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胜的头像

樊胜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3/24
分享

上海旧书店淘书记


中国的文人,大抵都是喜欢淘书的。吴晗从小喜爱淘书,少年时曾写下:“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谓我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 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在旧书摊购得《漆器考》,书上留下了当时的题记:“从枪声盈耳中购来,书过于简率不合用。多错误,少材料。” 这些文学大师们的“淘书”经历,留下的是一段段令人感慨的记忆:朱自清忍受饥寒摧残淘书,袁同礼和蒋廷黻玩“调虎离山”淘书,鲁迅用金牌淘书,陈独秀、章士钊、苏曼殊三人在日本期间,即使断炊也还典衣在夜市淘书。陈寅恪、胡适、钱穆、章士钊都曾为淘书,花费不菲。是什么力量让一辈又一辈的文化人喜欢淘书、乐于淘书呢?

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其中一集讲的是发掘、寻找、淘买二手书的故事。纪录片里说:“书本身是一个故事,写书的人身上又有一个故事,书的流转又是一个故事,所以其实你买了一本旧书,你不是收获了这本书,你收获了好几个故事”。台湾大学郑培凯教授的文章《复旦旧书店》说:“每次进了旧书店,也不管店里乱成什么样子,总能找到几本自己想读的书。或许是自己孤陋寡闻,知识的盲点太多,抑或是脑洞未开,死要着‘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老旧观念,总觉得没有花多少钱,抱一堆知识回家,是只赚不赔的最便宜生意。”这些也许就是文人喜爱淘书的原因吧。周作人《厂甸之二》记:“新年逛厂甸,在小摊子上买到两三本破书。其一是《诗庐诗文钞》。……旧书之二不知道应该叫作什么名字。在书摊上标题曰名山丛书零种,……去年春节在厂甸得《志痛编补》,得到不少资料写出《鬼的生长》一文,今年又得此册,偶然会合亦可大喜,是则于木活字之外又觉得别有意思者也。”也许这就是淘书的乐趣、这就是淘书的价值吧。

我也有逛二手书店淘书的兴致。曾有过在马路边售卖旧书的摊点上,淘到过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田赋史》的经历。也曾在旧书店,购买了1959-1962年完整的《文学评论》杂志。翻看这些纸张已经泛黄的老旧杂志,看看在这里面发表文章的作者(1959年2期11篇文章):贾芝、唐弢、以群、叶圣陶、袁可嘉、何其芳、林庚、卞之琳、刘大杰、李泽厚以及一位前苏联作家。翻看这些当代文学大家的真知灼见、对文学的思考与评论,让我感觉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上海的二手书店不少,“知乎”上排在前几位的是 “复旦旧书店”、 “名著书店”、 “犀牛书店”等。复旦旧书店正在移址重开中,正常营业尚待时日。名著书店位于多伦路,多伦路是一条文化名人街。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柔石、冯雪峰、张之江、史良、陶晶孙、丁玲、陈爱莲、王造时及日本人内山完造等知名人士曾在这条五百多米的街道上居住。书店很不显眼,但据说现址就在鲁迅先生文章中常出现的“内山书店”附近。书店大约三十平米,沿墙三面都是书柜。中间又是一排正反都可以放书的书柜正对大门,把房间隔成了二个部分,书柜侧面有一副褪色的对联:“寻寻觅觅几十回,不如到此访一家”。里边一角上,立着一台老式的绿头风扇。老板是一个看起来快70岁的老人,穿着朴素,头发和胡子露出白茬,看似严肃,佝偻着腰坐在门口的凳子上看报纸。书架上整齐的码放着书籍,一直摞到了天花板,过道里也堆满了书籍,你必须侧身小心而过,稍有不注意,就可能会被码在地下的书籍绊倒。进门边二张矮桌上,也堆满的各式老旧的图书,尤以各种年代出版的毛选、邓选居多。上海潮湿天气下旧书特有的发霉气味,让时间仿佛静止在了几十年前,熙熙攘攘的游人都不曾惊醒了它们。但它的沉静和年代感,变成了门口几对情侣拍摄婚纱照的背景。书品质量并不太高,也没有什么古旧典籍。二手书以小说居多,还有不少学生用的教科书,各式画册等,以及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中国的“小人书”、“连环画”。整个房间书籍的堆放稍感凌乱也好像没有任何规律,书因为是二手,颇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三打白骨精》伴着《毛泽东选集》,《大众电影》画册叠压在《解剖学精选》上。柜沿上堆着一摞上世纪60年代的《人民文学》,其中一本上,泛黄的土纸上标注着“一本30元”的价格。整个书店客流极少,在这一个多小时内,就我一个人在这里翻看查找。

犀牛书店是一家主营文史哲类的二手书店。大众点评上有评论上说:“坐落于苏州河边靠近四行仓库的犀牛书店,古朴雅致内敛的气质跟历史建筑不谋而合……,外在干净清爽的白色基调,内在复古老派,各类书籍摆放错落有致,品相好。”“书店整个像回到了民国时代。虽为斗室,而窗明几静,书轶盈架。无今下书店装潢之浮华。入之可以忘尘。”书店就在上海JK1933大厦底层,JK1933大厦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仓库。书店的门楣上画着一只犀牛,后边写有艺术字体“犀牛书店”,双开的玻璃门上贴有对联:“东辟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书店约二十平米,L型的空间里是沿墙而立的书架,错落有致的码满了书籍,但并不显得拥挤。书店很有特点,除了旧书籍外,还有上世纪的稀有广告画、文艺杂志、旧邮票、贺卡、票据、私人日记等,当然也有少量的儿童连环画。书籍整理有序,方便购书者查找。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分门别类码放在各自书柜里。进门处的一个未上锁的古色古香木柜里,堆满了线状古籍、民国及早期的套装书,价格不菲,应该是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书店只在每天的14:00-20:30营业。大约有十多位年轻人,在安静的看书或挑选着书籍。门外的石像上也有几位在翻看手机的年轻人,可能在等人少时再进书店。不时还有年轻人进来看看就离开,或是在门外拍照,即使有不少客人来店内拍照,90后的老板,手拿书籍安坐一隅,静静看书,见到了也只是微微笑笑,并不说什么。我也想淘一些名家散文著作,在各类书籍中翻找。一些年代久远,纸色泛黄的书,被用极薄的透明塑料纸仔细包裹。我问老板,“我可以打开这个包装翻看内页吗?”老板的回答是肯定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担心,仿佛还能感觉到他的开心和欣喜。他对待这些书籍,好像就是自己待嫁的闺女,是真心的盼望这本书如他闺女一样,邂逅到喜欢它、欣赏它、爱护它的有缘人。和朋友约好的聚会时间到了,我才念念不舍的离开,三个小时悠忽而过。我在这里购买了1957年出版的《鲁迅全集》(2)、1979年出版的《往事与随想》、2005年出版的《深巷里的琵琶声》三本书。

在今天这个上班都需要慢跑的快节奏时代,“白加黑”、“五+二”、 “996”已经成为很多高技术企业和部分地方政府的标配和要求的年代,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因此充满压力。但在上海这个繁华都市,因为这些淘书小店,能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沉下心来寻找自己心怡的对象,探寻遗留下的历史痕迹和过往,为忙碌的心灵寻找一个宁静的安放处。时间也在这里因此变得缓慢,浮躁的心也因此变得沉静。在人生中,我们可能会忘记我们的初心、可能会放弃我们的坚持、可能会遗失我们的理想,但是书籍会帮助人们完整记录,它是创作者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携带着创作者那一时刻的情深。沉睡书籍中的很多文字,在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让我们触景生情。当我们与明月、山花、春雨、秋叶相逢,在被眼前的美景震撼时,那些心底深处的文字就会被恰到好处的唤醒,如同沉睡千年后盛开的莲,亭亭玉立在我们眼前。一行诗可以说出此情,一句话可以描绘此景。这些淘书小店,也再次让那些沉睡书籍的使命得以延续,让它的价值得以再次发挥。它让书的流转又成为一个新的故事,其实你买了一本旧书,你不仅是收获了这本书,而你更是收获了好几个故事,同时你和这本书也开启了一段共同的新奇幻漂流。

(2022年2月28日晚在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接待中心完成初稿,3月1日修改于上海到北京的G18高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