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大丽的头像

张大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7
分享

桐花半落时

作者 张大丽

“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桐子花开的时候,秦岭南坡的四月,已是桃李芳菲尽了。平地里麦苗正在拔节怀胎,坡地里一片一片紫云英又紫又蓝,比午后被太阳烤得紫蓝的天空还好看。菜园里粉色白色的豌豆花扮做蝴蝶翩飞,豆瓣花母鸡“咯咯”地叫着身后一群黄球球般毛茸茸的小鸡崽。有风吹过时,田坎上一树树粉白的桐子花”啪嗒,啪嗒”落成花雨,绿油油的麦田就变成了花毯子。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画面。

那时佛坪的经济作物山茱萸还没什么市场,只有桐子的种子可以卖钱,作为经济植物它几乎有了和庄稼一样的地位,被种植在向阳的坡地。桐子树型不高,枝丫稀疏不荒田地,许多人家更愿意把它种在水肥富足的田坎地边。这使爱花的我每天上学的路上就有了许多耽搁,眼睛总是看不够。桐子花是不可以摘的,因为桐子果是要卖钱的,常常捡来许多落花,舍不得丢又不知道怎么处理,任由它们在窗台上风干,总被打扫卫生的母亲责怪。

桐子树是一边开花一边长叶的,花颈纤细略长,形似喇叭,口端裂开五瓣,花心处初开时嫣红后转为水红,花瓣外沿粉白,枝叶间就是一个个含羞带怯的模样。那时的春日似乎雨水多,桐子花多开在濛濛细雨里,一朵朵桐子花含着晶莹的雨珠,形态娴静优雅又神秘,美得如梦如幻。桐子花太过优雅,以至于我几乎找不着词语来描述。美得事物总是短暂的,桐子花更是,花期很短,往往一场雨过就落花残殇了。

桐子花落了,那翠绿的嫩果子就在叶子下一天天胖大起来,油润如玉,太阳一照晶光闪闪的,藏也藏不住。实在忍不住也会偷偷摘来一个,用刀在嫩皮上轻轻拉一道口子,就有剔透的油珠渗出来,在写好字画好的纸涂一层,干后就变成淡淡的琥珀色,若再涂厚些就会略有一点金属光泽的棕色。涂了桐油的纸就不怕水湿,也不褪色,那就是我们最早的字画上光油。和苹果一样,桐子果快要成熟就有了一层诱人的嫣红。不同的是苹果越长越水嫩,它却越长越干硬。最后那嫣红的果皮发黑发干成了硬硬的壳子,紧紧包裹着里面几瓣橘子瓤似的种子,按说应该最像蒜瓣,因为它不柔软也不能吃。这些蒜瓣子似的种子是可以卖钱的。

待那外壳缩干硬透了,就该收获了。桐子树木制松脆,枝丫易折,很少有人上树去摇落,怕摔伤,也怕伤了枝丫影响来年的收成,就拿竹竿打核桃一样“噼噼啪啪”敲下。桐子树枝丫不禁压,这个苦头我就吃过,因为太喜欢桐子花了,爬上树想折一枝,结果树丫“咔嚓”一声连同我一起摔了下去,竟然晕了很久。幸亏下面是麦田,睁开眼睛看见麦苗子和远山都漾着一层桐花心子的水红,已经是黄昏了。爬起来检查胳膊腿儿都在没有外伤,才偷偷溜回家,几天都提心吊胆生怕有人找来说坏了桐子树被骂被赔钱。母亲发现我眼白上有血块,我才知道那水红原来不是黄昏的缘故,可能是太高摔下冲击力造成的,也不吱声。农村孩子小小的世界里庄稼值钱、房子值钱、凳子值钱、牛羊猪鸡值钱、锅碗值钱、铅笔本子值钱,唯有人不值钱。现在一提到桐子树,就能想起那个从麦子地里睁开眼时的情形。

桐子干硬的外壳很难剥,要拿木锤子砸开,才能取出里面的种子。桐子仁出油率很高,在那时桐油是重要工业用油,制造油漆和涂料,经济价值特高,桐子也算是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白天打回来,待夜饭吃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就剥出一大堆了。

待收成结束了,姑娘小媳妇们就开始她们幸福的私活了,早早背着背篓去桐子树下的落叶杂草里翻找那些漏网之鱼。总有那些倔犟的果子敲打也不下来,最后硬被风给哄下来藏在草丛里。找寻些天,收获来的再剥了卖,开明的当家人手一挥:留着,留着,辛苦来的,自个儿留个私房钱吧。“私房钱”多是那么一说,一年到头没几个时候能挣到这一点钱,围巾、头绳、白洋纱袜子、雪花膏这是姑娘们理所当然的私人花销,当了媳妇当了妈妈的就再也没有“私”了。没盐的饭菜没人说缺盐,直说菜不香,你得拿出钱买,孩子没本子了你得买,娘家妈妈久没去看望也不能空着手,几个私钱也就只在口袋里歇了个店,就各回各家了。

桐子收回来,家里有待嫁待娶的子女有年岁高的老人的,就得留着自家用。割来棕丝布把剥出的桐子仁用包好,捆扎紧了,压上重石,桐油就蜜汁一样流出来了。这金贵的桐油自有金贵的用处。山里人家不讲究活得风光却讲究葬得体面,七件九件的寿衣必得自己一件件过手过目,枣木棺材必得亲眼看着匠人用漆树上割的生漆刷几层,最后上几层桐油,油得漆黑如墨玉,为得是防潮防腐不蛀虫。人一生做不得生的准备,总要做一回死的准备。婚嫁的箱箱柜柜,洋油漆上再刷了桐油顿时光彩大增。旧时村里人的大事不过就是婚丧嫁娶,桐子也算是身兼重任的角色。

桐子仁虽然金贵却是有毒的,就有心窄的人家里拌个嘴委屈得想不开“咕嘟咕嘟”喝几口桐油就要一了百了。被发现后就用肥皂水一盆子一盆子灌下,等把那进到胃里的油腻子洗净吐完,儿女怯怯地递上手来,一握一捏,人也就想通了,什么了不了的,该了的时候不想了它也得了,不该了的时候了也了不了。几天一过又背着背篓下地干活了,旁人就要打趣:

 “嘿,今年还捡桐子榨油不?”

“捡,咋不捡,这会儿不还没长熟嘛,摘些叶子回去蒸馍吃。”

“那可得有我两个哦”这边不怀好意地笑着。

“不怕口水把你给呛死,肥皂水都救不起来哦”笑骂声中一篮子桐叶就采回家了。

桐子有毒,叶子却自有特殊的清香,是浆巴馍的绝配。浆巴是秦岭南坡人的一种嫩玉米做的美食,可做成浆巴粥糊糊,也可以烙饼,也可以蒸馍。嫩玉米石磨子磨碎,用鲜净的桐叶包裹上笼屉蒸熟,出笼就是浆巴馍,碧绿金黄催人食欲。再有家中日子富裕的就饮食更精细些,浆巴馍里加核桃芝麻馅子,那个香就别提了,简直是连叶子都要一起吃下的。

桐子花也是无毒的,外婆来它当药,说是治烧伤。后来在《岭南采药录》看到这样的记载:“磨水涂瘰疬。”治烧伤,方法为:桐花四两,桐油一斤。将鲜桐花浸于桐油中,加盖密封,离地保存,三个月后即可使用。真是药就在天天打交道的一草一木里,老辈人的智慧真的是令人起敬。

后来听说桐子花也是可以吃的,花瓣子去芯,裹了鸡面糊油炸,外酥里嫩口味非常好,只是当我知道这个吃饭的时候就找不着桐子花了。

人说上帝眼里什么都是有价的,村里人眼里也是,因为无价的都是无用的都不会让它留下的。后来有了工业油,桐子就不值钱了,树就变得和没有劳动力的老人一样,站在哪里都被多嫌,有的被砍了,有个苗出来也被拔了,有的荒死,再加上这个树本树龄短,二十多年光景,原先到处都是的桐子树竟然看不见了。一年春末,在一个地方突然看到路边的刺藤架里有棵花期正盛的桐子树,竟然有种多年未见的故友一样悲欣交集,眼眶都发酸了。

诗词里说“手摘桐花,怅还是、春风婪尾。”这一春將过,桐花只在梦里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