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寺院和僧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修行的僧侣不能饮食有刺激性的东西,讲究过午不食,暮鼓晨钟里长时间诵经念佛,不免会人困乏力,头脑昏沉。而茶有清新提神醒脑的功效,僧人静坐修行,常以清茶为伴。茶为僧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饮料,僧人和寺院又不断赋予茶是以僧侣的精神内涵。品茶与参禅都追求心境的宁静。饮茶犹如打坐,在一定的程序中,调身、调息、调心。茶汤黄亮有色,水沸有声,香气扑鼻。饮毕,精神振奋,身心愉悦,进而注意思考。这样一杯茶的体验,历经眼、耳、鼻、舌、身、意六行,通走于身心。饮茶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拿起和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茶禅一味的特有的中国茶文化。
佛教与茶的关系。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很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佛教戒规又能消除坐禅时带来的疲劳,以及补充营养的饮品。而茶等清心陶情,剔杂身轻。坐禅时驱除困意,饮茶时帮助消化。
“茶”是被神农发现的,最早被作为解毒药物使用。到了盛唐时期,茶叶发展被推荐到新高度。茶区生产遍布各地,饮茶风气风靡全国,茶圣陆羽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
我对人类所有味道做了归类。苦味是成人专爱,无论茶、咖啡都是静品细咂中才出的香味。持别是茶,我几乎爱的死去活来。喝茶是解渴,真正的品茶,是那烫嘴的头道茶,那茶的芬芳与苦巧妙结合,特别浓郁。苦味是独处静坐时,最好的陪伴。让人清醒,让人思绪得以沉淀。我若是高级辆跑车,茶便是我配重的底盘,是我疾驰人生赛道的重心核心所在。我若是修行之人,茶便是加持我化羽成蝶,无量天尊的精神领袖。
我既不吸烟、也不饮酒,但唯独对 “茶”情有独衷、日思夜想、念念不忘,爱的是死去活来。每每饭余空闲、夜深人
静,总要冲泡些茶,才感觉寡淡的生活变的丰盈多彩。家里拳头的小茶壶,被我把玩许久,对喝茶竟喝出了别样品味。
权势之人饮茶讲茶之珍,意在炫耀权贵,夸富露贵,附庸风雅;文人骚客讲茶之韵,托物寄情,激扬文采,交朋识友;
佛家讲,茶之妙,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静心成佛;道家讲茶之真,意在修身养性,化羽成仙;老百姓讲茶之味,意在除腥解腻,解乏止渴,享受人生。
爱上喝茶也许是家风的遗传,和茶结亲或许是骨子里的一段难以名状的姻缘。七、八岁,刚记事起,每每灶堂饭熟之后,爷爷便用他那,用铁丝扭成镰刀把长的铁丝把,一头拧着茶缸,那拳头大小的搪瓷缸缸被烟熏成锅底模样,架在刚做过饭尚有余火的灶堂内,煞煮红茶。爷爷侧着头,眯眼用嘴给火星吹着气,双手扶地、双膝齐刷刷跪在灶堂前,那样子感觉像在叩拜菩萨。爷爷对茶的渴求几乎像对神一样敬奉。搪瓷缸里冒着鱼眼大小的气泡,茶叶像滚筒洗衣机里洗涤的衣物上下翻滚、很是欢喜胡扭乱摆。火苗映在爷爷脸颊,只见爷爷眯着眼,眼角挂着开心的笑纹,脸上荡漾样着中了头彩般的欢喜。待茶煞煮成酱油般浓稠的深褐色、绵绸扯线,方大功告成。只见爷爷双手握着铁丝把,如同打了胜仗押解战俘双手握着三八大盖的解放军,满是欢喜、一幅志在必得、胜利在望的骄傲。爷爷将茶像倒可乐一样,倒入满是鱼眼小泡翻滚的茶杯。涉世不深的我偷抿一口,殊不知,那苦味比杨树叶还苦,针扎般烫嘴。手作扇子状,一阵狂扇。在家人的哄堂大笑中我与茶恩断情决、不再纠缠。
父亲是位乡村木匠,常年游走在四舍村邻,做柜制椅、盘锅弄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节假放学之余时便常随父亲四处玩耍混饭。早在四十年前,当时没有白乳胶,木匠用的胶为架车珠子大小、半透明的胶颗,使用时用胶锅煞煮。胶锅样子有点像插筷子的筷子筒,但比筷子筒多了一尺长的三支腿。用刨花和做家俱下角料生起火煞胶,成为我混饭吃的主要职事。胶煞好后,宗照父亲意愿便要在火堆上煨上一壶茶。父亲的茶没有爷爷的浓稠,但同样是苦不堪言。父亲干活累了,总要停下来喝几口茶,感觉那样子就像武松上景阳岗在喝酒,那舒坦的样子如同醉酒般满足。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星转斗移,忽然间,我已到了父亲的年纪,四十出头,对烟酒不粘,对茶却动了真情,对茶情深意浓。这神奇之物,使我空虚缥缈的生活像鼓满了气的气球圆润胀鼓,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饱满丰盈。当一个人爱上了茶,将预示者他已脱青成熟。学会了沉淀自我,学会了耐心等待,静侯茶香经滚烫岁月浸润而华丽出彩。
几年前,我和茶友慕名去了趟铁观音产地,几经询问,寻找到了最好的铁观音产地。安溪县九峰岩,该地常年云雾缭绕,阳光适宜,平均气温18度,年降水1800毫升,潮湿的空气和酸性的土壤,造就了富含氨基酸的铁观音。用春季的茶青制成的铁观音是一年中水头最好的茶。茶叶在沸水冲泡下,绽放迷人的身姿,散发出兰花般高贵浓郁清新的香味。释放出大量的茶多酚、茶色素,这对人体降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战中,日本广岛受到核武器打击,人们研究发现,经常保持有饮茶习惯地区的人们,恢复健康的速度及寿命比非饮茶地区的要高出许多倍。有权威部门,对百岁以上长寿者调查发现,竟然有四成以上老人一生嗜茶如命,有八成以上老人有饮茶习惯。足见茶具有仙丹神草之功效。
到了一定岁数,我一方面喜研文创作,另一方面饮茶竟成了我油盐酱醋之外生活中不可空缺的佐料。现代人见面,先敬上一支烟,再续上话题,交谈彼此意愿。而在古代,一般待客之道,竟是先上一盖碗茶,再放展腿脚,大声张罗着公事公办:或辞退下人、丫环私事密谈,不急不燥,心平气和。经上好的香茶湿润过的嘴唇,凑近了脑袋吞吐之间气息变的清新,如同现代人嚼过绿箭的味道。话也谈得格外投机、格外亲切有缘。
品茶是为观其形,看其色,闻其气,尝其味。盖碗茶却是中国一道功夫茶。大文学家鲁迅曾说过:“好茶,就该用盖碗来喝!”盖碗茶在拨动的过程中,可看到茶叶上下纷飞的“茶舞”,闻着泡开的茶叶散发出来的香味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盖碗茶在拨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将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残渣拨到另一面,就不会出现一口下去满口茶渣的情况。
在古代,或在影视剧中,达官贵人才用盖碗茶招待。招待村野莽夫一般用一个大茶壶,几个无盖的茶碗招待。像李逵、鲁智深等粗野汉子,都是直接提了大壶只顾自己快活独自饮用。盖碗茶是种修养,是对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贵宾仰慕敬畏的礼遇。盖碗茶也是将茶的浓郁茶香,浸润到极致。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品茶就是那舌尖上唇齿间浓香的回忆。“喝茶”这是个老掉牙的名词,但它如同山里人家屋脊梁上的悬挂着的腊肉,年代愈久愈是浓香的惦记。萦绕过我的百味人生。“品茶”的味道如同上好的西湖龙井、极品的洞庭湖的碧螺春……历经滚烫岁月的浸润,淤积在心底成为挥之不去,浓浓的品咂不尽的思乡之情。
禅的精髓在悟道,茶之神韵在养性。茶性寒,蕴涵人间无穷人生真谛。佛教以铁观音香气帮助修行者入空灵状态,茶汤由微苦转化为甘甜的铁观音,巧妙诠释了苦尽甘来的禅机。
中国是茶文化发源地,初始于神龙时代。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瑰宝。民间俗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种茶、售茶不是茶文化,只有文人雅士才赋予了茶深厚的文化底蕴。茶为精神寄托,继而温养情操,不仅仅生津止渴,更是浓缩中华国粹之精华。
人生如茶,最初年少轻狂的张扬漂浮,到中年入世后的动荡悬浮,直至年老入味静如寒蝉、沉淀到底,只在一起一落间确展演一生的章节。茶是人间把持的精灵,吸足天地之精华,占尽五行八卦,受尽人间煎熬,风吹雨林,烧红的铁锅审囚犯般烙刑杀青,最后才被滚汤的开水激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来。
人生如茶都是苦涩过后才是回甘,有人说茶是一种人生,而我喜欢喝的是岁月里的那份清幽、生活中的那份平淡。无茶,岁月无味。品一杯茶,静一静心,沉淀世间浮华。看茶起茶落,闻芬香肆意,悠远情深,诗意远方。茶源于自然,汲吸日月精华,沐岁月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浮尘,滤烦忧、益身明智。
过去读书的时光,家贫充满了酸楚的泪。如今生活变的安逸富有,读书成为我业余消遣的奢侈品。每每夜深人静,泡杯青茶,放堆花生、瓜子、锅巴一边看书,一边独饮茶、一边品着零食很是滋润惬意。午夜的灯光倾泻在洁白的书页上,柔和的光线恰如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读到深情意浓处,泪洒页面,读到激情荡漾处,心潮澎湃。在读书的时光里,品咂茶的滋味,挥洒着自己的韵味情感,演绎自己的动荡起伏。
喝茶既聚人气,又聚财气,倒茶却要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烫了一个大卷是铁观音。染了几根金发的是金骏眉,晒得乌黑油亮的是正山小种,身材平板的是西湖龙井。打扮的花里胡稍的是多东方美人,亭亭玉立的是竹叶青,整容成各种形状的是普洱,浑身毛蜜蜂腿细丝的碧螺春,身披白色豪挺直如针是白豪银针……
品茶不仅有情感上亲近,还要与时俱进,与四时合序。人要顺应大自然发展变化,因时而异,待时而动。四季更迭是自然规律,以便起到更好养生保健作用。春喝花茶,夏品绿茶,秋饮乌龙,冬烹黑茶。
一月铁观音,二月信阳毛尖,三月碧螺春,四月黄山毛峰,五月正山小种。适时而动,茶不仅分品种还分时节,又分明前茶、明后茶,雨前茶,雨后茶,
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切在养生保健中做到人与自然合体,与天地合德。分茶皿又叫公道杯,寓意利分百家,公平公道。盖碗茶又称三寸杯,盖为天,托为地,身为人。寓意天时、地利,人和。品茶悟道,品茶要有五颗心:等待水沸的耐心,沏好茶的细心,对茶叶的恭敬之心,沏茶时的专心,品茶时的静心。
古人留下许多茶文化,先用滚烫开水烫洗茶具,沏茶时不仅七分满,留有三分人情在。沏茶时用水壶三点头,寓意三鞠躬表示对客人尊敬。千万不能用茶嘴对着客人,不能当顾客面清洗茶杯,有逐客之意。倒茶时,茶壶逆时旋转表示欢迎客人品茶,顺时针表示送客了。做客时,主人倒茶如若遇长辈,五指并拢轻击桌面,是平辈两指轻击桌面,晚辈则一指击桌面,表示感谢!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来一壶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国学精粹。烫茶伤人,冷茶肚胀,浓茶消瘦,淡茶养人,午茶提神,晚茶难寝。人生如茶,浮沉人间,滋味万千,谈古论今,掺禅论道,禅茶一味。品茶追求的终极目地“真味”。真味起源于道家思想,有返璞归真之意。茶道,养心修心的茶道。泡茶之道,饮茶有道,饮茶修道。修行才是茶道艺术。
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真正基于哲学观的熏陶,倍受曲折坎坷、雨淋水浇,火焙锅烤,茶禅一味,茶有浓淡冷热,人有悲欢离合。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茶一壶。”五色土陶千年神韵,紫砂壶品出茶百味。泉水滋养的百年老壶,开水也能沏出真茶味。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人一生疏,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
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有时也都无法安静下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稍。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秀毛峰,南山铁观音,北长齐山之,东有龙井绿。西府黄镶材,茶之生也。品茗急解渴,慢品能娱情,伏暑可清凉,冬寒可暖心。
人生就像一杯茶,一口苦,二口涩,三口回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苦生甜,涩生津。茶甘甜清香,平淡是茶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甜是它的馈赠。佛能洗心,茶能涤性,苦中有甜,先苦后甘,人生也如此。
人品如茶品,苦涩到甘冽,焦躁置平淡,平和随缘人,知足自随缘。回首即过程,茶有了生活的风采,人就格外欣然自愈。
人与人的相遇,是久别重逢。人与茶的邂逅,是前世今生。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的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古话说,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闲暇时沏茶清香溢满小屋,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牙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
清香溢满小屋,茶叶缓缓浮上水面,然后慢慢沉下去,杯中的茶叶如牡丹怒放。舒展成团的身躯。一团白雾腾空而起,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去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的落漠。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
“茶也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需花。”在水雾萦绕的茶香中,扶一曲古琴,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荡的是灵魂。
人生又犹如三道茶。生命在沉淀后归于平淡,在辗转中日渐达到宁静的境界。一切在不断地进行着,一切又在进行中变得无所谓。人到了中年,才恍然感觉人生的味道不是越来越浓烈,而是越来越寡淡。
人生地境界如同茶禅般云舒云卷过后,迎来的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人生如茶,三起三落,方有真味。茶一定要用热水醒过,滚烫开水沏出的茶才出真味。人生也是一样。一辈子很平凡,但一定要经历患难沉浮。茶道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相等,世间利禄、人生的薄凉、炎凉荣辱。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世事更深入体味至真。
茶性本苦,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源,火清则病除。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让我们在品茶的同时品味人生,参破人生奥秘。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现代人往往心里欲望太多,而欲望是众苦之根。无欲则钢,佛门修行学会看破和放下。放下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千变万化、天蓝海碧,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下,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梦幻。
僧人喝茶,种茶、敬茶,以茶为人生的境界。以茶为精神的领袖,以茶来寻求解脱,以茶来寻求内心的真心与清凉。在寺院里茶是很重要生活所需。独处时,饮茶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寻找到生命的出离和智慧。茶能养生,也能养心,也能养智慧,也能够养愿力。
禅茶一味的含义就是——从喝茶这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小事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茶道也是禅道,禅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直抵生命的心底,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禅的哲学意境是相融相通的。茶道禅心悟人道,墨染诗词韵天然,闲茶逸书的醉飘香。茶性是禅心,茶未入世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经风吹雨淋,吸纳天地精华。修得气静神闲,而后虽遭火焙水煮,通体逼发出弥漫超然清香向外扩散,超凡脱俗的茶香让人如神仙般快活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