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林洁
早就听朋友说起,往马头山山岭村杨树坑里头再走七八里山路隐居着两位耄耋老人,感情极好,孩子们都很有出息,在省城工作,但是他们坚决不离开大山,只是隔十天半个月相携下山采买一些生活物资,朋友戏称他们为“神仙老人”。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马头山已经是资溪最偏远的乡镇,如果按森林覆盖率来说,到了山岭村就属于进入原始森林范围,杨树坑是山岭村下属的一个村小组,从山岭进去还有几里路,这几年才拓宽了路,勉强形成能通车的单行道,从杨树坑再上去老人家里可就只能步行了。
从朋友传回的照片里看到,浩渺的大山里一栋小小的木屋已经有些微歪斜,用木棍斜撑着,两位耄耋老人相依而立,一条大狗懒洋洋的趴在地上甩着尾巴,隔着照片似乎就能联想到他们的相濡以沫的一生。我想起小时候很喜欢美国作家劳拉的一部童书《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书里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一家人在森林里的生活琐事,有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书里描绘的温暖的家庭生活是我们都期待的家的模样。去森林里看看这两位“神仙老人”的念头顿时兴起,只可惜因为路远总不能成行,但是缘分总是又突如其来,三月的某个周末在马头山山岭村做民宿的朋友即将开业,邀请我们去他的“岭上桃源”游玩。
三月的马头山正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时,把山岭村称为“岭上桃源”甚是贴切。趁着阳光正好,我们强烈要求朋友带我们去山里看望两位“神仙老人”,他说:“正好前几日听说老太太生病了,现在去看看老人怎样,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于是我们趁兴前往。
坐着朋友的皮卡车颠簸到杨树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顿时具象化在眼前,美得像是中国水墨画,朋友不禁感叹:“资溪的生态是真的好啊!”我们把车停在山脚下,沿着山间崎岖小道往上走,目的地明确但是也不能错过沿途的风景。山上山下全是绿叶茂密的树林或是竹林,我们在树林里行走,抬眼望去,远远近近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山高林密,有风吹过,竹梢树梢一波一波倾伏,犹如绿色波浪,簌簌作响。
行至近山顶,朋友用手一指:“看,到了!”只见十几株桃树花开正好,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在山坡上,露出富有年代感的黑色屋檐,一只大狗听到声音跑出来,站在高处朝我们吠起来,听着有点凶可是尾巴却摇的很欢,连带着屁股都扭起来,倒像是在欢迎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我们绕过桃林沿着石阶走到山门前,银发的老婆婆已经笑眯眯的迎出来,看上去精神很不错,朋友与她打招呼说带我们来看看她,老人高兴起来,把我们让进屋,在八仙桌旁坐下,连忙拿出自己的蜂蜜给我们泡水喝,稠如猪油一般的蜂蜜大勺大勺给我们舀,问起她老伴,她指指不远处说,看到你们来了就回来了呢!远远看见老爷子正扛着锄头往回走,这画面瞬间让我想起书中的画面,书里劳拉和姐姐总是在小木屋前这样等着爸从森林里打猎归来吧。
我问婆婆为什么愿意一直住在这大山里,这方圆数里都没有人烟不害怕吗?她哈哈大笑说:“怕什么,都住了几十年了,孩子们都在这里长大,家里处处都是孩子小时候留下的痕迹,看到就想到他们,他们回来也觉得高兴,总能想起来小时候的事。”老人进屋放下锄头,端起一杯水一口气喝完,坐下和我们说:“你们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熟悉的,以前不通电我就自己挖了个蓄水池发电,几十年了现在还能用,但是孩子给我们买了太阳能板,现在用电也很方便,我们一辈子住在这已经习惯了,小孩子也习惯了,我孙子也喜欢这里,放假就会来玩……”“现在比以前还是方便多了”婆婆接过话头说:“虽然只有我们俩住着,但是白天经常有搞竹笋两用林的工作人员上来,我们需要什么只要和他们说都会帮我们顺带上来!”两个老人脸上的笑容都很满足,近乎原始的生活让他们内心平和,轻松愉悦。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里劳拉和家人过得也是这样简单又幸福的日子,书里说“家是我们最后的避风港,无论何时何地,它都会为我们敞开大门。”老人守着森林里的小木屋,也是为孩子守护着家吧。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为什么历经百年依然有如此多的粉丝,我想大概是因为流淌在书本之中的温情令人难以忘怀吧。我们总说世态炎凉,但是每个人内心又都会向往美好的事物。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美好温情,令人向往。而两位“神仙老人”的隐居生活是对家的守护亦是对自然的尊重。过去几十年我们索取自然资源,却往往忘记了回馈。简化生活,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才能与自然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老人的简单生活和百年前故事里的一家人一样让我们重新感受自然的美好,从风中的清新、树梢的摇曳、水中的涟漪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