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人?文人一般指会写文章的读书人。但我认为,并非所有会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真正的文人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操守,并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人文情怀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多少伟大的文人,他们的形象,灿若群星,就像缀满夏夜璀璨星空的星斗,熠熠生辉。
但我今天想谈谈我心目中最喜爱的一位文人,他就是北宋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大儒张载(1020-1077)。
说张载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文人,首先因为他有学问,有思想,可以说他是一位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伟大文人。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颇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十一世纪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张载是关学宗师,是一个独创学派的宗师级的文人。张载先生在21岁前,已经读了许多书,积累了许多学问,但21岁那年,他延州上书,经范仲淹先生指点迷津后,弃武从文,又用了17年的时间,潜心读书,研究学问,厚积薄发。在这17年间,他遍访名师,寻仙访道,精心研究儒、释、道、法等诸家的学问,然后融百家之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开宗立派,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创造,独创关学,被称为关学宗师。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横渠易说》《正蒙》《经学理窟》等作品传世,他的思想都记录在这些不朽的典籍中。
关学作为宋代理学的四大流派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关学的核心思想有尊儒、重礼、务实、气本论、无神论、经世致用,物可穷理等,关学思想博大精深,比如“太虚即气”的“气本论”、“一物两体”的辩证法、“物可穷理”的认识论、“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等等,关学思想对秦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基因里也有关学的影子和传承。关学著名的“横渠四句”,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被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所推崇、所信仰、所铭记,它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而奋斗,也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引用。
说张载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文人,还因为他具有独立人格和操守,他胸怀天下,悲天悯人。
张载不是一位文弱书生,他在年轻的时候,文武兼修,而且武艺高强,面对当时西夏铁骑入侵、烧杀抢掠的现实,他曾组织了一支民团武装,杀敌报国,保家卫国,并且向大宋朝西北边防的大元帅范仲淹先生上了《边议九条》。《边议九条》就是他自己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的抗击西夏的九条作战方略。说明他在对敌作战中,不仅有实践,而且有理论。后来,他在渭州城戍边,以不足2万的微弱兵力,大胜西夏国相梁乙埋的10万大军,更是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儒将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在云岩县做县令的时候,躬行礼教,施行德政,勤政爱民。他注重调查研究,关爱底层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他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世间所有受苦受难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被认为是我们中国最深沉浑厚的博爱思想。
张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下基层微服私访,访贫问苦,体察民情;而对于当地那些欺压百姓、作奸犯科的豪强和恶霸,他不畏强暴,严厉地进行打击,为百姓扫黑除恶。他身体力行,为了实施自己养正于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辞辛苦,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为云岩县兴办了第一所免费学堂,解决了穷苦老百姓孩子无学可上的问题;他广开言路,体恤民情,每月初一,在县衙设酒食款待乡老,征询广大老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他的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政治协商会议。还有,他以苍生社稷为怀,为解决当时大宋朝的“三冗”、“两积”和“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救黎民于水火,积极试验自己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试办井田,提出“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的实学理念,让他创立的“关学”思想走出学堂,走近老百姓的生计,真正成为解决老百姓吃饭穿衣问题的“实学”!他官至同知太常礼院(副部级),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民心。去世后,清贫得连安葬的费用都要靠学生来资助,真是令人扼腕长叹!
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是谁?关学宗师是谁?震烁古今的“横渠四句”是谁的名言?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张载。
张载一生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清正廉洁,其做人和为官均堪称万世师表。我敬仰横渠先生,热爱横渠先生,更愿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学做点贡献,于是,我用三年的时间研究他的人生、他的学问、他的思想、还有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创作出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大思想家张载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之后,又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反复打磨反复修改这部作品,又相继推出了三个版本的《大儒张载》,可以说,为了创作这部书,我前后已经投入了十年的精力和时间,真所谓“十年磨一剑”啊!
可以说,大儒张载,一直就是我精神的导师。这么多年来,我用满腔的热忱,我用饱满而纯真的情感,我用自己二十多年的文学积淀来写这个人物。
大儒张载先生的第27代孙,凤翔的张崇谦老师读了我的《大儒张载》以后,深情而感激地说:杜老师,太谢谢您了,笔写不出作品,只有心能成就不朽!
是的,大儒张载,这个人物,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圣人,他无时无刻不与我同在。为了刻画这个人物,我哭过,我笑过,我狂放过,我悲哀过,我胸怀天下,我悲天悯人,我敬重古圣先贤,我热爱这世界上的一草一木。就这样,历经十年的寒暑,最终我以心血完成了悲壮而雄浑的诗篇!这,就是现在摆在诸君面前的这本35万字的厚重的历史小说——《大儒张载》。
这些年,《大儒张载》不断获奖,已经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九项奖励和荣誉。文学评论家常晓军先生说《大儒张载》是一部充满着青春热血的大书,是一部呈现着责任使命的大书,更是一部彰显儒学思想的大书。该书以正面的历史观、正大的历史气象和厚重的艺术气质,不断开拓着历史小说创作的新境界,并以史诗般的开阔,再现了一个群星灿烂、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虽然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但其实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接受再教育的过程,写完这本书,我相信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熏陶和洗礼,横渠先生的博大思想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我影响很大!
平心而论,我是那样热爱横渠先生,我是那样景仰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在我的小说里,我与他神交已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生用一生的为学和奋斗,为儒者指出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也为所有华夏儿女指明了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当然,这也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横渠四句”,这一传诵千年的名言警句,我认为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一种信仰,一种人生的追求和使命,也是我们大家对这个社会永恒的道义与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所有有理想有抱负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们,在当代,我们难道不都是为传承一种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族精神而奋斗吗?!
让我向伟大的横渠先生致敬!大儒张载,永远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