县城一中,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的“中师梦”破灭了!原因是,母校为我预留的仅有的一个“中师”名额,结果被人顶替了!为此,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哭了整整一天一夜。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三年高中的学费不是个小数目,况且父亲常年多病,若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与一份稳定的收入,不啻于梦寐以求的及时雨啊。
带着悲伤与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背着米袋去县城一中报到,得知被分在全校重点班——高一(3)班,班里全是各地尖子生,竞争排名十分激烈。以我中考360分的成绩,勉强进入前10名,排名第8,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我入学以来的最低排名。由于初中时数学老师频繁更换导致“缺血”,期中摸底考试数学拖了后腿,排名进一步下滑,我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第二学期,经过无尽的苦闷、彷徨和挣扎,我决定进入高二(5)班转读文科。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疗伤”,我终于渐渐恢复了元气,在班上排名始终稳定在前5名左右。
1984年,我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遇到了人生的第二道“门槛”。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感冒,让我的“武大梦”和“作家梦”同时破灭。昏昏沉沉进入考场,第一场语文考试,作为语文科代表的我竟然只得到74分,全班排名倒数第二。好在后面的科目咬牙挺了过来,最后高考总分490分,结果被省财专(如今升格为湖北会计职业学院)录取——距离大专录取分数线仅差2分!历史仿佛跟我开了个玩笑,让我兜兜转转后,从起点又回到起点:中考—中专—高考—中专。这也成为我此生的一个缺憾——没有正儿巴经地上过大学。我到现在还记得老父亲当年对我说过的话:“儿啊,一切都是命啊!”
值得欣慰的是,短短两年多的财专生活,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丰富多彩而又愉快难忘的。每天,我们在教室、图书室、宿舍和食堂间穿梭忙碌;周末,我们看电影、逛书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假日,我们结伴登高望远,饱览湖光山色,在绿树和花丛中留下欢快的笑声……十八九岁,正是情窦初开、青春绽放的年龄,那些稚嫩鲜活的面孔从心头掠过,如同天边那一抹云彩,荡漾着回眸的美丽。在学校,我曾兼任过校刊编辑,举办过黑板报、宣传栏,加入了《芳草》文学函授学习,并在财经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大作”,一时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这些经历,如同一颗初始的种子,无疑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
1986年,我毕业分配的那个夏天,遇到了人生的第三道“门槛”。因为父亲病重,我放弃了留在省城的机会,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去。在那个年代,科班毕业的中专生还是比较走俏的。本以为会顺理成章地进入“财税银”系统工作,却不料突生变故、一波三折,差点被分到燃化系统下面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我在乡下老家和县城之间,不停地做着“希望—失望—绝望”的折返跑。情急之下,我鼓起勇气,只身前往县财政局毛遂自荐。在这里,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我的老领导。他听说了我的情况后,亲自去人事局调阅了我的学生档案,得知我在学校长期担任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各门功课成绩优秀(财专毕业考试成绩总分593分,列全班第2),不禁大加赞赏,硬是把我“要”了过来。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他的为人已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随后基层锻炼两年多的时光里,我经历了人生低谷的种种磨难和变故。工作环境的恶劣,家庭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加之失去父亲的痛苦,让我的内心充满无法排遣的苦闷。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我将这一切诉诸笔端,用书信的方式向组织倾诉。单位一把手将书信在班子会上进行了传阅,老领导爱才惜才心切:局机关需要这样的“笔杆子”!于是,我在事先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调到了局机关办公室,从此与文字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基础弱、功底浅,加之起步晚、天赋低,从事财经应用文写作,对我来说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于是我笨鸟先飞,自我加压,狠下苦功。为了尽快进入“写作状态”,成为行家里手,我首先从训练写作基本功做起,练习各种适用体裁的写作。我制订了一份严苛的“自逼计划”:每天写一篇日记或短文,每周写一篇调研文章,每月写一篇总结报告,每季写一篇调研课题,持之以恒,练笔不止。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的年代,阅读和书写是纯粹的手工劳动,书籍、卡片、书信,笔记本、日记本、剪贴本,伴随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先后积累了百余万字的学习资料。在此期间,通过在职成人自考学习,我还先后拿到了大学专科和本科文凭。
多年以来,我养成了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兼收并蓄的习惯,两者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在我的生活中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挥之不去。某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无尽的苦役。可是,当每一个早晨和黄昏来临,我依然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不停地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跑道上双向奔赴,用文学创作的愉悦去消解公文写作的枯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什么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本职工作结合在一起,更让人欣慰莫名的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蓦然回首身后留下的岁月和足印,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与文字相伴相随,虽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和满足。据粗略统计,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在全国省地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报道、论文、课题和文学作品获奖200余篇次,先后出版了4本个人作品专集,并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数十次受到省、黄冈和武穴各级各部门的肯定与表彰,先后被评为财政系统“先进个人”“岗位能手”“优秀党员”“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受到国家财政部的通报表彰。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羞愧,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叹息,不会因投机钻营而苦恼,不会因追名逐利而悔恨。对于一个既无背景又无关系的农家子弟今天所取得的这一切,我不能不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激之情,这感激首先是因为时代给了我生活、学习、工作的权利,是组织给了我无穷的鞭策、鼓励与培养,是无数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圆了我的作家梦。
时光如白驹过隙,快得令人惊诧莫名,不知不觉之中,作为六零后的我们已年届花甲之年。站在人生60岁的门槛回望过往,确实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触。“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代中专生的“芳华”,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象一幕幕电影镜头一样在脑海里闪现。令人倍感欣慰的是,曾经的初心,一如曾经的花蕾,静静的绽放,到现在还不曾凋落——那是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梦。感恩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有一种经年叫历尽沧桑,有一种远望叫拈花一笑,有一种追求叫星辰大海,有一种美丽叫风轻云淡。平凡世界,芸芸众生;岁月温暖,天地悠长。愿六零后的我们拥有健康之体魄,独立之精神,有趣之灵魂,从今往后,以梦为马,仗剑天涯,乘风逐浪,再次启航,用心感受岁月的馈赠,让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