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景云的头像

董景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3
分享

唱六书

六书,是里下河民间一种古老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六个人,两个文场,四个武场。他们活跃在乡村的婚礼上,孩子周岁生日宴席上,以及一切与喜庆有关的活动中。

六书班子大多由民间喜爱吹拉弹唱的乡土艺人组成,平时各做各的活计,只有在人家有喜事时,才集中起来收拾家伙,登门演唱。

据林湖乡湖东口的六书艺人李玉和介绍,六为民间吉祥数字,六六大顺,福禄(谐音)寿财喜。书,说唱的意思。六书班子共六个人,两个文场以吹拉为主,四个武场则以打击乐为主。当然,六个人都是多面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乐器主要有唢呐、二胡、大锣、小镗锣、鼓、板鼓、竹板、扯子等,现在更是引进了电子琴、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洋乐器,使这古老的艺术形式锦上添花。

六书以唱为主,因此习惯上叫“唱六书”,那些艺人就叫“唱六书的”,尊重的称六书先生。六书内容丰富多彩,京剧、淮剧、扬剧、黄梅戏的片断,流行歌曲、民间小调应有尽有。但一定要是喜庆的,喜乐调。不作兴有一句“悲调”,否则被人家收拾还不敢回嘴。据说有个唱六书的,在人家婚宴上唱《小寡妇上坟》被人家轰出门去,还得六只眼敬菩萨。

李玉和说,要得发,先唱《珍珠塔》;要得有,《京殿认子》最顺口;要得玩,《夫妻双双把家还》;要得福,来他一首《大中国》。此外,这些民间艺人也会应主家的要求来一段《五更》、《十八摸》这一类的小调,曲调带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歌词或多或少带有一点不健康的色彩。为便于在喜庆的场合表演,李玉和把这些小调重新填词,编成了《新十八摸》、《大好形势五更》等,所填歌颂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新词,虽多方言俚语,但押韵合拍,朗朗上口,令人拍案叫绝。

中秋节一过,家里有大小伙的就到女方“通话”了。通话就是商量结婚的事宜,一切谈妥后,女方总要提出娶亲时一定要有轿子六书,男方答应下来,就立马去“约六书”。农村结婚大部分集中在正月里,初三到初六的日子最多,四乡八舍的那么多人家结婚,唱六书的怎么忙得过来?所以要预约,把日子确定下来。

腊月底,六书班子领头的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喝个小酒,然后上上弦子,装好唢呐叫子,把节目“过”一遍,记不得的词再提一提,这样做个热身,正月里就正式上场了。

兴化是水乡,乡里娶亲以船为多。早上,吃了“发轿饭”,请轿的抬起轿子,六书先生就开始演奏了,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高亢激昂的唢呐把全村人都吸引过来了。

唱六书的专门一条船,在轿子船前面引路,谓之“领亲”,从男方家一直吹到女方家(如果路途太远,中途也可歇一会儿)。唢呐常吹的乐曲有《四季留春》、《一枝梅》、《十八婶》等,属于传统的,其曲调有的婉转悠扬,有的高亢明亮,有的喜乐欢畅,都具有浓厚的苏北民歌风味。也有直接把流行歌曲的调子改编一下演奏的,活泼轻松。

在女方家门口,用几张桌子拼一个六书案台,安好音响,摆好乐器家伙,就等人家坐席了。待客人坐得七不离八后,打击乐先来一段《打闹台》。客全了,开席的鞭炮噼哩叭拉地响起来。开始走菜了,六书班子正式开唱。班子里有一个能说会道的担任司仪的角色,表演的节目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小调,各个班子都有自己拿手的。在女方这头比较经典的有《照应丫头》、《麻将不能打》等。《照应丫头》是母亲在女儿出嫁之前关照女儿,到婆家孝敬长辈、相夫教子,勤俭持家,《麻将不能打》唱的是一个嗜赌如命的小媳妇迷恋麻将,影响家庭事业的故事。

新娘上轿,六书又从女方吹到男方家。新人拜堂,唢呐吹《大开门》调,新人入洞房,吹《弓开张》调,高亢明亮,喜气洋洋。此时,六书先生一唱一和地喊好,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当然也顺带闹点儿喜糖、喜烟、红包等。

晚上是男方的正席。六书先生唱得更要起劲。节目与在女方家的尽量不重复。晚宴的亮点是闹爬灰公公。身着袍服,戴着官帽,扛着出灰耙子满脸锅灰的喜公公捧着“爬灰证”和戴着缺了一只镜片的眼镜(意为睁一眼闭一眼)捧着“下岗证”的喜奶奶被人牵着,一桌一桌地敬酒亮相,六书先生要紧跟其后,用喜乐而滑稽的音乐“渲染气氛”,把晚宴气氛推向高潮。

唱六书也是很辛苦的。一日三餐都等人家吃好了才轮到自己,因为要演奏的,无论多么寒冷的天气都不能戴手套。李玉和伸出左手的半截食指告诉我们,有一年初三,他带六书班子到人家唱六书,手指冻僵了,上挂浆机三角带时不小心把指头夹了进去!大家手忙脚乱地把三角带子卸下来,李玉和左手食指的皮肉已刮掉一圈,指头像一截孤独的蘑菇!为了不耽误人家的喜事,布条子一绕又去参加演出,等结束后才到医院截掉了那半个指头。

每一个六书艺人都是一本活的音乐辞典,他们凭口传心授,将这古老的艺术形式一代代传承。一个老的六书艺人的离去,绝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当代,六书后继乏人的现象已是客观存在。

“我们家三代人都会唱六书!”李玉和欣喜地说。儿子李兆怀三十多岁,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六书人,他的十三岁的孙子李洪澄,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乐感和悟性,耳濡目染,7岁就能登台表演,先上武场,后学文场。别看他小,打击乐有板有眼,节奏把握得特别准。有次爷爷吹《弓开张》时出现了一点失误,他举起鼓锤在爷爷头上敲敲,暗示爷爷。为了培养六书苗子,爷爷特地购置了架子鼓、萨克斯,利用假期带小洪澄出去拜师学艺。现在,小洪澄已经能用萨克斯演奏十多首六书曲,打架子鼓的一招一式更是可爱之极。

绵绵里下河,水流千千转。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六书会像这叮咚的流水一样,永远传唱下去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