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四月的风,带着春日的温润与清新,轻轻拂过脸庞。人间四月,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去年,我与几位好友相约自驾,从广东出发,途经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一路游历,感受古镇的风情与历史人文。凤凰古城、乾州古城、芙蓉镇、千户苗寨、秀水村、黄姚古镇……每一个古镇的背后,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都有着一幅幅如画的风景。
湘西:凤凰古城与沈从文的边城
文化是旅行的灵魂。
来到湘西,心中总不免想起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山水与爱情。那是一种融于自然的浪漫,一种令人神往的纯净。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每一次来,我都不遗余力地寻找他笔下的沱江、吊脚楼、戏台……仿佛那些文字中的景致,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吊脚楼,无疑是湘西最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湘西的少数民族中走来,从沈从文的笔下走来,如梦如幻,栩栩如生。长长的木竿像高跷,一头扎进沱江河里,一头撑起岸上油光发亮的木屋。沿河一线,吊脚楼仿佛一排排“大长腿”,静静地伫立在沱江边。这别具一格的建筑,因沈先生的文字而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从湖南的茶峒,坐两元的拉拉渡船就到了对岸,跨过了河,便是跨过了省,上岸就是重庆的洪安古镇,沿着河堤向上走便到了贵州地界。这里便是“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惊”之称的边城。我望着游人如织的边城,我仿佛能听见沈先生笔下的翠翠在河边轻声哼唱,那歌声悠扬,穿越时空,回荡在心间。
我站在河边,看着两岸林立的民宿和酒店,心中不禁感慨,文学是多么伟大,一部《边城》,让这方水土名扬天下,沈先生当年是否能想到,他的文字,能给边城的子孙后代带来滚滚财源。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芙蓉镇,原名王村镇,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是溪州土家族土司王朝的起始都王府。王村因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一夜成名,政府在2007年干脆将其改名为芙蓉镇,赋予它“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的美誉。
来过芙蓉镇几次,却是第一次走近瀑布,沿着酉水河边一路向前,隔着几十米远,就听见了瀑布奔流直下的哗哗水声,站在瀑布下,抬头仰望,“七级瀑布”的美名名不虚传,水声轰鸣,气势滂沱,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瀑布之上,层层叠叠的苗寨依山而建,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漫步在芙蓉镇的古巷里,商铺琳琅满目,沿街是特色美食、小商品、民族服装……到处是打着刘晓庆米豆腐招牌的小店。刘晓庆当年或许未曾想到,她的名字竟为米豆腐冠名,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她,广告上的形象依然水灵灵的,像米豆腐一样鲜嫩。
在古巷中穿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耳边似乎还能听见电影中的对白,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悲欢离合。
千户苗寨:夜景的璀璨与酒文化
贵州的千户苗寨,是此行中最让我难忘的地方之一。白天的苗寨看起来很安静、神秘,仿佛每一个黑色的屋顶下藏着古老的秘密。夜幕下的千户苗寨与白天完全相反,整个寨子沸腾了起来,歌舞声、欢笑声,从寨子里飘荡开来。一片山城万盏灯,犹如星星点灯,霓虹闪烁。一座山,一条河,上演着璀璨的灯光秀。难怪有人说,看苗寨,一定要看夜景。晚上十点半,仍然游人如织,乘坐摆渡车的游客排着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
我站在山顶,俯瞰这座灯火辉煌的苗寨,心中不禁感叹,这哪里是人间,分明是仙境。
苗寨的劝酒文化绝对是最独特的风景。在一家饭店吃饭时,一队苗家姑娘在客人中寻找“酒客”。她们一组六人,五女一男,五个美丽的女子将酒碗呈阶梯状,像高山流水一样给客人倒酒,男子则在旁边吹笙助兴。男子笑眯眯地喝着,灌酒的苗女哈哈地笑着。最有趣的是,一位女子看着她们给丈夫灌酒,还在边上鼓劲加油,引得旁边的观众哈哈大笑。我被这一幕感染,笑着、看着、拍着,无比开怀。
少数民族的服装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们最喜欢穿上当地的民族服装拍照。古朴厚重的土家族服,鲜艳多彩的苗服,爱美的女性都为之倾倒,无论胖瘦老少,穿上民族服装,有着别样的美丽,尤其是那银光闪闪的苗帽,将美女们衬托得楚楚动人,风情万种。
黄姚古镇:水上芭蕾与古榕树的记忆
黄姚古镇,闻名遐迩。据说是由黄姓和姚姓两大家族定居,因此得名“黄姚”。古镇里的古树很多,一进门,便是两棵古榕树,名为龙爪榕的这棵,树根在空中张牙舞爪,形态怪异,其遮天蔽日的威势,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古镇里,还保存了大量的岭南风格建筑和广府民俗风情,我们游览时,碰上一场歌舞表演,年轻的演员们,在水中戏台上,深情款款的表演,赢得了游客们一阵阵掌声。
在黄姚,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水上竹竿舞表演。独竹漂被誉为“水上芭蕾”,虽然之前在网上看过,但现场观看依然让我感到新奇。一位穿着汉服的女子踩在一根竹竿上,手中拿着一根竹竿,踏竿而来,在竹竿上翩翩起舞,宛如水中仙女。看着那细细的竹竿,我总担心她会掉进水里,然而眼前的她却灵活跳跃,挥竿自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她这才艺,怕是要练上三年五载吧。
行走在一条条古巷中,一座座经过修修补补的古宅,我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沧桑。在古镇到处是写生的学生,把这份古风古韵,以另一种形式生辉成永恒。
秀水古村:古井与石鼓的传说
秀水状元村,位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湖南省江永县交界处,属喀斯特地貌。村中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山,村中的房屋绕山而建,小河环村缓缓流淌。行走在古村里,鸭鹅在小溪里嬉戏,黄狗悠闲地躺在路边,蛙鸣此起彼伏。青石板上长满了青绿的青苔,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破坏了这份宁静。
村里有三口古井,几百年来泉水不断,泉水绕村而过,村民在自家门前洗洗涮涮,方便而干净。沟里碧绿的螺旋藻和绿叶植物,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秀水村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秀水村人都姓毛,据族谱记载,毛氏从600多年前迁居到此,几百年来发展成四个村。在秀水村八房石鼓文魁的门匾下,几个老人坐在麻石凳子上闲聊。大门的两边各有一个石鼓,摸上去冰凉、光滑,手感特别柔和。一个老人笑着对我说:“你摸摸右边这个看看。”我试着去摸,发现手感更好,更加柔和舒服。老人哈哈一笑,我迷惑不解,直到看了旁边的介绍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对功德石鼓,还流传着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明嘉靖年间,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籍毛德祯在云南大理为官,告老还乡之际,大理百姓为感念他的清正廉洁,赠送石鼓一对。毛德祯考虑到还乡是乘船沿江南下,恐狂风巨浪打翻乘船,便收下这对石鼓压船舱,以稳固船只的平衡。途中,盗贼看见船只吃水较深,又探知是高官返乡,认定船上金银珠宝一定不少,遂拦下船只进行抢劫。然而,他们搜遍全船,却找不到半点金银珠宝。毛德祯为官清廉,令盗贼十分敬佩!为表歉意,盗贼们取来本地青石,请工匠日夜赶工,依样雕成一只石鼓补上,并在毛德祯登船离开山寨时,沿途鸣锣放炮恭送以表敬意。
一对石鼓传佳话,两袖清风律后人。秀水村民得知这对石鼓的来历后,深深感动,为颂扬毛德祯的美德,鞭策激励后人,便将这对大石鼓立于门楼下。如今,当人们爱抚着这两只寓意深长的石鼓时,便会想起这个感人的故事。石鼓来自云南大理,底座上刻有云南大理的宝塔、士僧、云彩等美丽的图案与花纹。由于世事沧桑,饱经历代人抚摸,鼓面变得光滑可鉴、圆润清凉。人们不仅为它精美的石刻技艺所折服,更对毛氏先贤忠心报国、廉洁纯正、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所敬佩。
村中古老的木戏台上,人去台空,只有蚂蚁和蜘蛛在忙碌。戏台前的古树,老得驼了背、弯了腰,但依然是绿叶婆娑。我站在戏台前久久没有离开,想象着从前戏台上生旦净末丑的精彩表演,台下掌声、笑声和吆喝声,那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
秀水村没有被商业运营,古桥、古井、古巷、古树、古庙、古祠堂……一切都保持了原始的古风古貌。毛氏祠堂里的参天古树,直耸云天;老房子飞檐翘角,白墙黑瓦;两层小木楼前,老太太进进出出,摆弄着当地的土特产。
我悠闲地漫步在小巷里,恣意地摆着各种姿态拍照,不怕人笑话,不怕人挡了我的镜头,也不怕我挡了别人的镜头。遇见老人,我笑一笑,算是打招呼;遇见大黄狗,它朝我摇摇尾巴,我也善意地摆摆手。
历时半个多月,我游览了十多座古城、古镇、古村,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与文化,每一座古镇,都是一本厚重的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品味。在这些古老的土地上,时光仿佛静止,彼时,我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代,沉浸在一种慢生活中,心灵也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这段旅程,不仅让我领略了古镇的风光,更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