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小龙的头像

董小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13
分享

旬邑走笔

 

董小龙

(一)

从我工作的小城出发,沿铜旬高速公路,向西北方向往山里走,再往山里走,一抬头,旬邑到了。旬邑原本作栒邑。因栒原而得名。1964年,简化为旬邑。作为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在此开疆立国的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和《诗经》反复吟唱的古豳(bīn)之地,旬邑秦封邑,汉置县,世代繁衍,绵延至今已有3000多年。

旬邑县很小。人口不到30万,地理位置也很偏,位于咸阳市的西北角。但旬邑古豳遗风犹存,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饶,林壑优美,是祖国大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尤以民俗文化享誉三秦大地。其中,以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为代表的剪纸作品响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旬邑唢呐多次参加全国调演,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扶苏庙、姜塬圣母庙,北宋泰塔,清代唐家民俗馆等人文景观也颇具特色。1975年出土,距今200----300万年的黄河剑齿象化石和世界上首具装架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令世人瞩目,受到认真保护。距今2000多年的秦直道穿境而过。而石门山森林公园,充分展示了旬邑这块土地,不仅是人人向往的清凉避暑胜地,而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5人,第一次来旬邑,第一站到马栏寻找红色遗迹。

马栏,位于旬邑县的西北角,距旬邑县城53公里,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是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沟里,属子午岭南缘余脉。这里,山梁纵横,森林茂密,蜿蜒曲折的马栏河流经其间,306省道穿越全境,与211国道连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此驻扎和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也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留下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马栏不仅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中分区、陕西省委和陕北公学所在地。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在马栏成立。1936年1月,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机关设在马栏。1936年2月,刘少奇由陕北途经马栏,在关中特委和游击队的护送下,到达临潼栎阳镇,后辗转到达华北。1936年12月,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聂荣臻、徐海东、杨尚昆、罗瑞卿、王首道、程子华等率领主力红军南下时在此驻防,开展扩红和地方工作,长达八个月之久。1937年7月,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先后在这里建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人才。1937年10月至1949年4月,马栏是中共陕西省委、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长达13年之久。习仲勋、汪锋、张德生、赵伯平、张邦英、霍维德、张仲良、王世泰等革命家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过。1945年7月,彭德怀指挥爷台山狙击战,全歼敌军3个师,总指挥部就设在马栏的窑洞里。1948年李先念中原突围后由陕南回到关中分区,在马栏窑洞里养病,病愈后回到延安。

岁月汤汤。风雨凄凄。烽火远去,历史犹存。关中特委马家堡旧址;关中分区阳坡头旧址;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旧址;陕甘宁边区中分区机关旧址;陕甘宁边区警备一旅司令部旧址;关中分区八一剧团旧址;中共山西省委、河南省委机关临时驻地旧址;七孔石桥;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军部旧址;陕北公学看花宫分校旧址;鲁迅艺术师范;梢峪沟烈士陵园;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等。向游人叙说着这块红土地上斑斓驳杂的景象和旬邑这座古老县城独具的风采。

(三)

走进马栏革命纪念馆时才发现,这是一个向阳避风的四合院,高高的围墙,里面隔出一排排窑洞。馆内陈列着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旬邑农民武装起义,处决伪县长,建立旬邑苏维埃政权的大幅照片。图像虽然模糊,但人物历历在目,依稀可辩。

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在铜川照金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随后率陕甘游击队和红26军转战马栏。

1940年,陕甘边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马栏,长达10年之久。映入眼帘的工字房则为1942年大生产运动展览室。1958年,旬邑县政府在原泰山庙旧址修建了“旬邑烈士陵园”,1984年修建了“旬邑革命暴动烈士纪念碑”,习仲勋为烈士陵园和纪念碑题词。

(四)

踏着初夏的满目青山绿树,凭吊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了的旬邑先烈, 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当年,习仲勋居住过的房子还在,灰旧砖瓦,极其简陋,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字词还在,墨迹斑斑,苍劲有力。

革命先烈们使用过的枪弹还在,投掷过的手榴弹还在,战斗时的烽火硝烟还在,还在不断向游人展示和诉说着渐渐远去的战争往事。

旧物依然,旧景重现。当年,这里,曾涌现出多少坚韧不屈的灵魂,马栏,曾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不由人一次次推窗探望。

不远处,是新建的现代化的马栏革命纪念馆。宽敞、高大、雄伟、壮观,让参观者心存敬意。

纪念馆分为三层,是一个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多功能的纪念馆。收藏有上万幅图片、实物、题词、绘画,形象地展示了红土地上英勇卓绝的历史场景,再现了可歌可泣的战斗岁月。习仲勋题词的“旬邑烈士陵园”,“旬邑革命暴动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令人肃然起敬。还有,绿荫掩映的人物亭,与纪念馆,纪念碑连成一片,极大的丰富了马栏红色历史的内涵。

历史是永久的珍藏。英烈精神,激励后人。簇新的现代化纪念馆,利用多媒体,复原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遗迹,吸引了无数来访者,穿行于静静的树林。

在马栏,我们边走边看。看窑洞、看碑石、看旧址。忽然,一阵夏风吹过,树枝摇晃,似在呐喊,让人肃然。读着纪念碑上王世泰手书的“旬邑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不经意间,一缕晨雾,渐渐聚合,空气清新,四周静穆,一片默然,我们展开鲜红的党旗,举手宣誓,照相留念,鞠躬三遍,祭奠英灵。

如今,红色的历史已成为旬邑的一种资源,日夜流淌的马栏河穿镇而过,流过日月,流出历史,时代的旋律,激活了古老的马栏。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驳杂色调中,交汇成一种生机和谐的繁荣景象。绿树、青草、田地、庄稼、旅店、饭馆、人家。庭院宽敞,街道整洁,空气清爽,这片红色的土地,显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繁荣忙碌景象。

(五)

中午时分,我们饥肠辘辘。于是,第二站就是寻找旬邑美食。导游介绍说:旬邑工业以原煤、白沙糖、黄芪酒、医用酒精、沙棘系列产品、磷肥、面粉等骨干产品为主。现有煤矿14个,年产原煤70万吨。旬邑糖厂是陕西省最大的制糖企业,年生产白砂糖8000吨以上,果蔬脆片150吨。生产的白砂糖荣获“全国甜菜糖业质量一等奖”和“陕西食品博览会一等奖。”旬邑县生产的黄芪酒曾荣获中国优质保健产品银奖和首届中国保健节精品奖。沙棘油口服液多次评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和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享有“神油”美称,先后出口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但我们急切盼望的是旬邑美食。导游带我们走进了一家面食馆,并介绍说,这里的面食应有尽有,想吃啥就要啥,随叫随到,快的很。果然,第一道端上来的是猪肉包子。

(六)

饭馆老板说:他家的猪肉包子,叫农家黑猪肉包子,选用农家散养,用杂粮喂养的黑猪肉,肉质细腻紧实,味道极其鲜美。馅料是用手工切成2厘米见方小块调味而成,包子皮选用传统的酵面发面,不用发酵粉,用食用碱和面,做出的包子皮薄馅嫩,色泽洁白如雪,吃起来油而不腻,香味扑鼻。

很快,旬邑花馍端上来了。这是一种民间面塑。平常不做,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做。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有送给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出嫁女儿要给娘家送象征丰收的“面鱼”;寒食节上坟时做以示消灾的“蛇盘盘”;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享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老人祝寿做“大寿桃”等等。

制作花馍的原料以白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中年过岁,婚丧嫁娶或作为供品祭祀祖先。所有花馍都象征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美好的感情,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另有一种叫做心连心的花子馍,也是旬邑的特色小吃。老板介绍说,花子馍源于周代的礼馍,在旬邑民间的逢年过节、庆生祝寿、婚丧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动中较为流行。因其纯系手工制作,口味筋道,深受大众喜爱。花子馍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将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取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和入揉匀,使面团酸碱度呈中性、筋光状,再揉搓成圆条,揪面提,备用。将面提反复揉搓成馒头状,用手压成直径约15厘米、厚约5厘米的面饼,在其一面涂上猪油,取两快相向叠盖、压实,用切面刀十字等分成4份。取其一份,用双手捏住两个底角,轻轻拉长成带状,在底部同向相缠,做成底座即成。做够一屉后,用大火蒸约20分钟就可出锅食用。出锅后的花子馍,两瓣分开,呈心心相连状,莹白如玉,美观美味。今天,为了展示旬邑人的这门手艺,老板特意做给我们,果然好吃又好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七)

又一道美食端上来了,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旬邑地方特色小吃----荞麦面饸饹。

旬邑是荞麦的秋杂粮之一,荞麦的形状很有特色,为三菱形,颜色呈黑色,与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合称“黑五类”食品。荞麦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热量、粗纤维以及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另外含有一种叫做“芦丁”的物质,是治疗高血压的良药,并有除湿热、祛风痛、消积滞、抑制癌症的作用。做饸饹叫压饸饹,用木制或铁制的饸饹床子,饸饹随筛孔粗细,可粗可细,粗若筷子,细如粉条,圆细韧长,连绵不断,快火煮熟,挑入碗中,食之筋光,十分可口。通常的吃法有凉调、油泼、炒、烩、浇汤等,尤其是牛羊肉或豆腐等为主料的浇汤饸饹,辅以香菜、葱花等佐料,食之味美,令人回味。旬邑民间婚丧嫁娶、造屋建房及庆典活动,多以饸饹为主食。

老板介绍说,他们饭馆还有几种吃食,一种叫做麻什,又叫“猫耳朵。”做法很简单,先将和好的麦面醒20分钟后,擀成1厘米厚的面饼。然后切成约1.5厘米宽的面条,用手在案板上搓成圆柱,再切成小面丁。拿到案板上,用大拇指在面丁上斜摁,面会自动卷起来,样子像猫耳朵,当地人叫麻什。麻什的吃法多样,配以肉类、蔬菜和佐料,或炒或烩,食之可口,风味炯然。

另一种叫做粘(nián)糕。是用粘糜子面发酵上锅蒸。蒸之前,先将发酵好的面团加上一定比例的烫面和生面揉匀,用手搓成一尺多长的圆条状,并在上面捏出一道小梁后入锅蒸熟。食用时切成约0.5厘米的薄片,用植物油煎炸,上面的小梁会变为小尖,状如桃形。特点是色黄、性粘、味甜。如果加些蜂蜜或白糖,口味更佳,是民间待客之佳肴。

还有一种叫做甑(zèng)糕的特色小吃。因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谓之甑糕。甑糕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原料主要是江米和红枣。制做时,取一定数量的江米,用凉水浸泡4小时,待米心泡开后,用清水淘洗干净,控干水份。另取一定比例的红枣洗净。先在铁甑篦上均匀铺一层枣,取江米的三分之一铺在枣上,如此反复。最后再均匀铺一层枣,在枣上盖一层白布,加上锅盖,即可焖蒸。蒸焖过程中,初用旺火猛烧,30分钟后,向江米上浇洒少许温水,一小时后用文火蒸焖,约5小时即成。这时的甑糕,米枣交融,色泽鲜润,绵、粘、甜,枣香扑鼻。香甜如蜜,沁人肺腑,回味无穷。

(八)

饭后,老板建议我们听听旬邑唢呐。所以,第三站我们开始寻找旬邑唢呐。在旬邑县文化馆长的引领下,我们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旬邑唢呐。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龟兹国(今新疆哈什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上世纪四十年代,旬邑人仍有贬称唢呐艺人为龟兹之说。

旬邑唢呐迄今已有500多年。旋律优美,高亢嘹亮, 曲目繁多,气势磅礴, 根植民间,久传不衰。原有曲目100余首,多以婚丧嫁娶,助兴致衰,过寿乔迁,喜庆集会,节日庆典,助兴演出,自娱自乐的民间乐班为主。无乐谱、无文字,全凭耳传口授,徒承师艺,代代相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经过挖掘、整理、录音、记存唢呐曲目、曲牌100多首,文字10多万字,编印成卷。旬邑唢呐依地理自然环境形成了周派,吕派和北塬派三大体系。目前有唢呐艺人1000多人。周派唢呐婉转明快,激情洒脱,刚柔交融,富有节奏感;吕派唢呐以其"唢子硬"著称,演奏风格粗犷豪放,刚劲有力,有万马奔腾之势;北派唢呐以万忠院老艺人为代表,浑厚圆润,丰满华丽,细腻绵长,富于韵味。

(九)

现存旬邑唢呐曲目、曲牌100多首。可分为三类:有《将军令》、《四季到春》、《大开门》、《三道令》等传统曲牌;有《十对花》、《秃子尿床》、《崔生戏莺莺》、《杨燕麦》等民歌小调改编的小曲;有《马道仁》、《五典坡》、《流水》等戏曲音乐改编的曲牌。又分为红事、白事乐曲两大类。每个曲牌曲目的吹奏对应相应的活动。如红事:婚嫁迎娶上轿吹奏《大开门》;迎亲吹奏《小开门》;请客入席吹奏《挑水》《雪花飘》等;新郎新娘拜堂吹奏《大升官》。白事:丧葬祭奠吹奏《吊孝》;献祭吹奏《抱灵牌》;送葬吹奏《祭灵》。乔迁、祝寿、小儿满月、门面开张等吹奏《大开门》、《节节高》、《大升官》、《将军令》、《纺棉花》等欢快、喜悦、热闹、红火的音调。其它如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气势宏大、情绪激昂的大牌曲,如《将军令》、《番王令》、《三道令》等。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电影、电视剧插曲、流行歌曲也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唢呐曲目,丰富了唢呐曲牌。近年来,旬邑文艺工作者还将唢呐吹奏与广场舞蹈表演结合起来,编排出的百人表演、多人舞吹、双人演奏唢呐节目上了陕西电视台,走进了文化广场,登上了群众大舞台。繁荣了民间艺术,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作为民间制作的乐器,旬邑唢呐一般制作者同时也是唢呐吹奏手。分布于旬邑南、北、中三大塬区的唢呐吹奏乐班有24家以上,艺人近千人。由于艺人们在各自的塬区长期合作,切磋技艺,相互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唢呐流派。北塬流派唢呐是竹制杆子。用铜皮锤制喇叭形碗子、喉子;用苇杆、铜丝制作哨子。将其连接安装一起,一把唢呐制作完成了。北塬唢呐音调婉转悠扬,激情洒脱,刚柔交融,极富节奏感。北塬唢呐音色高亢明亮、淳厚朴实。代表人物万忠院,以潇洒、明快、流畅的演奏风格和加花超吹的演奏技巧而独具韵味。他们活跃在陕甘交界地带,演奏兼有陕甘两省及彬县唢呐的风格特点。中塬流派唢呐是木(柏木)制杆子,碗子、喉子、哨子相同。吹奏中以大锣大鼓伴奏、粗吹粗打,追求热烈激昂,风格粗犷豪放,刚劲有力,气势磅礴,有金声玉露之旋律,千军万马之气势。同一首乐曲,吹奏者可随意发挥,要长即长,要短则短,变化无穷。其中周派唢呐不仅以曲目丰富而为人们称赞,更以它在演奏风格上的丰满华丽、细腻迂回、富于韵味而闻名全县。周派唢呐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第九代传人周车。周车与外甥潘进喜于1957年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以传统曲目《雁落沙滩》荣获演奏一等奖。吕派唢呐粗犷豪放,刚健有力,以“哨子硬”著称。唢呐在演奏形式上,分为单吹(俗称单杆子)、双吹(俗称双杆子)和群体多杆唢呐合奏。单吹指一个人演奏,并加以其他乐器伴奏;双吹指一人口含两杆唢呐,同时演奏;合奏指二人以上的群体演奏。配以铮铮(又称当当)和电子琴等。

(十)

旧社会,旬邑唢呐被视为一种最低贱的行业,不能与普通人家通婚,死不能进祖坟之恶俗。当地人说:喜也唢呐,悲也唢呐!生也唢呐,死也唢呐!是下层民众生活、生命之中,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载体,是黄土地的灵魂,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激情表达。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学吹唢呐的艺人越来越多。1957年,唢呐艺人周车荣获陕西省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大赛演奏一等奖。1981年8月,组建了旬邑百人唢呐队,相继在陕西省春节晚会、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广东湛江市和中山市“94国际欢乐节”、无锡市第六届太湖艺术节、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西安行大型文艺晚会、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园庆典等活动中演出,获得成功,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1990年, 唢呐艺人万忠院与日本印度尺八访华艺术团同台演出。2004年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唢呐之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