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龙
阳春三月,正是家乡的人们掐荠菜的美好时节。
往往是在落了一场春雨之后,透过湿漉漉的阳光,蓦然间发现一切都新鲜活泼了:桃花破了一点红唇,柳枝抹了一线绿烟,油菜泛了一片金黄。这时候,人们便互相吆喝起“掐荠菜了。”于是,大爷大娘,姑娘媳妇纷纷扛起锄头,挑了筐笼,说说笑笑地到麦田里掐荠菜。
不过,专门去掐荠菜的还不是那些扛锄头的大人。而是那些挽竹篮拿铁铲的小姑娘。她们搭伙成群,牵手扯臂,春燕儿似地飞向田间,呢喃着贴伏在麦垅里。那时候,你几乎说不清她们是怎样迅速地拨开麦苗,又是怎样灵巧地舞动着铁铲,只瞟见那水灵灵、绿盈盈、嫩闪闪的荠菜儿一个劲地往竹篮里跳跃,哎呀,那画面、那诗情,那韵味,浓郁极了。
小时候,我也常常跟了小伙伴去地里掐荠菜。每当我掐上一篮子荠菜回来,善良的母亲便从井里打来清水,一朵一朵择去黄叶,一朵一朵洗净切碎,和上点面粉,给我蒸荠菜疙瘩荠菜馍。
那是一个清香扑鼻的绿团团,蘸上一点稠乎乎红鲜鲜的辣椒面、蒜水水,大口吃去,酸辣筋软,鲜美清爽,可口得很。而往往在母亲刚刚揭开锅盖,我便顾不得热气炙燎,急切的伸手去拿的当儿,母亲总要拍打着我的手温愠的说:“馋猫,没大没小的,给,先给隔壁你张大爷王奶奶送去。”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个小方盘子,里边浅浅的盛着一汪辣椒面蒜水水。这时候,那绿鲜的团团,那蒸腾的热气,那扑鼻的清香,一直伴随我穿巷过户,香香的拿在张大爷王奶奶手里。
尽管是在掐荠菜的时节,尽管家家户户都在做荠菜面,但总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家在擀荠菜面条;有的人家包荠菜饺子;有的人家干脆用滚开水将荠菜蒸熟闷烂,调上芝麻香油,就红豆米汤饭吃。而每每在我给左邻右舍送去荠菜馍或饭或菜时,他们也总要给我端着的的小方盘的碗里,盛上许多好吃的东西:或是小米干饭;或是搅团鱼儿;或是荠菜做的各种各样小吃。总是不让我空着手端着盘子回来。而当我从邻居家端回来这样那样的饭菜时,母亲总要让我孝敬了爷爷,而爷爷又常常疼爱我,让我和他一块吃。那时候,我便高兴地唱掐荠菜小调,爷爷乐得直抖胡子,夸我唱得好听,夸这饭菜味长、味美、味香。说我们的家教好,村风正。
那时候,母亲总爱说:“人心换人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之类的话。
是的,我的家乡人总是那样相互尊重,相互忍让,谁家有了喜事,全村人都来祝贺;谁家有了困难,全村人共同扶助。全村的大道小巷,井沿池边,地面打扫地干干净净,墙壁涂抹地雪白粉亮,大家见了面,总是和和气气打招呼,商商量量办事情,没有一丁点儿隔阂、妒忌、戒备、冷漠。从来没有过违法乱纪、辱损村誉的事情发生,也从来没有吵架赌博,伤风败俗的行为出现,至今许多人家的门楣上还镌刻着“耕读传家”,“和气生财”一类的古训格言,那些长辈人聚在一起,总要说我们是同饮一井水,共种一方田,都是一家人。
小小的荠菜生长在田野里,却连结着千家万户;它开放的花儿是那样丑陋,那样瘦小,但在家乡人的眼里却是那样香艳。
田野里的荠菜往往是三五聚集,同生同长;家乡的人们最喜欢同住一村,互帮互扶。荠菜虽然纤小,柔弱低微,但它水灵鲜活,素淡清新,不哗众取宠,不买弄风骚,平平淡淡,默默无闻地生长在田野;家乡人虽然憨厚,粗手大脚,但他们纯净美好,善良朴实,不藏污纳垢,不圆滑欺诈,心底坦荡,随和自然,耕耘、播种、收获,操劳在家乡的每一片土地上。
这,就是我家乡人的美好品德,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么?!
今年三月,我回了一趟家乡。善良的母亲于前几年故去了,那些长辈们也有许多不在人世了,但家乡的村风村貌非但没有减色,反而更加浓郁美好了:到处是红花绿树,到处是蓝瓦白墙,古老的住宅已被一幢幢令人艳慕的平板楼房代替了,传统的粗布衣服也早已被一件件漂亮时髦的涤确良、涤确卡替换了,一切都是那样崭新、宽敞、明亮、整齐,令人心旷神怡,令人神思飞扬。在这美好的氛围里,我深深地感受着家乡的变化所赐予我的精神蔚籍,也十分念恋我的清香扑鼻的荠荠菜。
也就是在我回到家乡后的第二天,我的小女儿专门去掐了一回荠菜,妻专门为我蒸了荠菜卷儿。饭前,妻照例让小女儿给邻居家送去几个,也是母亲留下来的方盘子,也是母亲留下来的小菜碟,浅浅地盛着一汪辣椒蒜水。望着那葱绿的菜卷,闻着那四溢的清香,我舒心地笑了。我知道,如今的家乡,早己不大吃荠菜了,更不需用荠菜填饱充饥了,家家有的是新鲜蔬菜,户户吃的是鸡鸭鱼肉。如果说还有人家吃荠菜的话,那一定和我一样,纯粹是为了尝个新鲜,为了调济口味,为了一片浓郁的乡情。
虽然令我心潮起伏,令我情思难系的是小女儿从邻居家端回来的方盘子里不再是各种各样的荠菜小吃,而是红的苹果、黄的鸭梨、绿的韭菜、白的莲藕,但是,我还是十分念恋我的清香扑鼻的小荠菜。
临回城的前一天,我特意在小女儿的带领下,去掐了一篮子荠荠菜。我打了桶清水,一朵一朵择去黄叶,一朵一朵洗去泥土,我要带给我城里的同事们,让他们也尝尝这菜店里从来不卖的乡野小菜。转而一想,我为什么要洗去泥土呢?我要让这粘带着泥土清香的荠荠菜,这充盈着鲜活气息地荠荠菜,给人们带来美好感情地荠荠菜飘香要我们的机关大院,滋润在我们每一个机关干部的心里。
(原刊西安市文联主办《长安》杂志198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