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表达情感、透射社会现象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塑造出来承载生活,或者反映真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果读者对这样的艺术人物视若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对他们抱以如同现实中的人物一样的真切情感,对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感同身受,那么说明作品深具感染力,作者塑造的人物很成功、描绘的故事很感人,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表达喜怒哀乐,表现自己的爱憎好恶,表明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无疑对读者有着警醒、引导、校正的作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正确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要正确理解作品承载的时代背景。
除了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建构故事情节、描述人物形象,有的作者也会采取反讽、隐喻等方式,建构夸张的事件、描写与现实观念相反的人物,让读者在震惊中感受到作品与现实的巨大差别。这样的文学作品,往往让读者因为愤怒而更加震撼。
比如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作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连高尔基都评价这部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凄美爱情故事,一位因为家庭破碎、情感扭曲的美少女,无限热爱她13岁就开始暗恋的男作家,最后和他肌肤相亲,为他生下儿子,为他义无反顾,但他却不知道她是谁,甚至以为她只是一个“热烈奔放”的风尘女子。
读者作为旁观者,看到的是美好爱情、男人的玩世不恭,深为少女的纯情感动、为少女的无知不值,对男人愤恨不已;作者作为表达者,想传达给社会的不止是以上这些,更想通过这样丑陋的人性,这样悲惨的故事,展现社会的残酷,让更多女性觉醒,让更多男性自我反省。
茨威格创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社会面临诸多变革,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在惶恐中迷乱,在畸形中裂变,在不安中焦虑。作家茨威格的写作才华自不必说,他的个人素养、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使他笔下的人物命运呈现出多样的复杂性。他试图通过塑造不同人物承载的不同生活,让读者看到多维的世界。如果只从故事情节来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确实是一个纯真女子对爱情的无私奉献,读者或者看到爱情的美好,或者为眼里“只有爱情”这样脱离生活现实,甚至为了爱情而固执单向、盲目痴迷的愚昧而痛心。转换视角,便会发现相同的人物、相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是不同读者以及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领悟的重要原因,也使作品因为意义深刻、富含哲理而经久不衰、永恒伟大。
文学作品的“审美”是作者和读者的惯常思维,要理解“审丑”的作者也不一定全是“心怀怨懑”,具有“狼子野心”,自然需要一个转换和接受的过程。比如中国作家残雪、诺奖获得者莫言,他们笔下那些在常人眼中“淫荡”“下贱”“丑陋”等等诸如此类的人物,承载的丑恶、卑鄙、肮脏,难道不是现实中肯定会存在的一面么?作者这样的创作,在一些人看来便是“自我揭丑”,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的感觉?还好残雪聪明地从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明具体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甚至连时间概念也模糊不清,让人摸不清她到底在写谁、写哪里的事。不能“对号入座”,也就减少了被攻讦的机率。更为有趣的是,残雪有很多时候,把明明是“人”身上发生的事,“转移”到“非人”甚至非生命的东西上,再加以梦游般的渲染,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的憎恶,让读者悚然心惊,“审丑”是为了“扬美”的目的达到,人性的共通让更多人读懂了作品。
如果从更深层次来说,这类“审丑”,其实是饱含哲理的人性探索。女性不是承载性和欲望的工具,她们也是和男性一样的人,也应该得到作为人的尊重。古今中外,有很多人歧视女性、视女性为玩物,这类人骨子里轻视任何人,自私自利,以满足自己欲望为人生第一要务。文学创作者是探索人性的灵魂思索者,也是展现生活的书写者、创新生活的引领者。生活的多维、人性的复杂,让很多人下意识地把自己熟悉的、想要的生活变成文字,“文如其人”等同于“文品即人品”,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深度、人性底线,更值得引起重视。
善于表达的人,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阐释自己的意见。传统文以载道的写作和阅读,逐渐被艺术表达影响。“文不载道”、“艺为悦己”似乎不再特别强调社会教化功能,但文学探索人性善恶、惩恶扬善的实质,却不可能改变,也无从改变。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努力挣脱“小我”,走向“大我”。实现“大我”,首先就要“忘我”;“忘我”的基础,是摒弃丑恶;摒弃丑恶,就要暴露丑恶。“文不载道”的最后,是“文以载道”;“艺为悦己”的最后,是“艺为悦众”,否则,再精致、独到的“文”“艺”,都不可能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
文学应该与时代紧密结合,文学更应该表达真相。这就需要用科学精神探寻事实本质。艺术可以虚构,可以夸张,但不能脱离科学的求真。前不久,有幸和一位女科学家当面聊天,她说文学创作离不开科学,科学是写作的基础。所谓“科学是写作的基础”,不但是事实本质的求真,更是一种理性思考、一种自我反省。艺术表达是为了思想升华,思想升华是促进社会美好,社会美好离不开向上向善,向上向善自然就要去丑除恶,而去丑除恶就要暴露丑恶,暴露丑恶,让丑恶成为过街老鼠,丑恶就难有存身之地。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反映思想。很多时候,人都在与欲望斗争。减少或者消除不正当的欲望,除了经历生活的不断打磨,更重要的是不断进行自我反省。独立思考才有理性反省,理性反省才会自我纠错。阅读是通过文字与更多思索者进行思想交流,没有阅读就没有思想碰撞,没有思想碰撞也就难得有进步。世间万事万物看似开放分隔,其实都有思想闭环。阅读是知识的快速积累,也是思想的快捷提高。正确的阅读方式,就是要想方设法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不能排除“文不载道”的冷漠,“艺为悦己”狭隘,但要看到更多的“审丑”并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不少的“审美”其实是肤浅的狂傲,甚至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恬不知耻。所以,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要全方位分析作者和其创作的作品不说,还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剖析作品背后的时代。
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来的是深邃的思想。有了真实才有真相,有了生活才有艺术,有了艺术的虚构才能表达生活的真相。打开逆向思维,保持独立思考,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恍然明白很多时候不是作家的作品不好,而是读者没有理会作品承载的时代。如果就作品说作品,就走不进作者的内心,自然就难得判断作品带给社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