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雪,总是下得那么肆意洒脱,纷纷扬扬地将整个水乡平原裹进一片银白世界。那时候,在河流纵横交错的村落里,孩子们的上学路在雪天里别有一番景致。
我们小时候下大雪,好像从来没有停过课。这得益于我们水网湖区的河流四通八达,河流结冰,成了一条条上学的学道。也得益于勤劳的父母,不遗余力地从门口开挖出一条条雪道,彼此连通,让我们得以走出家门。
我们平原水乡的村庄,一般都住得很紧密,一个塆坮甚至会住着几十户人家。大多数的人家,相互之间只是隔着一两米宽的巷子,远的也只相隔十多米。下雪的时候,父母们会密切关注下雪的厚度。如果只有一拃多厚,就可以放心不管。我们上学下学都穿着高筒套靴,雪地不会难倒我们,我们只要防备滑倒。有时,我们依仗着套鞋的高度,还会故意跑到没人走过的地方去踏雪。踏雪的声音,“嚓嚓嚓”的很好听,像一种特殊的乐曲音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有时候,雪地里会隐藏着一个个大树坑,我们落进坑里会摔得浑身是雪,但我们会笑嘻嘻地爬起来,拍掉身上的雪继续赶路。
如果是下大雪,雪下厚了,超过了一尺,父母就会放下其他的事情,拿出木锨或者洋锹,为我们铲出一条条雪道来,送我们出去上学或者迎接我们回家。
一般夜里下大雪,父母都会及时发现,提前找出工具,做好准备。根据雪的厚度,会计算好时间开始铲雪。时间早了,继续下雪会重新淹没雪道;时间迟了会耽误我们上学。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具备,就是每家每户都必须同时开挖,相互贯通,才能起到雪道的作用。
不是有一句成语叫“各人自扫门前雪”吗?本意是指冷漠,互不关心。但这句成语在此刻的父母面前,完全改变了属性,在这里指的是博爱,是团结,是齐心协力。父母最低程度要挖通自己家门口的雪道,这是下雪天最紧要的事情,因为家家都有孩子要走。有时候,个别家庭工程量太大,邻居间还会主动帮着挖,还会借此增加彼此间的联络和感情。雪道深深的,像战壕,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子。我们会相互呼唤同学们一起走出家门,一起奔跑。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冷,什么叫停课。
走出村庄,我们会找到一条条结冰的河流,一路滑着冰去上学。小时候的冬季,好像比现在的温度要低,一下大雪基本上河里就会结冰,结很厚的冰,我们在上面跑来跑去,完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经常滑冰,我们都成了滑冰老手。下河之前,我们会在猪圈厕所旁边或者是灰坑旁边,找来一块一块破瓦片,踩在脚下当冰鞋。最好的是陶瓷缸片,有釉光,阻力小。差一点的小瓦片也行,阻力稍微大一点,也能用。
我们像蹬滑板车一样,一只脚踩在瓦片上,一只脚在冰面使力蹬。力量够了,还可以单脚立起来飞一会儿。
每天晚上学校放学,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整个学校几乎有一半的学生会跑到学校门口的小河里,顺坡下河。有的学生摔倒了也不爬起来,干脆滑下去或者滚下去,反正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衣,也不担心受伤。
有了父母挖的雪道,有了河流奉献出来的冰道,才成就了我们的一条条学道,我们一天也没有耽搁。
从雪道、冰道,再到学校那充满希望的学道,这一路承载了太多童年的欢乐与温暖。那是父母默默的付出,是邻里间真挚的情谊,是大自然赋予的纯真乐趣。如今,岁月变迁,故乡的雪或许依旧会下,但那些曾经在雪道和冰道上奔跑、滑行的日子,却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成为心中最柔软、最珍贵的回忆,每每想起,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