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韦国的头像

韦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1/17
分享

以什么传家

在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我和其他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专题警示片。

片中的案例几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贪污、受贿的罪犯或犯罪嫌疑人,为了孩子而敛财或者说敛财是为了孩子。

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积累财富,以“避免孩子再吃自己当年的苦”,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父母认为“万事开头难,父辈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子孙后代做人做事就会如虎添翼”。

于是,哪怕自己受再多苦与累,也不能让孩子受半点罪,总想着自己的财富和事业能够后继有人、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可是,结果如何呢?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意思是,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越,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留的财产越多,反而害了他们,让他们断了福气呢?

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警示片中这些为了孩子而敛财的人,没有真正读懂林则徐的话,也没有懂得“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的道理,结果害了孩子、害了自己。

在巧取豪夺、疯狂敛财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疾苦,一定不可能成为一个正派、善良而廉洁自律的人。

从小娇惯孩子,给他花不完的钱与权,最后受到伤害的不仅是自家孩子,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无辜者”,包括自己。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得最多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拾金子》,一个是《惯宝子》。

这里介绍一下后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中年得子,对孩子十分溺爱,结果,这个孩子从小就非常霸道。家里的东西,自己想要的都必须满足;邻居家的东西,自己喜欢的就随手拿回来。每次要到、抢到甚至偷到东西时,孩子的母亲都会夸奖他:“宝宝本事大,到妈妈这儿来喝口奶!”

就这样,一直到孩子渐渐长大。

一天,这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因盗窃被公安人员抓了起来。

母亲去看守所看他的时候,他说:“妈妈,我忘不了小时候每次我的要求得逞的时候,您都要夸我并奖我喝一口奶,今天我想再喝一口。”这位母亲疑惑而茫然,但依然忍不住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没料到,孩子一口咬下了母亲已经干瘪的乳头,并愤怒地说:“这是报应!如果我小时候你不纵容我、害我,我会有今天吗?”

有个科级干部,曾在乡镇做过主官,也曾在县直部门当过主要负责人。退休后到农村承包土地种粮、种菜,成天被风吹日晒,看上去跟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什么分别。

可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劳碌挣来的钱,还不够孩子花。自己长年累月开着辆旧桑塔纳汽车,但当孩子说要在城市买房时,立即千方百计借贷款买房;孩子说要换奥迪A6,立马筹钱给孩子换车……

很多家长总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千方百计让孩子留在大城市。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华与显赫,但同时有高房价、高消费等巨大压力。有的孩子各方面基础一般、潜力有限,在大城市举步维艰;父母没什么经济实力,需要押上全部家当甚至快搭上自己的老命,才能让孩子留在大城市。

这值得吗?我认为不值得,更不用说一些身居领导岗位的父母,为此贪污、受贿而身陷囹圄了。

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就不妨在金钱方面对他要求严格一些甚至吝啬一些,让他在无人撑伞的雨中奋力奔跑,让他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不妨经常读一读林则徐的那段话,无论子孙如不如“我”,均无需超负荷劳作只为子孙多留财,更不该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权力疯狂敛财。

为子孙留万贯家财,不如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以及一颗善良、感恩、坚韧之心。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我们应该以什么传家?答案显而易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