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挥云的头像

董挥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30
分享

洹河记忆:一条河流的岁月变迁

洹河,这条被安阳人亲切称为"母亲河"的水域,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与城市的历史变迁。在我幼时的印象中,洹河桥向东约五百米处,一条粗壮的铁索横贯南北,下方悬挂着一艘宽大的木船,那是两岸居民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人们踏上摇晃的船板,船夫便拉动铁索,将一船人缓缓送至对岸。那时的洹河桥是否通行,记忆已模糊不清,但那艘渡船和铁索的吱呀声,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这条河流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悠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戊子贞,其咬于洹泉"的记载,证明洹河见诸文字至少已有三千多年。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的殷墟就坐落在洹河岸边,这条河见证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每思及此,我总感到自己与古老文明之间,仅隔着一条洹河的距离。

童年时的洹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夏日里,我们常赤脚踩在柔软的河泥中,追逐游动的小鱼,翻开石块寻找躲藏的螃蟹。记得有一次,我捉到一条银光闪闪的小鱼,养在洗净的罐头瓶里,每日喂它面包屑,看它在有限的水域中游弋。几个月后,小鱼不知何故死去,我为此伤心了好几天,将它埋在河边的一棵柳树下。那时的我们,与河流中的生命有着最朴素的共情。

正月十六的记忆尤为鲜明。那年我乘船过河去袁林赶庙会,刚买的一串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被拥挤的人群碰落河中。年幼的我立刻跪在船边,伸手想要捞起那串珍贵的甜食,却被大人一把拽回。"不要命了?"的呵斥声让我羞红了脸,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那一刻,我既为失去的美食难过,也为自己的冒失感到羞愧。如今想来,那串沉入河底的糖葫芦,恰似许多随岁月流逝而不可复得的童年纯真。

洹河教会我的不止是失去的滋味,还有生命的勇气。原本不会游泳的我,模仿大孩子们的样子在浅水区扑腾,不知不觉漂到了河中央。水漫过头顶的那一刻,恐惧攫住了我,挣扎中呛了好几口水,幸亏被附近的人及时拉回岸边。这次惊险经历却意外让我学会了游泳,虽然只能游十几米,但足以让我在伙伴们面前挺起胸膛。胆量渐长的我,又尝试在北岸的小支流模仿成人"冲瀑布"——从石头坡顶顺水滑下。不料坡陡石滑,我翻滚而下,险些冲入下游的深潭,那里曾淹死过小孩。被众人救起后,我既后怕又兴奋,那种与危险擦肩而过的刺激感,成为童年最鲜活的记忆之一。

初中时,我有幸参与了洹河护堤的修缮工程。全校师生挥汗如雨,一铲一铲地挖土、平整堤坡,最后将青石整齐地铺设在两岸。劳动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参与修筑的河堤,心中满是自豪。几十年过去,那些青石依然坚固,成为洹河两岸美丽的景观。每当我路过那里,总会驻足片刻,寻找当年自己可能摆放过的某块石头。

然而,随着上游工业的发展,洹河曾一度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企业排污使河水变黑发臭,鱼虾绝迹,人们掩鼻而过,昔日的"母亲河"变成了城市的伤疤。渡船早已停运,铁索被拆除,河边再也听不到孩子们的欢笑声。那段时间,每次路过洹河,心中总涌起难以言说的失落,仿佛失去了一个老朋友。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洹河迎来了新生。政府下大力气治理污染,上游设置了橡皮坝调节水流,河水重新变得清澈。垂钓者的身影再次点缀岸边,拓宽后的古桥上车水马龙。洹河两岸建成了风景如画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恍惚间又看到了童年那条充满生机的洹河。

从甲骨文的记载到今日的城市景观,洹河穿越了三千年时光,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衰与一座城市的变迁。它承载着我童年的欢笑与泪水,记录着从工业污染到生态治理的城市发展轨迹。如今的洹河,不仅是地理上的一条河流,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发展与保护可以并行不悖,现代化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站在洹河岸边,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流动。那些沉入河底的冰糖葫芦、那些惊险的游泳经历、那些参与治理的劳动场景,都已成为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一部分。洹河依旧在流淌,带着过去的记忆,奔向未来的海洋。而我们,都是这条河流故事中的一个个角色,用自己的生命时光,为这条古老的河流增添新的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