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秋八月的一天,恰好我休假,送走考取到北方某高校上学的儿子后,无意间想起他留下很多课本、辅导资料、参考书、作业本等,放在贮藏室有十多箱,趁这个空闲,把这些杂物归置清秀,用不着的也收挪,让收废品的拿走,能卖小钱的也整上几块,买上几把小菜也不错,实在没有价值就送到垃圾站。
当我翻出几个灰尘累累的纸箱,打开其中一个,半箱旧电话机映入眼帘,我仔细清点有十三部电话机,在这里沉睡了多年!我摇摆的记忆,开始回放流逝的时间节点,究竟是什么时候,让这些曾经的宝贝无意间打入“冷宫”呢?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人家是装不了电话,只有单位群体,或者是高官有“资格”装电话,当时,只有摇把子电话机(磁石电话)。
1991年7月我正读着省财贸学院大三金融学专业,没有见过摇把子电话机,我问过在县邮电局上班的大伯,他给我说了半天,我还是糊里糊涂没有弄明白。
到了1992年10月中旬某一天,我被分回到县税务局工作,去局里报到后,就让我暂留在办公室打杂,每天要作好电话记录,几个月的接电话、打电话,多数时间跟那部摇把子电话机较上劲。
空隙时跟大伯闲聊,他给我讲解过一些与电话机有关的技术问题,我弄懂了电话机的结构;整个话机是黑色的,它侧面有一个手摇把子,人们习惯叫“摇把子”电话机,上边架着一个听筒与话筒,连在一起的手柄,用一段皮线和主机相连,旁边还挂着两个大电池,能通过皮线到电话机上 ,而电话侧边是以另一根皮线,与外面电线杆上的铁线连接。
打电话时得用左手,按住听筒手柄,右手握住摇把子,开始顺时针方向不停到摇转,大约摇转十多圈停下来,拿起手柄用话筒喊话,你好总机我要某处……
听到总机应答后,就讲给值班人员,要什么地方,对方会告诉你稍等,等到把对方电话接通后,真正的通话才开始。
那时,一个乡镇政府所在地,能配置电话交换机只有50门,而且每个乡级单位、村委会,都要装一部电话,私人平常需要打电话得去邮电所,逢年过节时候,打电话就得排队等候。
直到1992年下半年,全县装上程控电话,打电话只要按准键盘上的数字,就会自动拨通,音量清晰通话效果好,上百年的“摇把子”人工电话,一下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听大伯说,当时垄断中国交换机市场,是日本的NEC、富士通和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法国的阿尔卡特、加拿大的北电网络,让这七国八制合力瓜分了,他们报价十分昂贵,给当时的国内电话普及制造了种种障碍。
1993年二月初,我们小城里电话机逐步普及,部分有经济实力,有需求的家庭基本上装了电话,交上昂贵的初装费,大约是2000多元,那时,当地月工资是200多元左右,算下来每月固定月租在15元块,话费分长途和农话两种费用,分别计费,打长途还得收附加费,一个月下来要交给邮电局,一笔不小的费用开支。
我家装电话,是1995年春节前沾了大伯的光,经他说合,装电话时只出了800块初装费,加上一部电话机也就1000多块,现在想起来还是划算的。
1995年下半年,小城里随着大哥大、BB机的出现,1G模拟时代来临,老板们手拿“大哥大”,腰别BB机,显摆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价。
我买了一台数字BB机,那是1996年下半年,刚学会使用感觉很新鲜,只要碰见一个熟人,管他乐意不乐意,就把BB机号码说给他,让他有事就通过电话呼,我等着用电话回应。
记得我买第一部手机是1997年5月,是一款诺基亚其造型新颖,无意间掉在地上也不会碎屏,说得夸张点用它砸核桃也行。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资收入的持续递进,我乐此不疲跟紧G时代更新,不停的更换手机,替代了小灵通功能,替代了家用电话机。
从当初的1G模拟手机,到现在的4G智能手机,正待跨入到5G时代的过程中,其间也和所有国人一样,经历了中国通信发展的沧桑“幻变”简史。
时下,华为、中兴、长虹等多家上市通信公司,开发出很多能与欧美抗衡的同类产品,甚至超越同类产品,成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引擎。
当然,欧美不少曾经的行业大佬,在G时代的发展中,没有抓住机遇,没跟上发展脚步,最终是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波中。
从世界通信的整个发展史来看,谁未来能抢占先机,善于创新应变,扣住时代的命脉,超越领先,那么发展机遇就会更多,谁能保持住不断超前的优势,谁就是下一个王者,也许,触手可及的未来之时,会诞生更多的物联网巨头引领世界科技、经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