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官恩和宋红莲的头像

杜官恩和宋红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6
分享

故乡茅草香

故乡的茅草总是长得格外茂盛。春风吹过,一丛丛嫩绿的草尖便从泥土里钻出来,在阳光下舒展着纤细的身姿。到了夏天,茅草会长到齐腰高,细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在诉说着乡间的朝朝暮暮。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母亲去割茅草,一晒一条路,一收一个垛。母亲说,茅草是庄稼人的好伙伴。晒干的茅草可以烧火做饭,青翠的嫩草可以喂牛,就连那些枯黄的茅草,也能搭成遮风挡雨的茅寮。记得有一次,我在割草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母亲随手拽下一把嫩茅草叶,搓揉成一团,轻轻擦拭我的伤口。说来也怪,那火辣辣的疼痛竟真的减轻了许多。

茅草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每逢村里唱大戏,戏台都是搭在荒野开阔之地,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其中最显眼的就是茅草。戏台两侧的柱子上,也总要挂上两把枯黄的茅草。老人们说,这是"望把",寓意着好戏即将开场。在老家人的心目当中,茅草的香气很浓很浓,总是随着锣鼓声音在空气中飘荡。孩子们在戏台下来回穿梭,大人们则搬来板凳,围坐在一起。戏台上,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戏台下,茅草的清香与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最让我惊叹的,是茅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据说最短的也有两米多长。每年春天,当第一缕暖风吹过,那些看似枯死的茅草便会重新抽出新芽。即便经历野火的焚烧,它们依然能在春风中重新焕发生机。这让我想起村里的老人们,他们就像这茅草一样,在岁月的风霜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去年回乡,我特意去看了那片熟悉的茅草地。夕阳下,一片金黄的茅草在风中起伏,如同一片波光粼粼的海洋。我蹲下身,轻轻抚摸那些粗糙的草茎,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痕迹。茅草的香气依旧,却比记忆中多了几分沧桑。远处,几个孩子正在茅草丛中嬉戏,他们的欢笑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茅草,这看似平凡的植物,却承载着太多乡村的记忆。它是庄稼人的好帮手,是乡村生活的见证者,更是乡愁的载体。每一根茅草都像是一个故事,记录着乡村的喜怒哀乐,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茅草地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但每当我闭上眼睛,那熟悉的茅草香便会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童年的记忆,带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或许,这就是乡愁的味道——像茅草一样平凡,却深深扎根在心底,永远无法割舍。

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茅草年复一年地生长、枯萎、重生。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那些飘荡在风中的茅草香,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愿这份乡愁,如同茅草的根系一般,永远深植于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