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宗国(董千里)的头像

董宗国(董千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1
分享

没有粽香的端午节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有对龙图腾的信仰和崇拜说,也有躲避五月邪气说,还有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说。

端午节从历史中走来,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据记载,在战国时代端午节已初步形成。汉代端午节沿着战国时代的格局继续传承发展。魏晋南北朝是端午节趋于定型的时期。唐代以后,端午节接续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下来,沿用了“端午”之名。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相异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不同,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放纸鸢、佩香囊等习俗种种。但自古以来只有端午食粽在各地盛行不衰,成就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而现在家乡沿袭的是吃鸡蛋、食粽子、挂艾草。

童年,端午节只有鸡蛋,没有粽子,也不挂艾草。不仅仅只是困顿贫穷,更因端午节赶在了“麦收季”。每年端午节,都跟随“芒种”前后,是一个忙碌的节气。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北方收麦季节。南方“忙种”,我们“忙收”。而记忆里,山村里的孩子是没有暑假和寒假的,每年也有两个假期,叫“麦假”和“秋假”。所谓“麦假”,帮着父母刀割麦子、捡拾麦穗;“秋假”就是帮着大人忙秋收,在我们家乡,只有“刨地瓜”“晒瓜干”一说。

端午节来临,也是芒种前后,山上“旱田”里的麦子熟了,即使麦穗并不沉重,麦粒并不饱满,但也要颗粒归仓,抢收到家。所谓“旱田”,指的是无法进行灌溉,只能靠雨水“救济”。旱田和山地种麦子,属于凭雨成长、靠天收成。在麦子拔节绣穗期间,若雨水丰盈充沛,就是一个丰收季;如若雨水稀少,麦子则零星的、顽强的等到收割;如若天旱雨无,麦子则“绝产”。其实,也谈不上收割,叫做“拔”麦子这个说法是最适合的。山地贫瘠,麦秆轻细、麦根浮浅,动不得镰刀,只用一双手就能把麦子“拔”回家。

那些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也在过。只是过得简单和羞涩。端午节那天,母亲早早的起了床,煮几个鸡蛋,兄弟姊妹一人一个,节日就算过去了。如果家境殷实富足的,再炒几个鸡蛋或者煎上半盘,是比较好的了。闻到粽子的香气,已是十余年后走进小城生活工作,只在端午节那天早晨可以品尝的到。及至后来,粽子充斥在商店超市,成为每个家庭饭桌上的“常客”了。但只有端午节这天,粽子的香气四溢,飘得更远,吃得更可口!

国家从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列强环伺、军阀混战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中国社会已沧桑巨变!时光见证不凡,北斗全球组网,“九章”横空出世,嫦娥五号飞天揽月取得月壤,“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奋斗者”号勇闯深海,华夏神州处处展现着新成就,中华民族时时激荡着新气象。

“中国端午节”走向世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及国家认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生动写照,更是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刻实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