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人老以后,儿女不在身边的,一般都会喂养猫子狗子做个陪伴。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喂养一条牛牵进牵出。而我老爹却不喜欢这些,只喜欢劈硬柴。年轻时就特别喜欢,从他给我取乳名为"柴宝"就可以看出来。
乡村里做饭,都是用大锅土灶。用的柴火是从田里收上来的稻草和在野地里割来的茅蒿草。女人们扎小草把子,一扎半天。渣草窝里一堆抵到阁檀线,烧不了几天。如果用硬柴烧火,则可以轻松一点。 一户人家如果有一个小硬柴置,会令隔壁左右羡慕不已。
早些年,荒坡荒堤多,荒柏荒树多。老爹在野地里砍一点,在屋台上砍一点,年年们烧不完。
后来,荒坡野地少了,大河小堤都栽上了有用的水杉树。有人承包保管,不能随便从树上砍硬柴了。即便是要削整偏枝,人家也要集中起来卖钱了,村里人只得改烧煤碳了。只是天天要发火点炉子,不大不小还是个技术活;火炉子不是用稻草能直接点燃的,非得用硬柴,用小木头块子,用大巴扇在通风口使劲扇。
老爹烧煤碳的同时也使用小锅小灶,反正老爹和母亲一餐吃不了多少。他从街上买回来一个带三角脚的小钢灶子,摆在屋后与厨房之间的小院子里。将硬柴截成一根根尺把长的小段,伸进钢灶里。慢慢加火,慢慢烧。煮出来的饭菜,意外地带上了树木清香味,吃起来更有滋味。
这样,老爹就不愁没有事情做了。他每天都可以劈一会儿硬柴,成了习惯,不做这事,还像丢了一件什么东西似的。
每天吃过早饭,料理清楚其他事后,将两个木马往院子中间摆好,锯子斧头篾刀靠墙摆正。再从置上抽来几抱木棒,扔在地下。选择一根架上木马,正式开始锯柴劈柴。
老爹锯的硬柴,不是像人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有胳膊粗细,码在屋檐下的大堆小堆的。而是像瓷碗一样大小,一个一个锯断,掉在地下,还可以滚跑几米远。
再用篾刀劈成一块一块,用蛇皮袋子装好,一摞一摞码放到猪屋牛屋里去。
老爹不种田了,不喂牛了,不喂猪了,只喂几只鸡。空出来的位置多得很,正好可以装硬柴。
但是,即便只烧煤碳,硬柴只出不进,也架不住日子消耗。老爹"愁眉苦脸"地对母亲说:"看着看着越来越少了呢!"
母亲说:"仅仅只发个炉子,用不了多少。那么大几屋子,不少了,还可以用个一二十年没得问题。"
"一二十年以后呢?"
母亲笑着问老爹。"你还准备活个一百多岁吧?一二十年以后,你还爬得动吗?还不是要找儿子去的?"
老爹也笑起来了。
乡村里的老人,如果老两口还健在,可以相互照顾,一般不会离开。只要走一个,剩下的一个才有可能依靠到儿女身边去。
母亲说过这话之后不久就前于老爹走了,我准备接老爹进城,已经腾出了房间,置买了家具用品,老爹却不肯随我走。
老爹说:"一口锅里做饭,你们要吃硬,我要吃软,麻烦!"
我说:"那我们就两口锅做饭,这不算个事。"
老爹说:"说好你了,你媳妇不嫌碍事吗?"
我说:"不会。就是她吩咐我来接您的。"
老爹说:"反正我不去。"
老爹坐着不动了,有点像个“老小儿”在我面前“放赖”的架势。
我俩谁也劝不动谁,谁也不作声,搁在堂屋里拗了好半天。
我屋前屋后看了一遍,进来说:"这屋顶的瓦都'卧坑'了,早就漏雨了吧?已经不能住人了。"
农村的房屋,过几年就要整修一次屋顶。上一次整修,还是十多年前,早就应该整修了。
老爹对我说:"你想表示孝心,不一定只有接我进城这一条路可走呢。"
我问:"还可以怎么走?"
老爹说:"你跟我把屋顶整修好,也可以算你一片孝心!"
经过老爹“点拨”,我"醒悟"过来了:老爹不走的话,可以从改善老爹的住宿环境入手,也是一个两全其美之策。平时可以多往家里跑几趟,多打几遍电话,可以跟家里装一套视频监控系统,连上宽带,"监视"老爹的一举一动。
这一次整修屋顶,比较彻底。将屋顶全部揭了,撤下旧机瓦旧檀木,换上新杉檀,新彩瓦。可以十年二十年不用再整修了。
老爹走进走出笑呵呵的。老爹说,不仅仅是因为我有孝心,不仅仅是因为房屋整修一新,也因为屋后落下了很多旧檀木旧瓦条。虽然多是朽木,但是干干崩崩,当着硬柴却是上好的。
老爹又可以天天锯柴劈柴了,刚刚空出来的猪屋牛屋又可以塞满了。
老爹这一次将硬柴加工得更为仔细。因为多数是发火炉子用的,老爹将硬柴碎成了一两寸长的小木块子。要用的时候,就拿撮箕到猪屋牛屋里抓两把出来。
老爹天天发炉子,烧煤碳。院子呈开放式,又不担心煤碳中毒。
不管烧饭烧水,烤火煨猪蹄子,老爹喜欢端来一个小板凳坐在炉子旁边,喜欢盯着炉子里的火苗子看。
城里人可能不知道,烧煤碳,还涉及到关火封存、第二天使用的问题。夜里封存火种,一般要耗费二到三块蜂窝煤,特别是冬天更厉害。这对于习惯节约的人来说,是个不能承受的浪费。
如果天天发炉子,没有老爹的硬柴和发火的"技术",也只能"望洋兴叹"。
所以,乡村里,一直都有"换煤过火"的习惯。
因为有老爹天天发炉子,邻居们方便多了。邻居们夹一块煤碳过来,换一块燃烧过一半的底火走。老爹不亏,还落得一份人情,何乐而不为?
每天,老爹大约要换个十几块煤碳出去。有时候,为了"换煤过火",必须专门敞开炉子烧。有时候,邻居之间继续"换煤过火",一圈一圈地放大,不到半天工夫可以过满整整一湾人家。
这就是老爹喜欢劈硬柴的目的所在,老爹一个人在乡下过得很开心;一天到晚哈哈大笑,和他劈柴的声音一样响,远处还带有一轮轮炸耳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