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眉清的头像

党眉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5
分享

传承做秤老手艺的老李

 

散文    党眉清

 

  

2021年夏至已悄然而至。夏已至,暑必达。天气如滚锅开水,处处被蒸汽般热浪将人们熏蒸的浑身汗黏,浑身潮湿,额头密汗如大雨来临时,老水缸边渗出一圈的水滴,密密的织了一脸的汗珠。夏日将一切变的高效快捷,人们穿的衣物最少,穿脱也是瞬间完成:雨也是随下随晴,一点不拖泥带水:吃货便是西瓜为王的季节,不剥皮、不三五遍用水多次冲洗,不怕吃到果核心崩牙,只须眼闭实、弯着腰,大嘴一张三两下便完事。高温也催生了许多瓜果赶年集似的陆续通往市场,街道上、小区门口便开始上演水果商贩与城管游击战术。而“秤”如和氏璧一样,便成为了争夺的主要核心目标。社会发展如喷气式飞机,超音速的发展速度,将许多老古董、老手艺,眨眼功夫全被抛在身后。现在全是电子秤的天下,方便快捷还公道,买卖之间只有争价,而没有人争秤。“秤平斗满不亏人”过去杆秤的年代,人们为吃口瓜果,往往为了秤稍的高翘或低垂,争吵辩论的面红耳赤、口干舌燥。

说起杆秤,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眉县渭阳路上,做了一辈子杆秤的老李。老李在我们眉县城里作了三十多年杆秤。三十多年光景,头发已被岁月榨挤了许多墨色,多了许多银白,头顶也有大片的荒芜,寸草不生。当年白面书生,已被为了生计这双大手搓揉的皱纹已刻满脸。说话时嘴角两旁成串的括号,将他嘴牢牢括在中间。如同普通话说的比赵忠祥说的还好的网红,“养鸡大叔”承德市-----于新伟的模样。经岁月包浆,愈发显得个性凡非、神彩飞扬、土味十足。在我与老李接触交往中,发现那张做杆秤案台与老李脸色几乎相近,是纯天然的棕褐色,被日光灼射太久于是又蒙上了一道釉光。

说起老李做杆秤老手艺,是祖祖辈辈秘授口传,手把手一对一学学得养家糊口的本领。它是一个高精准,精细慢活,每道工序要求苛刻,斤斤计较,毫厘必争。量尺寸,打孔、不锈钢包头,安装秤钩,用砝码校验,要求极为精准。

八、九十年代,做杆秤曾经是个很吃香的行当。特别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搞活那几年,经商成为灸手可热行当。但到了2010年前后,随着新兴的电子秤涌入市场,杆秤如昨日黄花,便败阵下来,束之高搁,马放南山刀剑入库,引领市场经济多年,一下被喜新厌旧的社会发展打入了冷宫。很多行业老艺人转行、跳出了手工制杆秤行业。老李一直没有放弃手工制秤行业,延续了老手艺的香火。

老李一直没有抛弃做秤这行当,现在主要以售卖电子秤。偶尔也修旧秤,也有客户上门预定杆称。街道上收购破烂的依旧使用的是杆秤。他也曾想丢了制秤手艺。曾经生活的窘迫让他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内心又有几多不舍,因为那是祖上血脉相传,是永不退色的技艺。是父辈们一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到了一定岁数,到了抱孙子年纪,还扑腾个啥。说这些话时,老李猛的深吸了一口呛人的烟,浓烟笼罩了他的面部复杂表情。但我深感他内心心潮的涌动与澎湃。只是强忍着,没有流出一滴心酸泪。所以无论将来如何困难,他都会把这门老手艺坚守传承下去。老李讲,做秤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常年低头哈腰,不仅得了肩周炎,颈椎也有了毛病。为了对老手艺的这份坚守,他如同为皇家守皇陵的老太监,忠实耿耿,不计功名利䘵,春来秋往、一直不离不弃,寸步不离老本行。

与老李长期交往,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杆秤,有着大学文!秤杆为栎木所制作,木质细腻、且硬实。秤杆上钉的秤花为铝丝。相比别的手艺人,制秤还是高雅手艺。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发明了秤。相传16两为一斤。每一星代表一颗星宿。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䘵、寿三星。秤上秤花为黄色或白色,不能用黑星点,因为生意人忌讳人们说黑心秤。如若缺斤短两,少一两损褔,少二两伤䘵,少三两折寿。秤的讲究折射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几乎所有手艺人被这越发苛刻社会厌弃,那些手艺人及老李做的老秤,有的逐渐被仍进历史不再启用。杆秤高低往往关系着买卖双方利义,而电子秤有重量,有价位,人民币精准到了元、角、分。社会总是淘汰与诞生中向前发展,如同人类生生死死,如同腾空而起发射的卫星,不断向上飞窜,身后却不断抛下燃过弃物。社会发展就是在来回更新、不断抛弃中一路前行。手艺人为啥经生活百般戏弄而毅力不倒,只为“历经沧桑为何求,只为今生不求人。”

人世间再吵杂,匠心内心定会异常安静、宁静。人世间的手艺人弥为珍贵,因为他们除了打磨技能,还要对付这浮躁的社会。

百样手艺、百样好,荒年不饿手艺人。人生很多事情却像上好手工艺,急不得,你得慢慢等待。如同酿酒、手工酿醋,如同品茶,品咖啡,时间会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味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许多事情都是经过每一步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杆小小的秤,如同雷峰塔、如同如来五行山,压住的是已灭的魔,成就的却是未来的神。

最后的手艺人,他的心里有杆秤!不识称花,难以当家”,说的便是杆秤这门老行当老手艺。传统手艺制杆秤匠人,眉县渭阳路上做秤的老李,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两鬓花白的老人,他一直坚守着这份老手艺的传承。听老李讲,他15岁就拜师学艺当学徒。“那时候的学徒工可不像现在的徒弟,师傅一心一意领进门。当时的学徒工类似打工的。没有什么机会能够真正地学一门手艺。”就是在这样的学徒环境下,老李依然认认真真记着师傅制作秤杆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三年后,他就自立门户开始了自己的制杆秤生涯。学成之后的李师傅就开始一门心思做杆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年到老者,杆秤一做就是37年。说起现在,老李苦笑着说:“当初我是眉县城里最年轻的杆秤手艺人,如今我可能是眉县城最后做杆秤的人了。”曾经,做杆秤是个吃香的手艺,前来求做秤的人络绎不绝。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盛行,手工制秤这一行当渐渐落寞,这项手艺也在慢慢流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老李心里,他渴望着有年轻人能跟他学这份手艺,继续把这个老行当传下去。然而,时代的洪流熙熙攘攘。将一个又一个曾经的光彩年华埋在了历史的土壤里。纵然老行当逐渐消失,它们承载的文化意义却不会磨灭。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需要怀旧,需要用久远的时间来安放心灵。这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行当,都是人类安放心灵的最佳道具。或许,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愿意去记得这些老行当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挖开厚重的淤泥,让这些老行当重新绽放光芒。是老手艺,就不会失传。总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取代它。但其实,依然是它命运,是一个很飘渺的东西,有人相信命运,走到了塔顶,或者坠落到崖底。有人想逆天改命,但成功的几率,与中六合彩一样,但有了毅力,终有那么一天,前方,不再是灰色的雾。岁月多馈赠,往事不苍凉。

秤不仅用来经商买卖人心,还是民间镇宅压邪的宝物。秤砣虽小压千斤,朗朗乾坤,公道自在人心。鬼魅魍魉,退下。民间传承,秤砣,杀生刀,铜钱,镜子,糯米,桃木,有很多东西都有辟邪的作用很好,邪压不了正的。

小时候家里起新房挖地基那天吉日,我父亲大清晨早起来把秤砣拿去挂在地基的一个竹杆叉叉上说占自己的地盘!我当时觉得很不解,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是去邪。

秤砣是世间最重且最有正气的东西!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实际风水师的想法是利用寓意给秤砣的重量压制阴气。

明白人,都知道我们开车司机也有这种风俗!用一个小的红色布包,放在粮食堆里面镇,然后缝起来,或挂在驾驶室,辟邪很有效!我老表开货车十多年,从没出过事,他就是用这种方法!

我清楚记得,在我开办婚庆做文化传媒公司时,新郎官揭新娘盖头时,家里老人会找杆秤,让其握住大头,用小头揭起盖头。并且将盖头带秤放门背后三天三夜,防止邪气入侵。虽是迷信,但为讨个“称心如意”好彩头。做为摄像师的我,红白喜事常为人们录像。还亲自目睹了老人去世后,棺木入土为安后的放棺木地方被洒了许多醋,将烧热石头用醋一浇,“刺啦”一声,便腾起一股刺鼻的醋味,那气味如同新冠期间给人喷洒防感染的雾化药水的感觉。在地上还要压上一整捆木材,有的还要放杆带砣的大秤。寓意儿孙后辈发财,秤是天下最有正义之物,可以不让邪气进入侵家中带要晦气。

随着社会发展,那些,儿时记忆深处老手艺离我们远去,成为勒进记忆中影子。电子秤普及,做杆秤老手艺已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秤讲究公平、公证、见证明良心,小秤手提,大秤两人肩抬,抬不动了便有了磅秤,连汽车也能称出重量的便是地磅了。这在三国曹冲称象时代,定会一步到位,不用来回抬石头,船上画线。

民间自古有句谚语流传至今: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杆秤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也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把它作为天地良心的标尺。制作杆秤是一门极其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校验、钉秤花等近五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制作工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作为交易用具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味。在买卖中,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会满心欢喜地付钱。因此,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外国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只是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知轻重,识人心。老李是个手艺人。他告诉我,其实做秤就是做人,秤杆子和我们脊梁一样者要直。刻度和我们的品行一样不能缺斤短两,要用良心的砝码时刻校验。和老李交谈,他显得淡定与优雅的气质,是多年经商、是生活历炼的凝结。却彰显了老一辈制杆秤手艺人的简朴纯真的品质。越是技艺高超的人越显的淡定与豁然。如同古装剧中武林高手,世事的喧哗、世间的打打杀杀,唯有高手才纹丝不动的静坐一处独饮。低调往往是一种品行,越是低调越发诱惑着我探寻其中老手艺人的小城老故事。

在眉县做秤老李身上,我探寻到了一种工匠精神。做为老手艺人的老李,过硬的制秤手艺,便是一个精益求精,对匠心精神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也许就是老手艺人追求的极致精神。极致工匠精神,支撑着他们追逐梦想之旅。淡泊名利,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完美。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找准自己位置便不会迷茫,谁轻、谁重自己心知肚明、自己明白最重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