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铁照例是很拥挤的。繁忙的线路尤其难以挤上去,有时候需要等候几趟才能顺利上车。上下班高峰期间,某些地铁站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推着想强行上车乘客的后背,帮助他们上车。但无论地铁上班高峰还是其他时段、无论拥挤还是宽松,车厢里的风景大多是一致的。绝大多数人都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屏幕,估计有些在浏览新闻、有些在看电视剧、有些在玩游戏;更多的是在看视频、刷抖音,总之都没有闲着的时间。车上只有极少数的一些年纪稍大的中年人或老人,在闭目养神。
即便是在转换地铁线路的路上、在转换站台间的楼梯上、在涌动的人流中,那些年轻人,一手拿手机,看着古装偶像剧或刷着短视频,上下楼梯也如履平地,丝毫看不到对行路的影响。我想能做到这样 不经过长期的练习,恐怕是难以做到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猴子变为人类,环境改变是主要因素,也是猴子适应环境改变,主动长期练习的结果。想来即便是在人流涌动、摩肩接踵中,一边行走、一边上下楼梯,仍能心无旁骛观看手机浏览视频,通过长期练习也是能得心应手的。
看纸版书籍的人还是稀少的、场景是珍贵的。车厢里,一些通过地铁通勤上学的高中生,偶尔一路看英语书籍背记单词。极少数的时候,也能看到手捧书本的乘客。B站上有一记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是一位文学编辑每天上下班在地铁上,用手机记录乘客看纸版书的影像,五年多的时间,她在微博上发了691张照片,为此还拍成了这个记录片,来致敬在忙碌生活中还坚持看纸版书籍的难得。和看手机的人相比,在拥挤的地铁里看纸版书籍的人,如熊猫一样稀有、值得保护。因此为他们拍一个记录片,记录这个时代的稍显稀有的现象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想想看,长时间的煲电话也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的,不如现在微信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语音来得快捷。以往的文情字义,变成了不超过140个字的简单明了。即便热爱影视,也不如几十秒短视频的短、热、快的刺激来得猛烈、去的无痕,而且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动脑思考。即便那些在浏览朋友圈的人,最感兴趣的无非是图片的分享,万不可指望看完哪怕一页书、甚至千百个字的文章,更不用说用心思考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到是世界的广阔,是心灵的延展,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但眼睛看不到的风景。但在今天这个节奏快捷、信息丰富的时代,我们个人如在海中孤岛。各种信息和知识,如同浩荡的波涛,甚至是海啸一般扑过来。而生活的高节奏,让孤岛上的人无法自由决策,也没有时间决策。也许错过了任何一条信息,都有不舍都有不甘,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大约也只能是想象中的场景了。也才因此有了地铁上年轻人,不能错过任何时间来通过发达的网络获取信息的现象,就如同大型企业里的行政办事人员,太多的文件都来不及细看,尤其与自己业务关系不大的文件,经常的做法就是只看文件题目,点击“已阅”,仔细浏览、深入思考那是玩不可能的。这些因此让生活和工作 “碎片化”。
记得小时候打水漂,找一块瓦片或平整的石头,手腕发力一抖,沿水平用力打出,瓦片在水面上一路弹跳而行,划出漂亮的弧线,最后落在水面下。打水漂一定要在开阔的水面才行,也需要足够的力量打出瓦片,小的水坑水洼、或是力道不够,都是没办法成功打出水漂的,石头只会直接沉底。大概这也如同信息的接受,以前的时代,仿佛这个小水坑,信息少且相对封闭,生活节奏较慢。在今天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巨量的信息如同以前无数的小水坑和水洼,失却了各自的边界,汇聚在一起,成为了信息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带来了工作的紧凑、生活的高压,信息的广泛而快速的流动,都让我们每一个人,不由自主地变成了水漂的瓦片,只能沿水面弹跳滑行而过。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办法深入我们滑过的水下一探究竟,只能让这种 “碎片化”成为我们的日常。
但只要你自身的重量足够够,漂得再远得瓦块也是会沉到水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