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深圳,于我原是陌生的。此番来此小住,倒是初尝滋味。初到之时,只觉得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既不是北方的干燥,也不是江南的湿润,而是一种混合了海风、绿植与混凝土的特殊味道。这气味随着时间推移,竟也渐渐熟悉起来,成为我记忆里深圳的底色。
深圳的气候与内地大异,似乎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冬季在此地不过是虚设的名目罢了。即便内地北国千里冰封,此处也不过添件厚些的外套,便算过了冬。绿树依旧葱茏,鲜花照例怒放,引得北人常来此避寒。我常看见公园里三三两两的老人,操着东北口音闲谈,想必是来此过冬的"候鸟族"。他们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的样子,与北方的老人并无二致,只是背景从枯枝败柳换成了郁郁葱葱的棕榈树,显得格外突兀又和谐。
六月上旬,为着儿子新购的住房交付事宜,我匆匆赶来。帮着跑市场、摸行情、联系装修,一住便是一个月。装修市场里人头攒动,操着各地口音的商贩吆喝着,价格从几百到几万不等。我跟着儿子穿梭其间,看他与商家讨价还价,忽然意识到这个曾经需要我牵着手的男孩,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时间在深圳这座城市里似乎流逝得更快些,连带着人的成长也加速了。
此地的雨颇是奇特:晴空万里,白云皑皑,忽然飘来几片深色云朵,便哗啦啦地下起雨来。一日之间,如此反复多次。而远处天空,依旧白云朵朵,晴空如洗,正应了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古话。雨往往只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太阳便又露出脸来,阳光温和地抚着人臂,并不灼痛。这与兰州大不相同——彼处树荫下凉风习习,日光下却如针刺般灼热,不一会儿皮肤便晒得通红。至于武汉,更是闷热难当,雨前风满楼,雨后湿热更甚。深圳的海洋性气候,倒显出几分可爱来。我常常站在窗前,看雨滴打在芭蕉叶上,又迅速被阳光蒸发,仿佛一场短暂的梦境。
这"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令人不免想到世间万物的平衡之道。得失相生,祸福相依,古人诚不我欺。十多年前,孩子大学毕业时,眼见同城家长各显神通为孩子谋职,无门路者只得鼓励子女远走他乡,考公考编。如今想来,也是一种平衡罢。那些留在本地的孩子,如今大多过着安稳却平淡的生活;而那些被迫远行的,反倒闯出了一片天地。儿子便是后者,当初的无奈之举,如今看来却是命运的巧妙安排。
八月九日,我去了"大运天地"。此处对六十岁以上老人甚为优待,游泳馆票价仅二十元,还可免费学游泳。泳池里,我看到一位白发老者,动作迟缓却坚定地游着,一圈又一圈。上岸后攀谈,得知他是深圳第一批建设者,年轻时参与过国贸大厦的施工。"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他指着远处的高楼群说,"我们睡工棚,吃盒饭,谁能想到今天会变成这样。"他的眼神里既有自豪,又有一丝我看不懂的复杂情绪。
深圳对老人的种种优待——地铁公交免费,餐馆自助餐优惠——每每令我感佩。倘若医疗、教育、养老皆能免费,该是何等景象?世上已有国家做到,我们又何尝不能?在社康中心排队体检时,听到几位老人讨论医保报销比例,有人满足,有人抱怨。我想,这个城市给予的已经很多,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没有止境。
偶经假日奥莱斯商圈,见孩童骑马嬉戏,忽忆儿时旧事。小学一年级时,我曾持扫帚灰斗尾随马车数条街,只为拾马粪肥校园菜地,希冀老师看见,好早日加入红小兵。今日孩童竟能骑马扬鞭,时代之变,令人唏嘘。看着那些衣着光鲜的孩子在家长陪同下骑马拍照,我不禁想,他们长大后回忆童年时,会是怎样的画面?而我们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野趣的童年,在他们看来或许如同天方夜谭。
人老了,总易触景生情,昨日之事挥之不去,今日之事转瞬即忘,明日之事更不可知。在深圳书城的咖啡厅里,我常常一坐就是半天,看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他们或埋头电脑前工作,或低声交谈,脸上写满对未来的期待。而我,则更多地沉浸在回忆中,过去与现在在这座城市里奇妙地交织着。
大城市离不得GPS,否则徒耗时间体力。十月二日,乘E27路往龙城广场,隔窗望见白云如絮,切割着蔚蓝天空。风过处,蓝色渐次扩张,阳光刺目,云层显出厚重层次,俨然一幅中国画。我旁边坐着一位年轻女孩,正用手机拍摄云彩,她的屏保是与父母的合影。见我注视,她腼腆一笑:"拍给爸妈看的,他们在家乡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云。"原来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对家乡的思念是许多人共同的情感。
至大运站,云彩又化作羊毛般的丝线。路灯杆上的五星红旗点缀绿树丛中,恰似红花需绿叶扶持。祖国亦需人民捍卫建设。站台上,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他们举着小国旗,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我不由想起儿子小时候参加学校活动的样子,那时的他,眼中也有这样的光芒。
转乘惠州208路,阳光直射臂膀,竟晒出深色斑块。初疑为病,查后方知是日晒痕迹,心下释然。六十三岁尚无基础病,抵抗力尚可,连新冠肆虐时也安然无恙,实属侥幸。车上一位孕妇给我让座,我推辞不过,只得坐下。她笑着说:"您和我父亲年纪差不多,他总是不服老。"是啊,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国家从贫穷到富强的全过程,骨子里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
抵惠州西湖已近正午。国庆长假,游人如织,国旗招展,小吃遍地。湖面粼粼,倒映白云,微风送爽。我在苏东坡遗迹处拍了几张照片,又录了一段游艇戏水的视频,算是"风过树存影"。景区里到处是全家出游的人们,三代同堂的景象比比皆是。有位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儿女推着游览,每到一处景点,家人都围着他拍照。这让我想起老父亲,他生前最向往的就是能到处走走看看,可惜终未如愿。
疲乏时,于石凳上吃午餐,各食一大苹果。一小学模样的女孩近前欲讨,我因无刀可切,又不便给咬过的,只得作罢。女孩离去后,我时时懊悔——多带一个苹果给她,该有多好。这小小的遗憾,竟成了我对深圳之行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后来每次出门,我都会在包里多放些零食,却再未遇到那个小女孩。人生中许多机会就是这样,错过了便不再来。
深圳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转眼间又要离开。临行前夜,儿子带我登上平安金融中心观景台。俯瞰整座城市,万家灯火如星辰般闪烁。儿子指着远处一片灯光说:"那是咱们小区。"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忽然觉得,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也有了一盏属于我的灯火。
回兰州的飞机上,透过舷窗再看一眼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想,我带走的不只是几件行李,还有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感悟。人生如旅,我们都是过客,但有些地方,有些人,会在心里留下永久的印记。深圳于我,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