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复一年的悠悠蝉鸣中,童年是逐日老去的光阴。不绝于耳的蝉鸣,是夏天的标志,
故园的夏天,是蛙声、蝉鸣和冰棍的记忆。响彻夏季的蝉鸣,叫热了三伏,蓬勃了绚烂,催熟了东山上遍野的果树。
对蝉的记忆,最早是郭姓邻家的那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唐人虞世南在《蝉》里说:“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懵懵懂懂,不知一二。后来才知道,蝉是林中非凡不屈的“孤独者”。这首咏物诗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暗喻诗人质清品高,非是凡比。但正是这首唐诗,对蝉的居所、姿态、习性、成长期、鸣叫声描写的清澈见底:栖于高树、餐风饮露、流响长鸣。托物比兴,韵意深长,动静结合,铺垫巧妙。所以让“蝉”在灿若星河的诗唐里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蝉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短短的这个夏季。短暂的生命里,蝉都在歌唱,用生命在歌唱,歌唱热烈的爱情,歌唱短暂却永恒的一生。蝉把卵产在夏日新生的树木嫩枝上,特别是果树的枝尖是蝉的首选。这些被蝉刺破嫩肤的枝丫逐日枯萎,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的风雨后,飘零落入泥土。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蛰伏。所以,蝉也有“雷震子”之说。
蝉绝大部分生命时间是在土壤中度过的。落入树下形成的幼虫是蝉蛹,会在树根周围土壤中打洞“潜伏”,靠吸取树根汁液为食,一般要在地下积攒三、五年后,甚者在地下煎熬十七年,才破土而出、羽化成虫。蝉蛹在地下的岁月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质数。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食物。蝉蛹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特别是雨后的土地松软,更易于拱出地面。蝉蛹蜕皮的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先是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然后头就先出来,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刚羽化的蝉呈绿色,片刻时间后,翅膀由软到硬、颜色由浅及深,便能够飞起了。如果蝉双翼展开过程中受到干扰,蝉将终生残废,无法飞起,也无法歌唱。
羽化的过程是蝉的“高光时刻”,更让“金蝉脱壳”的成语远远流传。自破壳而出、羽化成蝉的那一刻,蝉就在这个等待了数年以生命换来的世间鸣叫不已,日夜高歌,唱响一个夏天。待西风凋零了碧树,蝉才悄无声息的结束生命。
蝉有高洁、通灵之意。由于蝉栖息在高大的树木枝梢,餐饮露水树汁,不食人间烟火。在古人的眼中,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着很高的地位,代表着纯洁、清高、通灵。蝉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们推崇着。
蝉也有复活、永生之说。这源于它的生命周期,幼时生活在土壤中,历经多年出土羽化,变为成虫。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更有蝉具先知先觉的说法,能够预知人所不知。而蝉能够在秋凉时从树上钻入土中,到春暖花开之际又能够爬回树上,这样周而复始循环,生生不息,寓意着蝉的“重生”。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这一曲经典,流淌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中。有蝉鸣,才是完美的夏天。只有蝉嘹亮的歌声,悠扬着整个夏季的天空,这个酷热的季节才变得活泼、生动开来。
非凡之蝉、孤独之蝉,因非凡、因孤独唱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