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义尚的头像

王义尚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5/20
分享

何家:跨越六百年的名门望族(随笔)

菏泽古城历史悠久

循着历史的轨迹,当你走进山东鲁西南一带,便可知晓,对于历史上号称“天下之中”的菏泽,就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风华绝代,人才辈出。这不是单从现在人们都了解的菏泽出著名歌唱家、影星之说,而也曾出过皇帝。高祖刘邦曾在菏泽定陶登基,建立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还有菏泽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建立过短暂的大齐国等。

在新建成的曹州古城广场,就能看到有个明代官员的铜像,是为江苏苏州吴县人范希正所立。明正统十一年,范公任曹州知州,10多年间他做官清廉,至今成为美谈,为菏泽城的重建、教育、人才培养、治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把毕生献给菏泽,退休后仍入籍留于菏泽,被奉为一代廉吏。这种风气对菏泽影响可谓深远,见贤思齐,风气就是民风。

菏泽还贵在出圣贤,《山海经·海内东经》:华胥雷泽履大迹而生伏羲。《史记》:黄帝得宝鼎于宛朐。雷泽,宛朐皆在菏泽境内。尧舜禹更是出生或活动在中原腹地菏泽。今菏泽市鄄城县和牡丹区胡集镇有尧帝王陵。中国之名称源自于上古,以昆仑为中心的中央之地中原而来。如今菏泽的古遗址与古遗迹,特别是还有为数不少的各种堌堆,形成了这座古城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

菏泽,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曾孕育了诸多名门望族,除了人们熟知的马家,电影《投名状》原型就是位至两江总督的菏泽人马新贻,他的墓冢和碑刻今在都司镇,在朋友的引导下,笔者前去参观游览。但是,菏泽还有一个公认的大家何家——可谓是正统的名门望族。

名门望族人才辈出

书载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便采取了移民政策,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进行大迁移。

据曹州何氏族谱记载,曹州何氏在明洪武年初(1378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菏泽定陶黄店西台集村,历经600年的发展。五世祖何尔健建府邸于菏泽城中西当典街南,开了一家好学上进、明伦知礼的先河,从而成为郡中望族,官博辈出。

自明代中叶起,曹州何氏家族,便展现出其非凡的实力,科举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何尔健、何应瑞、何觐祖孙三人先后考中进士,成为家族的骄傲。何尔健官至大理寺右寺丞,在司法领域秉持公正,断案如神,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着力量;何应瑞更是官至工部尚书,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等重要事务,他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在任期间完成了诸多重大工程,造福百姓。到了清末,何氏家族在仕途上的成就依然耀眼,府、州、县官以上者多达四十八人,进士、拔贡五十九人,文武庠生一百六十五人之多。

特别是明代御使何尔健,即何家花园的园主,为官清正,刚直不阿,被誉为铁面御使,至今韩国境内还留碑纪念。对于他的传说有很多,说他在赴汉中任知府途中,忽然电闪雷鸣,鸡蛋大的冰雹铺天盖地而降,但距他十步以内却不见一粒。到了汉中后,附近州地又遭遇蝗灾,蝗虫过后一片空白,何知府便命众百姓煮米饭涂于城墙。不几日,遮天蔽日的蝗虫飞至汉中,直扑汉中城墙,个个饱餐之后远飞而去,汉中的蝗灾就这样幸免了。由于他功绩卓著连连升级,直至被提升为御使。

何尔健之子何应瑞,任明代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工部尚书。何应瑞辞官回乡后,曾在何家花园写下七律《牡丹》:“廿年梦想故园花,今到开时始到家。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摇风百态娇无定,堕露丛芳影乱斜。为语东皇留醉客,好教晴日护丹霞。”后因遭诬陷,何应瑞坠金而死,被平反昭雪后,赐予金头银胳膊。

近世的何氏家族同样人才辈出,十六世何思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菏泽“一中——北大——哥伦比亚”的求学先河,学识渊博,思想先进。何思源主鲁教育十四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山东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时期,他挺身而出,率领民众奋勇抗日,不惧枪林弹雨,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怀。建国前夕,他心怀天下,为了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不顾个人及全家性命安危,四处奔走,积极斡旋,最终促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何思源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在海内外享有声誉。他的一生是不断进步,卓而不凡。自北大求学、留学欧美及任职山东期间倾心教育,在抗日救国生死关头,临大节而不苟;在大是大非面前,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山东省教育厅支持工作14年,创立了“社会教育、求生教育、爱国教育”三大教育思想体系;他又是抗日名将,面对日寇的诱降,他将劝降信撕的粉碎,义正词严地说:“我何思源决不是出卖祖宗的人!”表现出一名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何思源在解放北平期间,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多次暗杀和幼女遇害的残酷现实,他毅然投身到和平解放的工作中,他在促成北平解放、保全历史文化古都和人民生命安全等方面,付出了血的代价,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解放后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赞扬他“真正代表了民意”。

何思源的子女也继承了家族的优秀品质,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长子何芳华成为四川美院教授、国画系主任,在艺术的殿堂里潜心钻研,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长女鲁丽,颇具其父风范,忠心爱国,在国家领导岗位历任要职,成为何氏历代职位最高者,她一心为民,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何家祠堂万世流芳

漫步菏泽古城,涅槃后重生的何家祠堂,就在何家花园内。走进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明万历年间始建的祠堂,历经沧桑,如今朱红大门内,“万世流芳”匾额下,盘龙石柱与青石碑亭诉说着何氏家族六百年荣光。凝香园中仙足石静卧,仿佛仍能听见崇祯帝与何尚书的对话在松柏间回响。

古城的菏泽,共有大小七十二道街,在七十二道街中,有个“何祠街”,如今是广福街的一部分,它南起铁货隅首,北至候隅首。这条街道因何家祠堂而得其名,该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其古朴的结构和肃穆的氛围著称。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何祠街上的何家祠堂被划归为三完小(南院)。随着时光的推移,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成为菏泽县委招待所的所在地。1995年,因广福街的扩建,这座历史悠久的祠堂被拆除,如今已难以寻觅其踪,令人深感惋惜。

所幸的是,何家祠堂的建筑材料,早年被何氏家族人妥善保存下来,并用于重建何家花园。何家花园位于菏泽城东方,不仅是“曹州八大景”之一,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现在,它已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何氏家族的辉煌与沧桑。

在何家花园的西北角,新近修缮的何家祠堂静静伫立。祠堂门前,两条通道旁各有一座青石碑亭,六根盘龙石柱巍峨耸立,双顶翘角显得古朴而庄重。走进祠院,朱红大门上“何氏宗祠”四个金字熠熠生辉,门旁石狮静立,气势非凡。迎面照壁以青砖青瓦筑成,古香四溢,面南处镶嵌着一首行书牡丹诗,七律诗句仿佛诉说着何家的辉煌历史。

院内五间厢房内,“曹州何氏文化史料展”正在展出,房前石碑上刻着“何氏宗祠迁修记”,记载着祠堂的历史变迁。东侧的碑廊里,多块名人书法题词碑刻静静陈列,见证着何家的文化底蕴。

祠堂正厅坐落在五层台阶之上,红墙黛瓦,四柱五间,五檐翘角,显得气势磅礴。四扇格门之上,“万世流芳”的行草匾额显得庄重而肃穆。两廊柱上的楷书楹联,上联“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下联“云蒸霞蔚留得读书与后人”,寄托着对先祖的缅怀与对后代的期望。厅前的石碑上刻着“何氏宗祠碑文”,记录着何家的历史与荣耀。

进入厅堂内,正面供奉着何氏五世祖何尔健及其四位后辈的灵位和画像,香案偏西则置放着何思源的半身塑雕。据何氏族人讲述,原祠堂内还珍藏着一块明末刻字木匾,上面记录着明崇祯帝与何应瑞尚书的对话谕旨,以及刘墉题写的“怀仙堂”、“灵堂馆”匾额,但这些珍贵文物现已失落,令人惋惜。

何家花园的东北方是何家的祖墓,远远望去,牌坊、石碑和坟茔都被苍松、翠柏所遮蔽,显得庄严肃穆。

千年古园钟灵毓秀

当走进菏泽城东岳程办事处,岳楼行政村的凝香园时,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我国古代北方八大名园之一的“何家花园”(俗称)。凝香园亦称“正春园”,距今有近1000余年的历史。始于隋唐,建于宋代,原为袁姓所有,称“袁家堂”花园,后为何氏购得,故称“何园”。

据村中年近九旬的何淑文老人介绍,何家花园在宋元时代便已初具规模,并曾多次更名,自从明万历年间,何家五世祖何尔健购得此园,并改名为“凝香园”。园中有百多年的刺柏、几百年的蜡梅、紫丁香,千年翠兰松和一块假山石。“凝香园”附近的何应瑞墓地古柏成林,苍郁参天。

五百多年沧桑变换,风雨侵蚀,尤其历经战火、“文革”浩劫,古园屡受摧残蹂躏,十损有八。如今仅存四十余亩,所幸正是原来花园的最佳景区。近年重新整建,增景布点,却也约略可见旧时名园的绰约丰姿。园内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遗迹和传说,如“仙足石”、“卧虎石”等,为游客带来无尽的遐想与探索。

走进凝香园,给人的突出感觉是玲珑小巧,古朴典雅,与曹州牡丹园的雍容华贵、博大浑厚形成鲜明对照,相映成趣。有观赏者曾用“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作比喻,却也能道出个中韵昧。尤其是园内狭窄的青砖小径,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蛇,蜿蜒伸向花木深处。

在园内南边,是牡丹种植区,园中牡丹有四十余种,最多时曾有一百八十多个品种,“何园红”、“何园白”即为此园所培育。其花盛开时,硕大色艳,孤傲群芳。

古老的凌霄树,几株粗壮的枝干攀缘而上,苍劲神奇,枝繁叶茂。六百多年的树龄,正是花园悠久历史的见证。环绕凌霄,多是前人栽植的海棠、紫荆、丁香、女榛、石榴、腊梅、绣球、紫薇等,虽苍老古拙,但依然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园内北边的一株腊梅桩,据说已有一千多年,老干新枝,依然旺盛。花园北部,有两株400多年树龄的桧柏,粗壮挺拔,状如双人骑对马,栩栩如生。花园南部,耸立着一块太湖石,是何尔健当初从无锡带来的,其状似下山猛虎,气势凌人,故称“虎形石”。

花园的西北角,在绿树青藤掩映下,便是何氏宗祠的大门。“万世流芳”的匾牌下,门两旁是一副浓墨行草书就的联语:上联为“御史爷清正为民德传千古”,说的是闻名于时,遗绩于后的明代铁面御史何尔健;下联是“思源公重教爱国名扬九州”,说的是何氏十六代孙,纵横山东,声闻京华的民国间北平市市长何思源。

凝香园一直繁延四百年,据祖孙三代在这座花园当花工的刘老人讲,一九三三年冯玉祥先生隐居泰山,为美化泰山,一次就从该园买去五百株腊梅。当时就连赵楼、李集“下广”的大胡红,也从此园所购。可见那时“凝香园”花事之盛。直到一九三七年底,日寇侵占菏泽后才败落下来。目前只剩下10多亩,专植牡丹不足3亩, 牡丹品种70多个,其他杂花40余种,如刺梅、刺桐、玉果、白果、凌霄、黄芽球、紫薇、月季、看石榴、木瓜、柿子、龙头枣、铁梗海棠等。

何思源先生长子何方华,成都大学教授,生于何庄,因自幼在此长大,对花园感情浓厚,在世时曾多次到花园作画。

何家花园的人文资源还体现在许多文人墨客来此作画写诗,不少达官贵人来此游览观赏。清朝乾隆年间,曾流传着一段故事:乾隆下江南,专程来曹州看望他的干女儿戴女,赐玉桃一对,玉佩一只,夜明珠一颗,并作牡丹画一幅留存(据说此画后流入菏泽武术大师贾龙生之手)。戴女过世后,乾隆赐品全部下葬。刘庸前来吊唁,写“灵堂馆”三字挂于灵堂,后人裱糊保留下来(五十年代被菏泽市文化馆收存)。

何家花园历经岁月的沧桑嬗变,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使这座千年古园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仍然保存着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何家花园现存留40亩,其景观大致分三大部分:何家祠堂、何家碑林、各类奇花异草。

何家祠堂内陈列摆放着何氏自明朝以来在朝为官者的灵位及画像,何家碑林为何氏墓地。何家花园内现存留腊梅、桧柏等名贵花草树木40余种,园内曲径通幽的石板小道仍依稀可见。仙足石、神蟾烧井、破碎的花缸、仙药坑、卧虎石等神话传说的证据仍然保留着。

传说故事彰显操守

在当地,围绕着何氏家族,还有不少民间传说,像铁拐李变驴毁花缸:明朝御使何尔健从京城带回两个花缸,放在了花庭两侧。仙人吕洞宾出游至此,被园中美景所吸引,竟忘记与众仙聚会,铁拐李唤其不回。突然,一头毛驴跑进花庭,又蹦又跳,把花缸踢碎。传说,碎片上的古人像稀奇少有,其硬度惊人,用金刚钻也无法钻动。

神蟾烧井:凝香园内有口古井,井水清凉甘甜,消暑解渴,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几经地震,而井壁依然笔直,砌井之砖皆琉璃。相传,井内有一神蟾,三条腿,能喷火,琉璃砖乃神蟾喷火烧制而成,故为“神蟾烧井”。

吕洞宾送友人留仙足石:凝香园的美丽景色把仙人吕洞宾迷住,并与园主(何御使之父何朝臣)交上了朋友。两人常在园内吟诗作画。待园主谢世之后,门外一身背宝剑、手拿佛尘的道长前来化缘,家员让他到别处去,道长长叹一声便不见了,站过的石板路上留下一脚印,人们称为“仙足印”。

卧虎石:传说,当年何家花园中央一日忽长出一石,并见其渐渐长高,忽有一狗骑石便尿,自此不再长,观其形如虎坐卧。后来人们把它镶在一块石头座上,供人观赏。民国初年曾有人一万元买走,未成。

仙药坑:何家花园所在地岳楼村,解放后是菏泽县一区所在地,当时有个卫生室,正门朝南。1957年秋,卫生室药品经常不翼而飞,卫生室的人曾听到晚上药瓶叮当作响,而何家花园旁一水坑内药气扑鼻。消息不胫而走,西至西安,南至阜阳,东至济南,北至德州,每天人山人海,来此烧香求药的络绎不绝,至今这一仙药坑仍在。

何氏家族为何能够人才辈出,且皆有操守得善终留好名呢?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何氏家族第一风水就是人,做好人为好官。这种好风水形成家训和家教,就是善水长流,根深叶茂。

何家重视教育,“五读书”很重要,知书达礼,求知上进,兴旺之始也。何氏家族从小就为子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勤奋学习,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何家的出官员与这一进取不可分。

其次,“积阴德”让何氏家族得以厚德载物。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何氏族人始终秉持着善良、正直的品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何尔健在任大理寺右寺丞时,公正断案,不偏袒权贵,为无数蒙冤受屈的百姓伸张正义;何应瑞在工部尚书任上,清正廉洁,将国家的钱财用在刀刃上,所主持的工程皆为惠民之举。他们的这些善举,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也为家族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深厚的福报。

这种祖辈的作风形成家训,让家风得以传承。何家后人讲:“从五世祖开始就有《何氏宗范》作为族人行为典范。何家祖上《何尔建训约十四条》,从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读书为要务、勤俭持家等十四个方面告诫后人,要忠国爱家、做栋梁之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何家子女基本品德和要求。这种家风,让阖家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这种家族精神的传承,使得何家每一代人都能够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坚守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

何氏家族的成功,无疑是家族传承有方的结果。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贪官为了一己私利而身败名裂,一些资本家和商人目无国家,与何氏家族之秉持和家风形成鲜明对比。何氏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家族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财富和地位,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家风传承。只有这样,家族才能长盛不衰,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5月15日 (农历四月十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