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近年回金华,在我和父亲一起的时光里,少不了八咏楼。父女俩虽说从没约定,可每次我一踩车子油门,不自觉就来到了八咏楼。许是这里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感召吧,也或许这里有聊得来的淡水朋友。
“咦,丁师傅,好久不见?”那天下午,我与父亲走进八咏楼的巷子,细碎的阳光打在青石板上。转角,一笔砚商铺里出来一位老者,和父亲打着招呼。只见其银发鹤颜、身板笔直,于是少不更事的我冒昧地问了老人家的贵庚。“七十有三,江西南昌人。”老者无需我细问,仅九字便已告知。原来是和父亲十几年的老朋友哩。“你父亲幽默,你这女儿也是有趣。”真的吗?我笑眯眯地看着他。
八咏楼一条街古朴,光影错落,墙角的铜钱草碧绿。每逢集市的时候,此地会吸引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捡漏者。父亲也往往穿行其间,与商贩们聊些行情。不过,这条街上也有仿古精致的工艺品,一不小心让顾客以为捡到宝了……
据史料记载,八咏楼始建于公元494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多次登楼赋诗。后八咏楼遇火毁、造观建阁,嘉庆年间旧址重修。千余年来,历经风雨沧桑,严维、李清照、赵孟頫等诗词画家登临于此,使八咏楼声名远播。李清照曾作《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样的诗句,如男子般豪情。
“老丁,帮我看看,这个石猴刻得怎么样,是不是比上次好多了……”一位头戴放大镜的中年男子,在八咏楼的深巷里,和父亲聊了起来。父亲还伫留在他的摊位边,仔细端详起形状花纹各异的印章石,似乎与老朋友对话着。此刻,在一旁不懂印章石的我,拍下了这一幕感人的瞬间。
“丁师傅,女儿来了,晚上和我们一起吃个饭吧?”热情的安徽人吴姐,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老同事聚会。刚从上海赶来的吴姐老家同事,和父亲很投缘地聊着……“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恰似旧时友。”越剧《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这句台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眼前的情境。因母亲一人在家,父亲婉拒了吴姐的诚邀。
“丁老师,最近按照您教的笔法练习,感觉有点入门了……”坐在小邱妹妹的玉石店里,一壶茶,三两朋友,彼此的思绪却都在浩瀚的书法世界里。“小芸,你现在不要急于练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我到现在,数十年的临习《兰亭序》,还没入门呢”,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是的,凡事不能急于求成,凡事不可沽名钓誉。唯脚踏实地,方能行远。
屋外,银杏叶渐黄,将在这一季秋风中诗意绽放……八咏楼,因为这群可爱的人,因为这一街美丽的景,成了父亲心灵的憩息地。父亲在这里开怀,从这里再出发,去面对现实的林林总总。
原来,八咏楼就是您的“诗和远方”。父亲,我终于懂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