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两宋之际的女词人李清照以一部《漱玉词》使她成为中国古代排名第一的女词人。上面的这首《点绛唇》是她的婚前作品,一个活泼天真、感情丰富而又略带矜持的可爱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一千多年前的北宋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露脸,院子里的碎花儿悄悄的开着,叶儿上的露水还很重,偷偷溜出闺房玩耍的十几岁的清照象出笼的鸟儿般快乐,她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荡起秋千,不知不觉的太阳已升三杆,手腕儿有点酸痛,手臂低垂下来实在不想再抬一下了,罗衫透出微汗,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汗珠,头发也凌乱的贴在额上。突然她听见人声,这般狼狈的样子怎好见人,如果是父亲,又会责备她疯疯傻傻不像淑女,而如果是父亲刚为她婚定的赵家公子,那就更无地自容了。清照来不及穿鞋子,慌忙逃走,匆忙中让断草根挂破了袜子,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头发松散下来。但是,机灵的她并没有立即进屋,她发现来人并没有注意这边,于是,倚在门边,回头若无其事的嗅着门阶下青梅的香味,好瞅机会看看那人,也瞅机会去把鞋子取回来。可见,理学清规并没有总是把清照整日困在闺房中,父亲固然经常批评她,但还是很惯她,还是由着她的性子的,据说,清照十几岁就开始饮酒了,酒瘾并不比她老爸小,而她老爸也拿她没办法。
说起李清照的饮酒,我们不会忘记她的几首著名的《如梦令》,其一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风雨交加的夜晚,清照饮酒的兴致仍浓,与丈夫推杯换盏,竟比平时饮得更多,早上醒得很晚,而且醒来后还感到头脑昏沉。柔柔眼睛,发现丈夫已经起床出门了,突然想到昨晚的风雨是不是摧残了院子里的海棠花,问问正在帮她卷帘的丫环,丫环告诉她海棠花还是那样盛开着,清照知道丫环是在蒙她,欺她酒醉,她指着丫环说:“你不要骗我,你真以为我喝醉了呀,海棠叶能够禁得起风雨,海棠花肯定已经零落了。”这个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李白号称酒仙也不过装疯卖傻的说“天子呼来不上船”,就算“举杯邀明月”时把月、人、影作为三位酒友也是心里头有数啊。据说,还有一次,李清照外出饮酒,荡舟回家,连路都找不到了,竟“误入藕花深处”,懊恼的她胡乱的弄舟,让滩岸上的鸥鹭群都不得安宁呢。
2
翻开《漱玉词》,我们会发现,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在内容上大都如上文所谈的两首词,或描写个人优越的物质生活,优雅的人生情趣,或描写雍容惬意的家居生活,优美怡人的自然风光,总体风格也象上面的两首词那样轻巧、明丽和清新,是典型的婉约词。但是,读《漱玉词》,你会越往后读心情越沉。大自然不再那么令人陶醉,半壁江上让人心碎;酒还有,对饮的人不在了,却只能用来消愁;海棠花不见了,萋萋乱草长满石阶。
请看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又是秋天了,女词人独居室中,面前是一坛劣质白酒和一碟朴素的小菜,她从中午就开始喝酒,一直喝到天黑。而今天,太阳去得更早,午后不久就开始刮风下雨,虽然风并不太大,雨也只是中雨,虽然季节才只是深秋,但是,衣衫单薄的清照却感到风急雨凉,一杯接一杯的喝酒都不能祛除寒意。还有恼人的是那天上来自北方的一群大雁刚刚过去,似乎提前宣告冬天的来临,而满院菊花也以迅速凋零的方式呼应着大雁。最让人受不了的却是到黄昏时,雨变小了,那淅淅沥沥的雨,有节奏的打在梧桐叶上,啪嗒啪嗒,声声都打在清照孤独的心上,清照的心也就有节奏的一下一下的揪着。北方雨少,南方雨多,在孤独中,李清照受不了这雨声,早些时候院子里有一株芭蕉树,下雨的时候雨打芭蕉的声音让她辗转难眠。有一次又下雨了,她发出牢骚:“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卷卷有余情。”又哀叹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煞北人,不惯起来听!”如今,砍了芭蕉树,这梧桐树又在雨中折磨她,真令她“怎一个愁字了得”。
北宋南宋,词家千百,有谁能写出这样的千古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凄天恸地,就像一把老虎钳子把清照心上的一枚螺丝拧紧七圈,挤出点点滴滴的愁点点滴滴的泪,并且七圈七圈的拧,一直拧到今天,让后人不忍揣度清照那时的心情。
酒还是酒,却不是过去北方家中的好酒,而且对面没有了推杯换盏的人;菊还是菊,却不如北方家中的海棠那样耐得住风雨,何况风雨还不如那年的那次大呢;大雁还是大雁,而且来自过去的故乡,却为什么不能把过去的一切带来?清照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痛苦中用回忆和淡酒打发着时光,直到容颜消散。
3
翻看《漱玉词》,心被李清照的后期词撕扯着,看到《声声慢》就实在不能再看下去了。因为李清照前期词的秀婉变成了后期词的凄婉,前期词的清倩变成了后期词的沉痛。活了六十多岁的李清照,其前后期的作品为何如此大相径庭,我掩卷沉思,心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两宋时期风雨飘摇的历史和破败的历史土壤中开得越来越旺的词之花。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不仅涉及词的内容,也涉及词的形式,但是,我们往往迷失于她早年藕花深处的荷叶下,迷失于她后期陋室中的酒杯中,无暇思考作品的形式。面对她的词,只有读了几遍以后,从意境中抽出身来,才能体会她前后期不同的词的艺术形式。内容和形式一起,构成了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4
时代变迁和家庭变故是李清照词风转变的第一个原因。
李清照的前半生过着公主和贵妇的生活。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熙宁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虽不如宰相般炙手可热,但是也算是朝廷大官,有着优厚的俸禄、豪华的府第、成群的佣人。李清照作为父亲的掌上明珠,不久生活舒适,而且不需要学习普通女人必备的女红,而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这样的公主生活使清照出落成一个任性、活泼、优雅的少女。
古往今来,好女嫁不到好夫比比皆是,而李清照则不然,她得到一个家庭比她的家庭更显赫,也比父亲更宠爱她的丈夫。十八岁时,父亲把她嫁给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李清照性格外向,而赵明诚则性格内向,他不像那时的其他贵族子弟那样热衷青楼妓馆,而是个爱读书爱玩字画的谦谦君子。在清照的影响下,明诚的诗词进步很快;在明诚的影响下,清照也爱上了金石碑帖。平日里,夫妇俩的书房里、卧室中挂满了和堆满了名帖名画,他们在赏贴摹贴之余纵酒吟诗;每个月的月初和月中,明诚都要带清照到相国寺淘古玩,吃小吃,每次还要带回来一大堆零食,夫妇俩真是琴瑟和谐。明诚因为公务,经常与清照小离,分别后,清照都会牵肠挂肚的怀念,她有大量的词抒写这种情怀。比如下面这首《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梦。
李清照正值花样年华,柳眼梅腮,婀娜多姿,而今夫君为觅封侯,与她聚少离多,辜负了她的春光,她不敢入眠,因为一睡着就梦到夫妇俩西窗剪烛的情景,醒来也就更加失落。插在梳妆盒里的那枝梅花已经枯萎,那是几天前明诚没走时清照从街上买来的,当时那枝花如“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真是娇艳欲滴,她把它斜插在自己的云鬓上,娇嗔的让明诚猜猜是花好看还是自己的面容好看,不过,当时还真“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好在明诚对着自己目瞪口呆了半晌,承认还是自己的面容娇美。“女为悦己者容”,如今,离愁把她折磨得坐卧不安,无暇重整脸上那被泪水浸残了的脂粉,也无意梳理被枕头揉乱了的头发,憔悴的样子一定连那枝枯萎了的梅花都不如了。
李清照与明诚的恩恩爱爱由这首《蝶恋花》词可见一斑。
但是,美好的日子并不能长久,突如其来的一系列变故打碎了李清照的贵妇生活。公元1126年底,金兵攻陷开封,宋钦宗奉表请降,北宋结束,几个月后,宋高宗赵构重建宋王朝,即南宋。大批宋廷官僚、地方官吏和北方人民群众迁往江南避难。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是这避难大潮中的一对,他们丢下豪宅、美酒,带着夫妇俩苦心收集的金石书画和家中便于携带的一些钱财来到江南,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不久,大部分金石书画在频繁的迁徙中遗失,赵明诚也因此病倒。生活虽然不安稳,但是,好歹夫妇俩生活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有限的钱财也还能买得起酒菜。又过了大约两年,明诚病重,清照陪着他四处求医,1129年8月,他们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赵明诚终于没能战胜病魔,丢下没有谋生能力的李清照撒手人寰。李清照依靠赵明诚的一点余财和亲友的接济,辗转飘零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孤独凄凉的度过了的二十五年左右的后半生。
可以说,金兵南侵破坏了李清照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丈夫的早逝则造成了李清照的半生孤独。个人的遭际与国家的灾难融为一体,使李清照中年以后的词主要描写自己对往昔夫妇生活的追忆,对北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现实的忧患,一扫早年作品的绰约轻倩,格调变得凄婉悲怆。
5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形式上的转变固然与家国的变故有关,但也是词这种文学样式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词自身的发展是李清照词风转变的第二个原因。
而李清照词风的转变是词自身发展的结果,并不是说词发展到李清照就自然而然的发生李清照词风的转变,而是这过程中既有李清照对300年词的发展成果的继承,又有李清照对词的发展成果的批判。
词最早诞生于初盛唐,是配合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燕乐而产生的,起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多数的词是用女子的口吻写的,目的是方便歌女演唱,那时候,词不像律诗绝句那样是文学的正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盛唐、中唐作家填过词,但只是“业余爱好”,词在那个时候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既然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出现了,它就会一天天成长,而随着李杜、元白、韩孟等的近体诗的创作越来越让后人无法超越,也随着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兴起,词越来越受到文人的青睐,文人对词的体裁认识和创作方法的探索也越来越自觉,这种认识和探索大体经历了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南唐李煜、北宋初期的柳永、北宋中期的苏轼(包括秦观)、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包括周邦彦)等五个阶段,李清照是这种探索的集大成者之一,她的“词别是一家”的名言一锤定音,成为词脱胎于诗并与诗并肩立于文学之林的最终结论。
《花间词》是我国第一部词选,是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第一次试图摆脱“诗余”的帽子,它是中国古代第一批把词作为自己主要文学创作方向之一的作家的作品汇集。这群作家的核心人物是温庭筠,这里,我也就主要谈温庭筠关于词的认识和创作。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是温庭筠的《菩萨蛮》,典型的代表了温词的特点。
温庭筠既写诗,也填词,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温庭筠并不是把词作为“诗余”来填的,他在词的创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词虽然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但是以不再用妇女的口吻来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词,因而他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的词而不是他的诗。温庭筠一生写了多少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他留传下来的就已经有六十多首,大大超过了他以往的文人;而他的词的艺术成就更是超过了前人和他同时代的词人。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和事物构筑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同时,他又注意用含蓄的笔法创作,象上面的这首词,温庭筠选取了皱起的眉毛、波浪般的头发、白而香的面颊等特定的事物描写美人的慵懒,并委婉的写出了美人的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温庭筠在词艺上的这些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并为后世词人效仿,推动了词的早期发展。李清照同样分享了这种成果,她非常注意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诸如上文提到的海棠、大雁、落菊、梧桐等来表现情思,使这些平常的事物小中见大,平中见深,可谓含蓄蕴籍。
但是,由于温庭筠在诗的创作上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未摆脱齐梁绮艳诗风的影响,因而他的词也存在这种倾向,而且比他的诗更绮艳,他的几乎所有的词都象上面这首词一样,不仅题材仅限于妇女容貌、服饰、情态,而且红香翠软,为花间词,更为有宋一代定下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基调,这说明,温庭筠并没有完全脱离词是“诗余”的思想束缚,诗能够表现各种各样的内容,而词只能表现闺情,这个基调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早期李清照的词仍然未离这个基调太远,其脂粉味仍然很重,当然,让一个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公主和贵妇的作品脱离脂粉味也是不现实的。
李煜的词的创作受温庭筠和花间词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早期做皇帝期间,锦衣玉食和宫娥环绕的生活使他创作了大量的香软的靡靡之音,但是,南唐亡国,李煜作为赵匡胤的阶下囚以后,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得了很大成就。首先他成为一个几乎只填词不作诗的作家,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温庭筠,词对于他来说永远不会是“诗余”;其次他用词表现自己的亡国之恨,抒发自己的无穷无尽的愁苦,把词从温庭筠和花间词的闺房中解救出来,为词的题材的进一步拓宽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再次,李煜后期的作品境界极其高远,意境极其深邃,这为词将来从婉约的束缚中走向豪放开了一个头。请看他的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自产生以来的胭脂味已经荡然无存,闺情闲愁被人生的深仇远恨所取代,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使词人的情思望不到源头,又看不到终点,汪洋恣肆,无穷无尽。
李清照的人生遭际与词风的转变有点象李煜,特别是词风,他们都是前期过于婉约,后期变得深邃。李清照学 煜,但比李煜的成就高。李清照早期的脂粉味轻于李煜,李煜的脂粉多少带有一点对女性的玩弄,而李清照身为女子,脂粉味是依附在高尚的情操上的;李清照后期的深邃在表现上比李煜丰富,“一江春水向东流”固然深邃,固然写出了无尽的愁,固然很形象,但是你无法把握,你的心摊到江面上随水流走了,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作为李清照一首词的上阙和下阙的核心词句,先让读者无法把握,茫然无措,然后把你拉到窗前把握,让你听雨打梧桐的声音,让雨滴把你的心打成蜂窝煤。
进入北宋,文人填词的主动性更强,以词为自己几乎唯一文学创作手段的作家开始多起来,词人们对词艺的探索沿着李煜的道路继续下去。柳永对李煜词的题材进一步开拓,使词除了描写温庭筠的闺情和李煜的人生愁苦之外,还能够描写城市生活、市民面貌和羁旅行役。如《夜半乐》这样描写都市的夜生活:“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与漓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蝙蝠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北宋重要的城市如杭州、扬州、苏州、长安、成都等的风物都被柳永歌咏过。羁旅行役词也有很多,大家都知道的《八声甘州》一反古人的闺怨词写法,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本来就是对古人的一次反叛,而“关河冷落,残楼当照”、“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用行踪所及的辽阔的关塞风光结合大江大河来写离愁,与李煜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旅人的离愁多了一分雄浑的力量,为苏轼所推崇,该词虽不是柳永最典型的作品,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豪放词的创作。
李清照前期的词在立意的高洁、取材的广泛和白描手法的运用邓方面都受到柳永的很大影响,如果说温庭筠的词确定了词的婉约基调,柳永的词标志着婉约词的成型,秦观的词标志着婉约词的成熟,那么,李清照前期和周邦彦则是婉约词创作的集大成者。李清照后期的词继续受到柳永的影响,她也多写漂泊之感,也会把自己的情怀与社会现实熔铸在一起,当然李清照的漂泊之感比柳永深沉得多,而社会现实更是直接插在李清照心上的刀,李清照的情思就沿着那刀刃渗出来了。
苏轼和秦观是北宋中期的词坛双壁,如果仅仅考察婉约词的创作,当然秦观应是主要考察对象,而且,李清照也明显受到秦观词的重大影响;但是,如果要从词与诗的纠缠不清的关系中考察词的发展轨迹并以此考察这种轨迹与李清照的关系,就应以苏轼为主要考察对象了。
苏轼对李清照的影响非常复杂。我们都知道,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李清照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之一,好像他们之间水火不容,殊不知苏轼也是一位婉约词人,而且从数量上看,他的婉约词几乎是豪放词的十倍,从质量上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然传唱千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今天许多人的酒杯还没有放下来,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也让后人千年流了“泪千行”,“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至今不是也还没有流到吗?可以说,苏轼的婉约词,与秦观一样,吸取了温庭筠以来词的大家们的成果,成就很高,对婉约词人李清照影响都很大。但另一方面,苏轼对李清照起着更大影响的还是与词论有关的关于词与诗的关系的态度,在这个方面,简单的说,苏轼是一个让李清照“既爱又恨”的词人。
李清照爱苏轼,爱他的“以诗为词”,李清照恨苏轼,也是恨他的“以诗为词”。所以,李清照在继承苏轼的“以诗为词”的同时又批判了“以诗为词”。
在李煜开拓词的题材范围之后,柳永作了进一步开拓,苏轼对此仍然不满,他认为词的题材可以随心所欲的选取,为此他提出“以诗为词”的口号,即诗所能写的,词也可以写。除此之外,“以诗为词”还在词的形式上要求词,认为能怎样写诗,也就能怎样写词。李清照赞成“以诗为词”的第一个含义,反对“以诗为词”的第二个含义。
除了作为散文大家,苏轼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伟大的词人,他不仅是“以诗为词”的倡导者,而且是“以诗为词”的实践者。在取材方面,大江、落日、明月可以入词,小树、茶几、窗帘可以入词,家庭琐事可以入词,历史故事可以入词;在立意方面,可以抒发豪情壮志,可以悲叹人生短暂,可以描绘夫妻恩情,可以反映官场纷争。在这些方面,李清照很欣赏,也努力学习他,而且超越了他。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海棠花、菊花、梅花,可以看见小溪、大河、湖泊,可以看见亭子、房屋、窗帘,可以看见酒、茶、菜肴,真是对生活无孔不入;抒发的情怀或少女怀春、或自然陶醉、或夫妻深情、或诗酒人生、或思乡怀人、或忧国忧民,也是无情不可抒。
在词的写法上,苏轼同样要求“以诗为词”,他把诗歌注重抒情、追求意象、讲究跳跃等引入词的创作,把诗歌常用的铺陈、白描、比喻、议论等引入词的创作,这样,他的词就变成了杂言诗,他的“以诗为词”的结局是词的独特性的消失;除此之外,苏轼还曾提出过“以文为诗”,以此推导,也可以“以文为词”了,这样一来,连传记、故事、奏章、书信的写作手法都可以用来写词了?李清照对此极为不满,她适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论断,她认为,词就是词,词固然可以从诗的创作手法中借鉴一些,但是,词不能照搬诗的全部写法。由于词句子长短不一,它可以比诗活跃,也比诗更容易抒情,抒情应该是词的第一任务;词来自民间,又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留传于市民阶层,是用来给市民阶层传唱的,议论肯定是老百姓最不愿意看的,老百姓最爱的是通过日常事物进行白描式处理的通俗易懂的作品。李清照的大部分作品具备这样的特点。可以说,“词别是一家”的提出给300年诗与词之间内容与形式的纠缠下了断语,从此,词彻底告别了“诗余”,成为文学舞台上与诗并列的主角。
6
综上所述,在众多前辈词人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李清照成长为一代词宗。而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不仅与她自觉接受前人的影响有关,更与她的独特身世和她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有关,并且正是时代变迁和个人身世变故使她的思想由浅入深从而在获得前辈词人的影响时实现了变通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