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啸河的头像

南啸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2
分享

今日德昂山寨

三台山乡的允欠村是个德昂族的村寨,由大山深处搬迁到320高速公路边的半坡上,成了该乡扶贫攻坚的重典工程之一。成功搬迁后,经过政府的帮扶和村民自己的努力,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耳闻不如一见,一次工作调研,让我近距离的见识了允欠村发展变化的感人画面。

德昂族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采撷,主要从事茶叶的种植,所以历史上被称为“古老的茶农”。德昂族解放前处在原始部落时期,信仰小乘佛教中的朵列派,不杀牲,不养家禽。最近全省正在开展直过区民族调研,了解直过区民族如今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与我们的调研不谋而合。

车子驶入德昂山寨的时候,正是中午,上午一场暴雨,把山寨洗得一尘不染。明晃晃的阳光普照着,一套套崭新漂亮的德昂族民居有序的排列在两个半坡上,水泥路铺到各家各户的门前。全村青一色的德昂族典型的歇山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略呈正方型,四檐出水。搬迁时政府补助每户人家3000元。资金到了村里,村干部又采取多困难多补助的原则,实现了全村的统一搬迁,一次性建成一流的新农村。目睹着一幢幢漂亮的德昂族民居,让我联想到了当年的允欠村。过去的几十年,三台山乡都是德宏州的扶贫重点,工作组,派了一茬又一茬,我也三番五次的派驻其中。虽然千辛万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几十年过去俨然是旧貌,谈之多感叹。在我断断续续的扶贫历程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难于磨灭的印记:我们辛辛苦苦把水管拉到山脚,让村民帮抬上山,村民提出抬一根给多少钱。好不容易把水管引进了村寨,终于结束了用竹筒下山洼背水吃的历史,可惜三年不到,先是水管坏了,没人管,之后水管不翼而飞,不知所踪。那一年,三台山开始广种甘蔗,我们帮村里买了甘蔗种,帮着村民把各家的甘蔗种到山地上。到了甘蔗砍收时,村民给我打电话说:你们的甘蔗可以砍了,你们下来砍吧。我在电话里哭笑不得,我说那甘蔗是你们的,不是我们的,如果人手不足,我们可以组织人下来帮忙,他没吭气,把电话挂了。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在四十多年里投入的扶贫资金户均达40多万,可是不几年又返贫了。那时的允欠村,离公路较远,大都是竹篱茅舍,只有少数几家盖了瓦房,四周围的还是篱笆,楼上住人,楼下养家禽。到了雨季,村子沉浸在泥泞之中,与遍地的牛屎猪粪混杂一处,浓浓的粪味弥漫在空气中,进出村子,让穿鞋的人无处落脚。直到2015年之后,扶贫的成效才算真正巩固下来,前后一对比,两个时期的扶贫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之前单一的输血式扶贫,怎么能与当下综合的造血式扶贫相比?

尽管已是正午,我们的到来,并未惊动村寨,村民进进出出波浪不惊,外来参观的团队一波接一波,村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

眼前美丽的允欠山寨,背靠大山,四周的山坡上油绿的茶叶与天的湛蓝形成美丽的图案。这时一辆面的驶进了山寨,下来的人正是三台山乡的党委书记老周,他身后跟着下来了五六个人,原来是书记请来了芒市蓄牧局的技术员,来帮助农户推广养殖技术的。我们一同走进路边一户人家,一进门,我就被那宽敞的四合院吸引住了。此时我感兴趣的,已不再是两层楼的正房,而是正房一侧的牛厩和猪圈,那健壮的耕牛,还有満圈的大猪小崽,还有围栏里的鸡鸭。由此可见,允欠山寨的德昂族已从宗教的禁锢中走出来了。走进堂屋,又是一喜,那一年四季烟燻火燎的火塘不见了。梁柱不再是赘満一串一串漆黑的烟尘,而是透出清晰的木纹。29吋的纯平大彩电,洁白的墙壁,使我的思维瞬间乱码,这是在德昂人家,还是在城里?德昂族老奶奶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她忙着给我们倒茶,又亲手给我们端来刚剖开的菠萝蜜。她的汉话不太流利,但可以感受到,她像村民们一样格外感谢政府,是政府帮助他们搬进了新居,帮他们建起了沼气。是的,沼气的建成,不仅减轻了上山砍柴的劳力,而且有效地保护了植被,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过去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习惯。

我们告别村寨,市畜牧局的技术员还要留下来同村民们商量下一步发展欧盟水牛的具体事宜。村道两边,那些错落有致的芒果树、三角梅、缅桂花树也与脚下的泥土融合,正在努力地抽出新枝绿叶,目送着我们走出村寨。村口距320国道不到300米,往西70公里便是国家级口岸瑞丽,往北则通向州府通向全国。从这里开始,小康之路就在脚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