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应有精气神,人读书后所创作的作品更应有精气神。
读书使人有精气神。在我看来,精气神这三个字,精指精神,气指气质,神指神采。人有精气神就充满能量。有能量的人,像磁铁一样,人们乐意靠近他。相反,则远之。有的人活着,懂为人处世之道,这是有能量人的表现。有的人活着,不懂为人处世之道,把身上仅有的能量也耗尽了。少数人心里明白装糊涂,往往看透不说透,这些人活得自在,洒脱,有智慧,是能量爆表的表现。这些人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你可能会说,别人教的,自己悟的。这些回答,都对,但还欠妥。准确地讲,应是这些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的人生之道。的确,社会实践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提起社会实践,我们会想到三种基本方式,即生产劳动、社会关系、科学实验。人们通过这三种基本方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人们要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首先得有知识。有知识才能逐渐摆脱蒙昧,不断向文明发展。通常情况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读书属于间接。在这里,我选择读书二字,是因为读书显得自由,阅读显得约束。生活中,常听老辈夸孩子。这谁家娃,读书读得好。或说,这谁家娃念书好。很少听别人讲,这谁家娃阅读好。谈论读书,大多数读书人能随口说出几句名言。读书对我而言,它是一个人的自我修行。书读的多了,精神世界更丰富些。常听有人叫读书人为“穷酸书生”,这显然是那人在贬低别人。作为读书人,回击这些人的最好方式是具体的行动,用作品证明给他看,而不是耍疯。
读书是幸福事,喜欢阅读之人是精神富足之人。我是90后,生在长武,长在长武。我们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有耕读传统。家长们不管家里条件多么不好,砸锅卖铁都要供娃娃读书。我们这里的人,都明白一个老理。那就是,只要娃娃读了书,有了文化,就可以走到村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现在,如果您关心我们的长武教育,愿意走进我们的长武校园,愿意看我们长武娃读书的样子之后,您会猛然间发现读书这事在长武这片土地上是可以传染的。一个家族里连续出好几个大学生,一个比一个考的好,这是好家风影响的结果。
读书是长武人家风文化的重要内涵,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长武人。
读书是输入知识的过程,是能量传入的过程。创作是输出知识的过程,是能量输出的过程。知识所蕴涵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转化了,因为知识经过了人们逻辑思维的加工改造。因此,我们看到文学创作形式是多样的,有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创作者指向的对象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每个创作者根据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理解创作不同的作品。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了每个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中,一些创作者创作一部作品需要花很长时间,有些创作者创作一部作品花的时间短,发表的时间早。这种现象,我不做评价,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渭北高原上的长武因厚重的历史,注定这里的文学创作者是璀璨的明珠。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这块土地上人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他们有匠人精神,对自己的文学精益求精。朴素的文字通过网络、刊物传播,被人们翻阅或评论。提起他们的名字,你我多少有点了解。郝贵平、文清丽、田东风、赵常丽、王伟、裴晓敏、张爱丽等等,身份、职位、年龄不同,却因同爱长武,对生活充满热情,才以虔诚的态度真诚地为长武书写。
这段日子,我常在想长武文学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会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外因占了很大成分。在三秦大地上,往往贫瘠的地方出大作家,大作品的机会多些。近些年,我们谈起长武文化,赞叹她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反观我们的文学创作,我们的大作品在哪里?想到这里,内心的紧迫感迫使我自觉要总结一下长武文学的优势。思来想去,总结出了六个优势。第一,历史优势,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在这里。第二是地理优势,丝绸古道从这里经过,是秦陇门户。第三,自然优势,我们的天蓝水净是适宜人居住的。第四,语言优势,长武方言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与甘肃一带的方言极为相似。第五,经验优势,长武人爱从古书里学习前辈同辈的经验,这是潜在增长点。长武文学也存在瓶颈,当地对文学创作的重视还不够,专业化程度不强,打造品牌意识还不够,代表人物不多等等。
读书与创作这是长武人的特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长武的作家们在新时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向鸟儿学习大胆,向鱼儿学习机灵,扎根土地,不仅写大事,还要写小事,将过去、现在、未来连城线,认真记录。有人讲,文学创作讲天赋,天赋当然重要。长武的作家,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观察、思考、坚韧这是我们长武的作家标识。
读书日来临之际,写下寥寥千字,愿我们团结一致用手中的笔记录好长武的山山水水,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愿意走进她,亲近她,拥抱她,在这块热土上传出更悠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