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时此刻全国各地张灯结彩,喜迎乙巳蛇年的到来,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因而过春节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有人说“年味是街头巷尾挂满红灯笼的景象”;也有人说“年味是大年三十前几天的准备,扫房子,买年货,做特色小吃,因为人在无限接近幸福时最幸福”;还有人说,“年味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包饺子、看春晚”。那年味到底是什么?这是只有中国人民在红红火火的中国年中才能体会到的“奥秘”。
年味是一份“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挂念,从“菜园子”到“果盘子”,“家长里短”显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月22日至24日,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并深入农村、市场、社区、企业考察,给基层干部群众送上党中央的关怀和新春祝福。其实,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基层一线,访寒问暖,向全国各族人民送上真挚祝福。“年货置办齐了没有”“黏豆包,黏面是自己种的还是买的”“你们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困难”,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民生至上的理念与关怀,时刻温暖着老百姓的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一路风雨一路歌,“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人民”是非凡成就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变革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民生作为最深的牵挂,从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到宁夏银川市长城花园社区,他为社会治理“把脉开方”,从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到湖北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他细致询问“一老一小”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
年味是一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眷恋,从“都市街”到“乡间道”,“茶香酒暖”盼团圆。有人说“年味是一张归乡的车票,是一颗归心似箭的心,是即将或正在踏上的归途。”年味就是家的味道,是一种让人心安、温暖的味道,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的味道。过年回到家,能够吃上父母做的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能与亲戚朋友面对面彻夜畅谈,诉说种种往事,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能与众多孩童一起放鞭炮、贴窗花,嬉戏打闹,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此刻的除夕夜晚,不仅是热闹与欢乐的顶点,更是团圆与幸福的最佳写照。当然,在与家人团圆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背后默默付出的那些人,今年除夕全国交通出行人数超2亿人次,不能忘记“时代楷模”单杏花的辛勤付出,她和她的团队,用20多年的时间,攻坚克难,才让“12306”更加强大;不能忘记除夕夜仍然顶着凛冽寒风驻守在祖国边疆守家卫国的战士们,是他们的坚守换来了祖国的安全,保障了我们与亲人的团聚;不能忘记与“死神”赛跑的医护人员,他们舍弃“小家”成就“大家”,除夕夜继续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其实,年是中国人心中最柔软、最深情的一个字,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单位,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
年味是一种“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希望,从“千头锦”到“百尺竿”,“辞暮尔尔”再出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个夜,中国人管它叫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的日子。在春节期间,大家会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这些活动不仅寓意着辞旧迎新、祝福家人平安健康,更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春天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季节,它代表着希望与新的开始,此时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种下新的希望,种植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收获粮食,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所以年味是希望,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除夕,是一个告别过去的好日子,希望我们能够“除”尽内心烦恼,邂逅一年顺遂。“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过去一年,不管我们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应该摒弃过去,总结过去,从过去中汲取经验,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心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去开拓新的局面。
年味是初心不变、是家人团圆、是未来可期…关于年味,有无数种表达方式,写在纸上的是春色的搭配、挂在嘴边的是节日的问候、留在心间的是家人的思念,但不论用哪种方式表达出来,年味都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一股暖流,是祥和团圆平安喜乐的旋律,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韵味与中国特色。新的一年,愿我们继续对生活保持着热爱,勇敢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