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延永安的头像

乌延永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5/22
分享

浅论《草木心》蕴含的民间哲理

孙国华(红山飞雪)的散文《草木心》,发表于中国作家网2025年4月2日,是一篇充满生命气息和乡土情感的作品,以奶奶的视角为切入点,深刻展现了草木与人之间独特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奶奶一生的回顾与对自然草木的理解,体现了民间哲理的深邃与朴素。这些哲理或许未曾经过正式的哲学阐述,却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人的心灵。

一、草木与生命的共生

《草木心》里,草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奶奶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她的哲学中,草木不仅有生命,它们的生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奶奶通过一棵树、一根草来讲述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责任。在奶奶的故事里,草木是最为温柔的存在,它们为人们提供食物、药材,甚至用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存。文章中的老榆树为了救助村里的孩子,最终被剥去树皮,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草木心”的大爱精神,无声地传递着一种无私的力量,仿佛草木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回一部分罪孽。

奶奶信奉草木的善良,并认为草木之所以生长,是为了承担和回报生命的恩泽。这种观念与我们常见的自然观念不同,它不单纯强调自然界的资源供给,而是从一种更深层次的视角看待草木的存在,认为草木不仅仅是为人类服务,它们还具有“报恩”的使命。通过这种生命与草木相互依存的哲理,奶奶向后辈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条:每一份生命都该怀有感恩之心,不求回报,只为行善。

二、人生的赎罪与草木的宽容

奶奶常说“人来到世上,是来赎罪的”,这一句朴素的民间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奶奶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劳作,常年生活在贫困与困苦之中。她对人生的理解并非源自复杂的学术思辨,而是通过对苦难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观察,逐渐形成的心境。奶奶看待人的方式,充满了一种“赎罪”的认知:人是通过辛劳、奉献、无私的行动来赎回自我,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救赎。

这与草木的生长模式不谋而合。草木没有选择它们的生长环境,不论是贫瘠还是肥沃,它们依旧默默地生长,绽放自己的生命。在奶奶的哲学中,草木是人类的楷模,它们不图回报,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坚韧不拔,象征着人类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承受,忍耐,直到生命的终结。这种“赎罪”的观念让奶奶的故事充满了哲理的厚重感。即使她的生命是简朴和贫瘠的,但她依然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践行着“赎罪”的信念,用每一天的生活来弥补曾经的苦难与不易。

三、草木的无私与人心的善良

奶奶对草木的理解,也反映了她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奶奶认为草木有善心,它们的生长和存在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仿佛它们是自愿为他人提供帮助而来到这个世界。而这种无私与善良,正是人类应当学习的品质。在她眼中,草木的存在,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方式,永远默默地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报。这种哲理不仅关乎自然的宽容与善良,也关乎人性中的最美好一面。

故事中的叔叔用草药救治毒蛇伤者,奶奶也常常将草木的力量视为行善的象征。她不仅通过草木来传递生命的智慧,还通过它们来提醒我们做人要有善心。这种简单却深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奶奶并不强求他人向草木学习,然而她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让他们在草木的生命之中看见了人类应有的心灵高度。

四、草木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

在《草木心》中,奶奶并没有简单地将草木视作自然界的某个存在物,而是将它们赋予了人类命运的象征意义。草木的生长、枯萎、荣枯与人类的生死、命运紧密相关。奶奶曾提到,草木的枯萎并非悲剧,而是生命的自然归宿。草木的生长和枯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相遇,似乎都在讲述一种无常的生命观。

通过对草木的反复思考和体悟,奶奶以其特有的乡土智慧,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观点:无论人类如何苦难挣扎,生命的终点总是归于自然,草木有生命,人也有生命,而这一切最终都会与自然相融。草木用自己的枯萎换取了人类的生存,而人类则需要通过自己的生存来赎回自己的罪孽。生命在这里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循环与和谐。

孙国华通过奶奶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民间智慧的生命哲学。草木与人的命运交织,善良与无私的品质在这些朴素的言辞中得到了传递。奶奶虽未受过多少书本知识的熏陶,但她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构成了她独特的“草木心”哲学。通过奶奶的一生,我们不仅看到了草木的生命力,也看到了人类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生存智慧。而这些质朴的民间哲理,或许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最应珍视的精神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