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先进的头像

陈先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2
分享

二中行

这一天,冬阳普照,大地生辉。我从韶山市区出发,沿着韶河向如意山霞岭方向步行大约5华里,来到五十一年前求过学的韶山二中,找寻年少时的那份快乐记忆与梦想。

久违了,我的母校!

母校的变化很大。校门的右侧,横立着一块很长的“韶山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地标。我知道这是后来改办成韶山职中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二中就有师生一千多人,分高中部和初中部,学制都是两年,且以连排为建制,一个年级为一个连,高中部是一连二连,初中部是三连四连。

我是初中部的寄宿生,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美好的少年时光。

在我的记忆里,二中那时的校门很普通。门头是用砖砌、石灰粉白的,中间的两扇铁门是用铁管和铁棍焊接的,开或关都很费力。校园有围墙,前半部分有池塘、稻田和菜地,也有跑道,围着池塘田土绕一个圈,就是四百米跑道。后半部分有教学楼、大礼堂、操场、食堂、天井、乒乓球室、宿舍等建筑,砖墙瓦顶,檐廊衔接。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操场较大,又作篮球、羽毛球场。操场的左侧是教学楼,右侧是学生宿舍楼,都是两层楼房,只是不记得有几栋了。

食堂是砖木结构的平房,老师有小食堂,学生吃大食堂,排队打饭,一个月的伙食费在9元左右。霉豆腐是下饭菜,另外买,三分钱一片。

今天一看,学校的一切都变了,变得很陌生。地虽然还是这块地,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些物,人也不是原来的那些人了。池塘、稻田、菜地和跑道都被填平,建了一个超级大的运动场。校园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面貌焕然一新。

校门前,我们曾经洗衣服、戏水的那条宛延小溪流,已经裁直了,现在才知道这是韶河。一座桥梁横跨河上,直抵对岸的沿河大道。如今的韶河,岸固河畅,小桥流水,波光粼粼。

“飞越”造型的校门,不锈钢自动平移门是关着的。门卫室内有一个保安正在用餐。我对保安说:“师傅,我是这里的七三届初中毕业生,今天专程来韶山看看母校,请你打开门,让我进去感受一下当年求学的氛围。”

保安无动于衷。

等他吃完了饭,我又问他:“校内还有没有老校舍?”

他说:“有两栋教学楼,作为红色资源保留了下来。只是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外来不明人员进校园。”

我说:“这个我知道,现在校园暴力事件频出,为了师生们的人身安全,学校的规定是正确的。但是,既然有两栋承载红色资源的教学楼,就应当对民众开放,就应当给予市民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条通道。再说,我的年纪都奔七了,来一趟不容易,不想跑白路。”

保安看了看我,可能认定我不是那种制造暴力事件的人,便打开了自动平移门,放我进了校园。他用手指了指运动场那边说:“就是那两栋教学楼。”

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当年我们上课的两栋教学楼吗?

我谢过保安后,便三步两脚来到了魂牵梦萦的教学楼前。楼宇的构造没有变,只是修旧如新了。

此时是午餐时间,看到的几间教室都关了门,学生们吃午饭去了。

我走进东教学楼的一楼走廊,来到上初一的教室前,见有一扇窗门没关上,便拉开来看。

室内的装饰、设备没得说,都是现代化一流的,灯光、空调、窗帘、电教黑板、单人课桌、讲台等一应俱全。我们那时候的教室,老师的讲台真的是有三尺长,同学们的课桌是条桌条凳,两个人共坐,有的同学还在条桌上划三八线,不许同座侵犯“领土”。前后墙上都有一块黑板,开始都是在墙壁上刷黑漆的那种。老师上课在前墙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用黑板刷擦字,很多老师尝够了吃粉笔灰的苦头。写在黑板上的字,左右两边都反光,同学们看不清楚,怨声载道。后来学校统一在前墙改用了磨砂玻璃黑板,因为没有窗帘,光照太强,磨砂玻璃黑板也还是反光,不过比起那油漆黑板要好多了。

看到后墙上的黑板,我又想起一些往事来。后墙黑板是班上出宣传刊用的,学校要求班级每周出一期黑板报,不定期抽查。

从初一开始,我就是班委会的宣传委员,在班上挑选了热情高、集体荣誉感强、图文字体富有艺术性的毕江南、陈静和李胖子三个同学组成编写小组,或表扬好人好事,或转载国内新闻时事,或抄录同学们读马列学毛著、学雷锋学欧阳海、反修防修的心得体会,还有同学们在学校开展的“人为什么活着?”“人世间真的有‘天才’吗?”大讨论中的发言稿等等。我们出黑板报,先确定主题写报头,然后组稿、改稿、排版、绘画、书写,一般是利用晚自习或周日来完成。那时候,我们编写小组成员都有一股子激情,觉得为同学们服务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和艺术修养。要知道,我们那时都还只是十三四岁的初中生。

陈静是个女同学,爱好写作,文如行云流水,富有逻辑性;毕江南喜爱画画,有一期出黑板报,他画了一幅“欧阳海推战马救列车”的版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绘画的艺术功底,得到了学校很多老师和同学的观摩学习;李胖子的楷书清秀、细腻、美观,与他那人高马大的身材反差有点大。

读初二的时候,我们换了教室,上了西教学楼的二楼。那年“五四”青年节,我和陈静、王石洪、张军良等同学成为了年级第一批共青团员。后来,我又介绍毕江南等同学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那时的劳动真多。初中两年,我们在山霞岭上栽树,在建水库的工地上挑土,在校园的稻田里帮农民插秧、施肥等等。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逢学校组织去韶山冲接受红色洗礼,我们这些寄宿生都是天刚放亮就被值日老师的一阵哨响惊醒,赶紧起床,到河边去洗漱,十分钟后以连排为单位集合队伍,分两路纵队从学校操场出发,高举红旗,迎着朝阳,唱着红歌,精神抖擞步行到韶山冲……

我关上窗门,沿着走廊朝前走。在西教学楼的入口处,有一幅“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的门联。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华儿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殿堂,博古论今的摇篮。

我上了四级台阶,走在楼道里,看到两边的教室很明亮,有学生在用功看书写字,忽然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想进教室坐到座位上再体验一回当中学生的冲动。

我努力地克制着自己,心想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兴而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了。于是,我退出楼道,二楼也就没有登上去看了。

我的两年初中学业就是在这两栋教学楼里完成的。

回到两栋教学楼的连接走廊,这里修造了一个门庭,门楣上“南岸国学院”匾额熠熠生辉,门旁是一幅“三湘七泽;惟楚有才”对联。

我记得韶山冲里,毛主席少年读书的“南岸”私塾门前也是挂的同样的对联。“三湘七泽;惟楚有才”的对联怎么理解?还有那个保安说这两栋教学楼是作为红色资源保留了下来,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历史背景和革命故事?

我带着这些问题,在“南岸国学院”的门庭处寻求解答。

我看了门庭外墙上挂的一块标牌后,得知这两栋教学楼始建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原为家族私塾。现在改换门庭,成了南岸国学院教学楼。在另一块地碑上,我又看到了这样的描述:狮山高级小学旧址。狮山高级小学创办于1939年,两栋青砖瓦房的教学楼是当年的原物。从创办至1941年,革命烈士、毛泽东的侄儿毛楚雄在此读书,写下多篇作文,表达爱国救国志向。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的湘宁妇女会、如意青年联谊会、石狮学友会等相继在此成立。

有了这两处的文字介绍,作为韶山市红色资源保护点,我认为这是人心所向。

那么,“三湘七泽;惟楚有才”的对联,又怎么理解呢?

我是这么理解的,上联“三湘七泽”与“三湘四水”的意思基本相近,泛指湖南。为什么要用“七泽”二字呢?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后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就属楚国。然而这七泽,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说:“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餘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这么说的话,连两千多年前的司马相如都只见其一,后人就更搞砣不清了。至于“云梦泽”,我想应该指的就是洞庭湖。有人说洞庭只是古云梦的一部分,也有人说是云梦与其他的小湖泊合并而称洞庭湖。“惟楚有才”应该是取自于长沙“岳麓书院”门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中的上联。“材”和“才”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通用的。“三湘七泽;惟楚有才”,可以理解为,湖湘大地,人杰地灵;湖湘文化,才人辈出,英雄辈出。毛楚雄烈士就是现代中华儿女的光辉典范!

我的母校原来有这么厚重的湖湘文化,有这么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天,我来得值!

据我所知,新中国成立后,韶山二中的前身是湘潭县二中,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崇文尚武、德才兼备的学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张步真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个。

我为母校点赞!我为母校自豪!

山霞岭在欢呼,韶河水在歌唱。亲爱的同窗学友们,我已经为你们打好了前站,无论你人在何方,身在何处,趁着我们还健在,腿脚还灵活,相约一起回来吧,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看我们的老师,再次坐进教室里倾听老师讲课,再次敲响我们的饭盆去食堂打饭,再现我们那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