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22
分享

大河东去:流淌在文字中的生命之歌

关于黄河的文字汗牛充栋,欲从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2025年4月18日,在中国作家网拜读了刘太义先生的散文《一条大河的常与变》,顿觉耳目一新。视角之不同,见解亦迥异。刘太义先生笔下的黄河,饱含其独特的观察与感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黄河。他以细腻的笔触,辅以真挚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世界,引领读者于文字之间,感受黄河的伟大力量与生命的蓬勃律动。其文既非对已有认知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对黄河的深刻理解之上,进行的富有新意的诠释,读来令人感佩。

一、发掘黄河文化,为大河注入灵魂

刘太义先生的散文《一条大河的常与变》不仅仅是一次对黄河客观地理形态的描绘,更是一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意蕴的学术探索。作者以其饱含深情的笔触,通过对黄河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历史变迁的深刻剖析,以及与故乡血脉相连的真挚情感的抒发,描绘了一幅黄河丰富而立体的文化画卷。文章不仅展现了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发人深省。

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文化象征,是本文的核心主题之一。文章开篇即以“母亲”这一极富情感色彩的比喻,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也深刻揭示了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至关地位。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是黄河“恒常”的一面。正如作者所言:“面对这样一条河,我和我的乡亲都习惯地称她为‘母亲’。不光如此,她哺育过的如我一样的华夏子孙,哪个不称她为母亲?”这段质朴而真挚的表述,直接点明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作者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情感抒发,而是通过对黄河滋养故乡的生动描写,进一步强化了黄河作为“母亲”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她只是默默地走来,绕村半圈儿,悄悄地给两岸的人布下恩泽。”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形象,完美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慈母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黄河的感激之情,并将其与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自然地联系起来。这种情感的铺垫和升华,使得黄河的“母亲”形象更加丰满而动人。作者曾在文学交流会上说过,作为对“母亲河”的书写,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想对母亲说什么,就对黄河说什么,对母亲什么样的感情,对黄河就写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写出来比较打动读者。

黄河的历史文化意象。黄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历史长河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作者通过对黄河历史变迁的细腻描写,把这种变迁置于恒常的流淌中,生动展现了黄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流经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象。他巧妙地引用了王维、李白、宋琬等历代诗人的经典诗句,将黄河在不同时代文人笔下的形象进行了对比和呈现,并且选取了上、中下游各有代表性的三首诗,展现了黄河作为文化意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作者对王维创作《使至塞上》时心境的还原,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更引发了读者对黄河与文人情感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思考。“一千四百多年前,一个中年男人郁郁寡欢地行走在西北边塞大漠之上。他那时刚刚遭受朝廷的排挤,心情极度糟糕。”这段文字将读者带回了历史的现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黄河在诗人心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作者并没有回避黄河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水患,而是直面历史,表达了他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列举历史上几次重大的黄河水患事件,不仅展现了黄河的自然威力,更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警醒。这些历史典故和名人诗句的穿插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意象。

黄河的文化符号。作者对黄河文化符号的解读,集中体现在对黄河沙的描写上。“抓起一把,如若无物,细沙就会顺着指缝流成一条细线。黄河沙有一个特点,松散而不易凝,即使沾水,也不会成泥。”这段看似简单的描写,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哲理。黄河沙的“松散不易凝”,不仅仅是物理特性,更是对黄河文化开放性与多样性的隐喻。它象征着黄河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能够接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并使其融合发展,而非固步自封,排斥异己。而“即使沾水,也不会成泥”,则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坚韧不屈。即使面对外部压力或困境,黄河文化也不会轻易改变其固有的特性和精神内核,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这种韧性,也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进一步,作者并未将黄河文化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而是通过对黄河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描写,将其具象化、生活化。“用黄河沙制作的婴儿布袋、用黄河沙炒制的美食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展现了黄河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从婴儿的衣物到餐桌上的美食,黄河的元素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不仅体现了黄河对当地人民的滋养,也体现了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它不仅仅存在于史书典籍之中,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黄河与人类的关系。在探讨黄河与人类的关系时,刘太义将黄河视为自己故乡的象征,并以此为切入点,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沉眷恋。“我很庆幸,我的故乡有山又有河,山是山河的山,河是山河的河。那么我,还有我的乡亲,都是山与河的孩子。”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不仅是对故乡自然环境的赞美,更是对故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作者将自己和乡亲们视为“山与河的孩子”,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黄河对于故乡人民的滋养。这种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根植于对黄河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情结”的传承。

通过对童年时期与黄河相关的趣事的描写,作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眷恋之情。“他回忆起小时候用黄河沙制作的婴儿布袋,以及用黄河沙炒制的美食”,这些回忆不仅是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黄河沙制作的婴儿布袋象征着黄河对生命的呵护,而用黄河沙炒制的美食则象征着黄河对生活的滋养。进而通过黄河对土质的改良,以及两岸村庄水源的丰沛,进一步涂抹黄河对流域内人民的紧密联系。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黄河与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黄河在故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作者并没有美化黄河,而是客观地展现了黄河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把黄河又一次由常到变,“有史以来,黄河一度因频繁的水患给沿岸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它在哺育了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同时是一条系在人们脖子上的索命绳索。”这种清醒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思考。黄河既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带来水患的根源。这种双重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既需要依靠自然资源生存,也需要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从而表明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当前与时俱进的新的治河理念。又使黄河在新时代背景下由“变”到“常0”

二、个性语言表达,犹如大河奔涌

《一条大河的常与变》在语言运用上独具特色,通过精心的词汇选择、句式运用和修辞手法,以及整体的语言风格,有效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这些语言特点不仅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体现了作者对黄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文章的词汇选择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但却富含情感。作者大量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和生活化的词汇,使得文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感。例如,文章中随处可见口语化的表达,如“一千多年后,宋琬觉得李白说的太荒唐了,黄河的水怎么是天上来的呢?他心里想,呵呵,这不是笑话吗?天上的银河那是星星,怎么会倾泻到地上呢?李白一定弄错了,弄错了。他一边说一遍摇头。”等。这些口语化的表达不仅贴近生活,也使得叙述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同时,作者在描述黄河沙的特性时,使用了“如若无物”、“细沙就会顺着指缝流成一条细线”等生活化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准确地描绘了黄河沙的特性,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熟悉和喜爱。此外,文章中还使用了一些富含情感的词汇,如“母亲”、“恩泽”、“眷恋”等,这些词汇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深厚情感,也使得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文章的句式运用灵活多样,长短结合,节奏分明,使得文章的叙述既有流畅感,又有节奏感。文章大量运用了短句,如“她从远处而来,奔流向东”、“我村是山东丘陵地区绵延而来的一个小尾巴”等。这些短句简洁明了,使得叙述更加紧凑有力。同时,文章中也适当运用了长句,如“我们这个民族在几千年的治河之疾的过程中,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人物,在抗击洪凌的斗争中付出了多少人的鲜活生命。”、“一千四百多年前,一个中年男人郁郁寡欢地行走在西北边塞大漠之上”等。这些长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也使得叙述更加细腻生动。文章中长短句的结合运用,使得文章的叙述节奏分明,既有流畅感,又有起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生动,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情感波动。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作者在平时的写作中是擅长工笔修辞的。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比喻,使得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作者将黄河比作“黄缎”,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蜿蜒曲折和壮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黄河与古老传说的联系:“那滔滔之势,那九曲十八弯的黄缎,远远看去,不就是来自牛郎织女家吗?”再如,作者将黄河沙的特性比作人的性格,暗示了黄河文化的包容性和韧性:“黄河沙有一个特点,松散而不易凝,即使沾水,也不会成泥。”文章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以生命,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例如,作者将黄河拟人化,赋予她时间的维度,表达了黄河的永恒和不朽:“她从远处而来,奔流向东,那只是时光的注解,岁月老去,而她未老。”又如,作者将黄河水拟人化,赋予她挣脱束缚、奔腾向前的生命力,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灌淤时的壮观景象:“等我穿上衣服出来的时候,村北的庄稼地已变成一片泽国。我家正好住在村北头,浪头冲击着我家的后屋墙,‘哗啦,哗啦......’大水自天上来时,束缚在河床,而今,它挣脱了束缚,浩浩荡荡,与我村的土地热烈相拥,千龙啸吟,万马奔腾。”再如,作者将黄河水的流动和渗透拟人化,赋予她母亲的温柔和慈爱,表达了黄河对两岸人民的滋养:“大河奔流,大浪奔跑,永远是那夺目的黄。而有一部分水却停止了奔跑,悄悄地渗透到村庄,变成清清泉水,,母亲的乳汁般,默默地滋养着两岸,让我等以生命的形式陪伴着这条河流,抑或说,让河流陪伴着我等以生命的形式,形成另一种奔跑。”文章中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黄河的不同面貌和特点。把黄河的成长与一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体现山东儒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扬和黄河的紧密关系。例如,作者通过对比黄河不同阶段的特点,突出了黄河在不同地域的差异,也暗示了黄河的成长和成熟:“大河发源之初,幼小而脆弱,中游滔滔而勃发,那是少年和青年的模样。到了我们这里,它虽然安静了许多,但依然暗流涌动,仍保持着无限的激情,而它,毕竟安稳下来了。”

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但却饱含深情。作者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对黄河的深厚情感。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不仅使得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同时,文章的语言虽然质朴,但却饱含深情。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无论是对黄河的母爱之情,还是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都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除了工整地叙写之外,作者更倾力于“写心”来传神。

三、段落设计巧妙,恰似大河蜿蜒而来

《一条大河的常与变》在结构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精心的段落安排和过渡衔接,使得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同时有效地表达了主题和情感。文章的结构设计不仅服务于内容的展开,更体现了作者对黄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一)段落安排,由近及远,由实到虚

文章的段落安排遵循了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的原则,使得文章的叙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开篇引入。文章开篇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提出“究竟谁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黄河的思考。这种由近及远的引入方式,使得文章的开头既亲切又引人入胜。

具体描写。在第一部分“母亲河”中,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黄河沙的特性、黄河水的用途等,展现了黄河与故乡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些描写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历史回顾。在第二部分“流过多少心事”中,作者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名人诗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时空。这部分的描写由实到虚,从具体的自然景观转向抽象的文化意象,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

现实思考。在第三部分“大河突围”中,作者再次将目光投向现实,描述了黄河的水患历史和治理黄河的努力。这部分的描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思考,使得文章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二)过渡衔接,自然流畅,承上启下

文章的过渡衔接自然流畅,有效地承上启下,使得文章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情感过渡。文章在不同部分之间,通过情感的自然过渡,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连贯。例如,从第一部分对黄河的母爱之情,到第二部分对黄河历史文化的思考,再到第三部分对黄河治理的现实思考,情感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对黄河的理解。

逻辑过渡。文章在不同段落之间,通过逻辑上的承接,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合理。例如,在描述黄河沙的特性后,作者自然地引出黄河沙在生活中的用途;在引用历史典故后,作者自然地引出对黄河文化意象的思考。这些逻辑上的过渡,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严谨,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关于描写治理措施的把握,如果惶惶大论,势必会造成散文的枯燥无味。作者巧妙地引出一个读书环节,即《老残游记》里关于治理黄河的故事,即阐明了历代治河措施,又增加了散文的趣味性、可读性。关于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技巧,这是刘太义一以贯之的手法。文中引用的几个故事都非常感人。例如,母亲带着孩子上河工的故事,九烈士的故事,祖父参加兴修水利的故事等。

语言过渡。文章在不同段落之间,通过语言上的过渡,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流畅。例如,作者在描述完黄河沙的特性后,用“如你所想”这样的语言,自然地引出下一段对黄河沙用途的描写;在引用完历史典故后,用“那么,李白呢?”这样的语言,自然地引出对李白诗歌的讨论。这些语言上的过渡,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自然,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刘太义的文章在对黄河的细致描绘之后,并未止步于自然景观的赞叹,而是巧妙地将这份情感升华至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并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文章结尾处,他借由一首歌谣,完成了情感的最终跃迁,使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当我心里装下一种山河的时候,我会唱起一首歌。那首歌是这样写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我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大河依然静静地东流。”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不仅仅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凝练,更是一次充满力量的呼唤。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黄河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根基,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大河东去,汹涌澎湃;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