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俊龙
文如其人。这是我接过李临雅老师送给我的书,抬头看见她端庄、睿智的面容那一刻,从心底冒出来的四个字。果然,从《海外归来的龙门阵》《流痕》《另外一种风景:非洲札记》这三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知性、资深、智慧的温婉女性,用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语言,书写她行走世界各地的文字,传递她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的极端热爱。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当过工人、做过记者、编辑工作的李临雅老师,戴着一副玲珑秀气的眼镜,眼睛里透射出温暖的光亮,贤惠温柔。从她挺直的身板飘撒出来的轻言细语,真有时光倒流,眼前一亮的美好。
翻开《海外归来的龙门阵》,年过半百的我,竟然鼻子酸胀,时光真的倒流。我重新回到上世纪8、90年代,眼前浮现出农村青年奔向外面世界的历历场景。虽然这是书写出国务工人员的作品集,但对于我这样曾经从农村奔向大城市的人来说,“出村”和“出国”是一样的。只可惜,那时的我们,包括“出村”和“出国”的人们,没有看到这样可以“指路”的作品。
应该说,这部《海外归来的龙门阵》,更像一部“出国务工指南”。作者把她耳闻目睹的出国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见闻、艰辛如实记录下来,把他们在异国他乡的那些快乐、痛苦、理想、思想,也一一描绘出来,更是把人性中的顽劣,一一解剖。于是,在“龙门阵”中,一个个鲜活的人,在文字里重新再现。
这些出国务工人员,是到国外去打“洋工”。在国外的建筑工地上下力气,比在国内的建筑工地下力气,也许遭受的苦痛更多。建筑工人本来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吃苦受累建好高楼大厦,却不可能窗下喝茶、客厅做客,心理失衡只能依靠多收入劳动报酬来弥补。在《海外归来的龙门阵》和《另外一种风景》里,“援建”者们身上还多了一层政治色彩。他乡异国的气候、食物、住宿、语言等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带给他们的新奇,很快被另外一种烦闷覆盖。
我相信,凡是有过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经历的人,都不会对那些尘土、喧嚣、异味、劳累、枯燥、杂乱表现欢欣。在国外建筑工地上挣钱的人们,会和国内的同行们有哪些区别?李临雅老师以记者、编辑近水楼台的“便利”,采写了工人、翻译、老总,从他们国内启程开始,写他们旅途的艰难、工作的艰辛,写他们心中的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写他们的乡愁、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此等等。这本书本来可以给外出务工,特别是出国打“洋工”的人很多有益的建议,但时代变化太快,信息瞬息万变,我看到李临雅老师这部大作的时间,又距出版过去十多年,也许有很多信息现在已不大适用,不过,这些用优雅语言写出的“外出务工指南”,可以转换成别具一格的“生活指南”。
文字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给人现实的指导,更应当给人思想的启迪。我想,今天如我一样的读者,不但追随李临雅老师重新掀起历史记忆,还能从这些文字里,寻找到人性的温度。这样的温度,在《流痕》这部书里,又被沉重的生活渲染。
《流痕》记录了李临雅老师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新国家同时成长的李临雅老师,当时家庭有苦难,国家也困难,但是个人的梦想与民族的希望如影随形。在这些如流星一样留下的绚烂印痕里,李临雅老师的文字最后变成文字“陨石”,带着古朴的历史,熔化了凡尘中的忧愁和悲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梦想、音乐、爱情、金钱、工作、人生,只要是与人相关,只要能够想到,只要愿意留下,都化身成文字,成为精神瑰宝,让痕迹成为永恒。
如果不是《成都,地震的日子》,我差点把《流痕》当成一部言情剧来读,包括其中的苦难。因为我深知,人生本来充满酸甜苦辣。像“李临雅”这样的名字,像李临雅老师度过的这些人生岁月,读来就是一首诗。她用文字留住了生活中的美好,把岁月中的苦难变成了一幅画。
爱好文字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爱好文字的女性,感情特别细腻。李临雅老师祖籍北方,生活在南方,同时具备豪耿与温情。因为喜欢文字或者一直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对生活肯定感性,而做事却非常理性。我注意到一个特别令我感动的细节,李临雅老师几乎在每篇文章后面,都留下了写作这篇文章的日期。在那些已经过去,已经消失在遥远岁月中的记忆,她都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我想,在这些数字后面,李临雅老师会有更多、更美好的回忆。
善于思考的人,一朵野花、一棵小草、一条曲径、一个背影,一只烟盒、一道眼神,都会引起百般思绪。凡间的一切事物,在有心人的眼睛里,都会成为天上的倒影。站在地下看天上,这些倒影就是夜空里的星星。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星星”终究会落下来,变成李临雅老师书中的“陨石文字”。这些带着温度的“陨石文字”里,有门卫肖大爷和他的孙子,那孙子如“烂布襟襟”的命运,却有个叫“成金”的名字;有作者“假想”的一个女人的忧郁,那是亲口揭发父亲“罪行”,然后永远生活在负罪之中的沉痛;有“望街”的老太婆、烦恼的朱先生;还有在俄罗斯旅行的往事、成都地震的记忆……
只要存在,就是合理;只要合理,就会习惯。虽然这些“习惯”,不一定全部是快乐。
我想,随着时光流逝,李临雅老师在某个有月光的夜晚,又想起她人生中的某段记忆,于是,再次搜索、重新整理,就有了《另外一种风景:非洲札记》。
从这些文字里,我看一位与文字有缘、对生活充满梦想的人,通过文字获取生活的愉悦,在文字里留住生活的快乐,再把自己的幸福变成文字传递给整个世界。一位一直生活在文字里的人,用理性的态度记录、描绘、剖析非洲,解读人性,让如我这样极少出门,特别难得出去见世面的人,对真实非洲大吃一惊。
非洲风景、气候、人文,去非洲务工的人心理、感受、喜乐,经过李临雅老师的文字,如泣如诉,如溪如风,浸入心扉,流遍全身,蕴藏的独特意味,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历史,比正史更真实、更人性。夫妻分离、风俗相异,工作艰辛、事业难成,李临雅老师轻松诙谐的笔下,让未身临其境的人,感同身受。在这个很多人都有些陌生的国度,人性、人情、人文、人物,让今天的读者变得沉重,不禁唏嘘。
在这些与行走息息相通、与苦难密切有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字里,我看到的是李临雅老师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正因为有这些镇定自若,我们才有更多了解生活真相的机会。勤奋、坚持、顽强的人,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映衬未来生活的幸福。
我惊异于《另外一种风景》里,那些非洲人的生活态度,更惊诧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一样的人,都生活在天地之间,都是有思想有梦想的人类,为什么“另外一种风景”里的人,有另外一种人生?这不是今人与古人的区别,而是思维方式的差别,或者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差距。一个人如果不走出去,不更广泛地接触世界,观念就会制囿思想。
地球太圆,世界太小。涉外公司与人格尊严、非洲土著和生存哲学、语言天赋跟成家立业、离乡背井及男人女人,既有真实生活写照,又有奇闻异事揭秘。李临雅老师在书写中剖析,在剖析中过滤,在过滤后形成一种精神。非洲不再是贫穷落后、性毒泛滥、炎热干燥的不毛之地,这里也有富裕、美好、健康,也是世界各地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就像我们曾经被斥为“东亚病夫”,如今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尊重。
“几乎吃除了人之外的所有动物”“稀饭很稀,大概一大锅水里只有一把米”,中国人在非洲都过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真的很苦吗?与当地黑人相比,与曾经物质匮乏的时代相比,谁的幸福指数更高?在这部《另外一种风景》里,我看到的是另外一种人生态度,与物质无关,与种族无关,却与精神密切相关。这种精神,即是李临雅老师通过雅俗共赏的文字,品鉴人性,思考过滤之后的精神升华。
尽管这些文字中记录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尽管人的劣根性,不可能一时消灭殆尽,但李临雅老师说:“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唯一的,所以走到哪里,就会把一段生命留在那里。”有这样的生命感悟,有这样的文字立碑,所以人性中的善良,一直都在。
读李临雅老师的文字,如同听歌者吟咏,不管有多少酸甜苦辣,生活总是一幅画;看李临雅老师的书,如同诵读一首首散文诗,无论有多少跌宕起伏,生活之路永远向前。
风景如此美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