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九峰山雾凇很美,奈何一直无缘欣赏。一来太远,没车,要徒步爬到山上,可能走一天都不够。后来有车了,却没有时间。直到今年,忙忙碌碌过完年,都立春了,天气还是这么冷,不由想起去看雾凇。
第一次去,是中午去的。没有看到雾凇,只有满地积雪。久未见雪,自然很是喜爱这满地的洁白。流连于雪地,欣赏雪的纯洁与美,连山顶都忘了爬。一直尽兴玩到中午一点,因为要赶回县城开会,便匆匆而回。
第一次看了个寂寞,心里很不甘心。百度查找雾凇形成的时间,原来需要气温零下几度,不但要有雨,还必须是早上六点到九点。查看天气预报,正好周六有雨,气温也很低,一到三度。于是到周六,赶了个大清早带上孩子一起去看雾凇。
从家里出发只半个钟就到了九峰山山脚下,透过车窗往外看,只见连绵大山仿佛披了件白色轻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山上下起了小雪粒,薄薄一层铺满路面。路边的竹子全都结了厚厚的冰,竹子不堪负重,纷纷倒在了路上。
为了使车子顺利开到山上,我只好下车去推竹子。没想到竹子都冻僵了,被厚厚的冰包裹着,推都推不动。为了欣赏美景,我只好抱着竹子,拼尽全力往路边移。
然而路上的竹子实在太多,有的垂下来如一座绿色的冰雕拱门;有的铺散一地,仿佛一扇厚重的冰帘;有的落光了叶子,仿佛一株洁白的水晶树;还有的层层叠叠仿如一泄而下却突然静止的冰瀑。
车子不能过,先生拿出户外铲敲打挡路竹的冰块。趁着他忙碌的功夫,我和小朋友开心的抱着垂在路上的“冰帘”各种摆拍。
好不容易,在先生与后车一名姓魏的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清除了“路障”。那垂在路上的竹子仿佛卸下了负重般,终于轻盈的松了口气,弓起了腰。
一路走走停停,还没到达山上,小朋友因起得太早,没吃早餐,各种小哭小闹要回家。好不容易有空,哪能放弃如此难得的机会?于是倒转方向回到山下,在一处商店买了许多零食,复往山上去。
一番冰雪路,惊险十八弯,终于顺利到达山上。只见山上白雾茫茫,到处一片冰雕玉砌。三棵古老的银杏树,冰枝抖擞。路边的白玉兰花苞藏在厚厚的冰衣里,一半眉妩,一半朦胧。屋檐下,架子下,全都挂满手指粗的冰凌。一排排,有粗有细,长短不一。我们一边欣赏雾凇,一边往山顶爬。只见泥土都冻了厚厚的一层冰,密密麻麻,挨挨挤挤,好像刚从地里冒出来的冰芽。树们穿着厚厚的冰裳,僵如玉柱。满山的竹子如降服的士兵般全体匍匐于地。树上的蛛丝也冻成一根根细细的棉线,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苦栗子挂在树梢,像极了一个个小鼓锤。有的树枝冻成了鸡爪;有的枝条冻成了玉剑;枯黄的三角叶此刻也仿如绝美的金玉冠。
山顶风呼呼,雾濛濛,走在迷朦的冰雪世界里,仿如置身仙境,满心里全是惊喜。看不够,赏不够,爱不够。流连于美景中,真想永远拥抱这唯美,洁白的美,纯洁的美。
山顶有一座瞭望台,瞭望台冻成了一座冰城。墙身披着厚厚的冰甲,墙檐挂满水晶流苏。登上瞭望台,吹着呼啸而过的寒风,顿觉神清气爽。远望群山,却只能看得清近处两米内的美景,两米之外全都笼罩在茫茫云雾中。
小朋友很少看过雪,兴奋的捧起地上的积雪滚雪球与他爸爸打雪仗。渴了就摘树上的冰凌吃。
由于时间还早,路面结冰,因此山顶的游客很少。直到快下山时,才遇见几位拄着拐杖的老伯伯。
老人得知我们开车上山的,无不佩服我们的勇气。我们听得老伯们从山脚下一路走上山顶的,更加佩服老人的毅力与精神。要知道山脚到山上足有五六里。
几位老伯估计是书法爱好者,边走边用拐杖在铺满薄雪的石阶上写字。那字龙飞凤舞刚劲有力,不由令我肃然起敬。
下山时,断断续续有车开往山上,但更多的游客都是把车停在山下。一边爬山一边赏景一边拍照。有不少游客惊讶的看着我们,想来也是惊讶我们怎么开到山上的。
初赏雾凇,总觉没看够。直到回家,仍意尤未尽。思想美丽的雾凇,恋恋不忘。第二日趁妹妹去看,搭了顺风车,又爬了一回九峰山,又赏了一回美景。
第二次看雾凇,又是另一番体验。山上飘着小雪,昨日的冰枝玉树还没融化又铺满了厚厚一层雪衫。越到山顶雪越大,纷纷扬扬,美到令人心醉。撑着伞,雪境里行走,感觉太美妙了。所有烦恼都被美丽的大雪赶跑了;所有忧伤都被飞扬的雪带走了。沉醉雪中,诗意的雪中,我几乎忘了寒冷。感觉人生再多的风雨在此刻都是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