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自由的五一假期,我已经抑制不住怒放的心情,要赶紧外出呼吸这自由的空气。这急切的心情,仿佛明媚春天的天空。碧空如洗、白云飘荡在碧蓝的天空里,灿烂得如同盛开的海棠花。
但是近几天来,北京的新冠感染者都在40例以上。北京餐饮经营单位在“五一”假期期间也按政府要求,暂停了堂食服务,只有外卖,市政府更鼓励市民“多回家做饭”。我们还能外出吗?
作为本次疫情仅次于朝阳区的房山,每天新增的感染者都在十例左右。在北京市第320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房山区常务副区长吕晨飞表示,“即日起区内各景区景点、民宿暂停开放,相关公园实行封闭管理”。
因为这疫情,我们外出的心情也是随着计划的改变而处于焦虑的变化中。我和几位朋友早就拟定了的五一长走计划,更是一日三变。三十的晚上11点,突然接到朋友从原子能院打来的电话,说,
“刚才接到通知,原子能院生活区封闭,居住人员足不出户。约好了的五一早8:30开始的长走,得取消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心情自然是郁闷到了极点。好在五一上午九点,从原子能院跑步群中看到“解封”的通知。长走的希望看来还在,于是把长走的时间改到下午一点开始。
时间确定了,长走的路线也不得不根据政府的管控要求而改变。原拟定的计划是沿小清河北行,穿过房山新城滨水森林公园,直达长阳公园,再沿大学城回到出发地瑞雪春堂小区,全程大约二十公里。由于公园封闭,那就改道吧。
我和朋友各自一个双肩背包,从瑞雪春堂出发,沿着刺猬河向东南而行。北京房山和丰台交汇处,有一座青龙湖水库。刺猬河就源起这个水库,但它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名“茨尾河”,主要原因是河两岸长满水生植物茨尾草,刺猬河正是由茨尾河的谐音演变而来。
刺猬河全部都位于房山境内,主要河段在良乡。北宋年间的刺猬河水流很急。每逢冬雪以后,河内有一块儿一伏的雪浪,被称为良乡八景之一。现在的冬天,河面冰冻,再也没有“雪浪”了。但现在的刺猬河,被石块沿坡沿岸整齐堆砌,河堤是干净的柏油路面。
河堤两岸,是大片大片的小树林。高大的洋槐、低矮的松树、成片的钻天杨树……。四处飞扬的杨絮像雪花一样飘落,草丛里已经落满了杨絮,白白、软软的如同一层层蓬松的雪花。
盛开的二月兰像是一块巨大的地毯平铺在树林间。绿油油的底色上,盛开着紫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着,仿佛这地毯是在微微飞动的阿拉伯“魔毯”。
河的对岸,应该是一大片槐树林。仿佛被大雪覆盖了一般,雪白的一大片覆盖在树冠上。河堤这边也是一排排高大的槐树。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有几位老人和孩子,手拿带钩的竹杆,把槐树枝拉低。摘下那串串槐花,估计是准备采摘后作为鲜花食用。
沿途还有几株红花刺槐。和洋槐不同,刺槐酱红色的槐花显得暗淡、没有光泽。在这洁白的洋槐林里,仿佛失去了生气一样。
这路边的槐花,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入药炒用”的槐花不同。《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应该是产自中国的国槐,国槐花为黄色或者是米黄色,花期是在每年的7-8月份。
这路边多的是洋槐。19世纪下半叶,才从北美传入中国。洋槐花是中国人喜爱的鲜花食材。主要的做法一是蒸槐花:槐花洗净控干水分,放入少许面粉,来回翻滚,至槐花裹上面粉,水开,上笼蒸蒸熟。二是洋槐花炒鸡蛋:洗净的洋槐花控干水分,打入适量的鸡蛋,搅拌均匀,热油炒熟。槐花还可入药,有去毒之效,还可包制成槐花饭。不仅如此,还可以包成槐花包子、槐花饺子、槐花煎饼、槐花粥等多种做法。
沿刺猬河堤步行约七公里后,刺猬河注入到小清河中,河水向南流去,注入涿州的北拒马河,最终汇入海河。两条河交汇的地方,河面成三角形,极其宽阔,水面平缓。河堤周边长满低矮的芦苇,绿油油的一大片。
沿小清河河堤向北行八公里左右,即可达到房山滨水森林公园。小清海是北拒马河支流,河流起自卢沟桥上游的大宁水库。
小清河两岸,也是成片的小树林。松树、杨树、桃树、槐树长满在河堤二边。低矮的松树林中,一片青绿色里,有一大蓬淡黄色、或绿黄色树叶,令人惊艳不已,这是金枝槐。这金枝槐的嫩芽展开着,变成了鹅黄、浅黄,随风摇曳,楚楚动人。金枝槐的树叶,通体金黄明媚、雍容华贵,阳光的照耀下,在这一片绿色树林中耀目之极。
小清河柏油路堤的两侧,整齐地栽种着银杏树。笔直地树干上,缀着还未完全长成的、小巧的银杏叶。河堤两岸的小树林里,到处都是游人的帐篷。
小树林里,戏耍的孩童们在奔跑,欢乐的笑声在树林里回响。小狗在追逐着孩子抛出的飞盘,叼着飞盘摇着尾巴,跑到主人身边撒欢。孩子的母亲一手撑着头、一手拿书,侧身躺在帐篷里看书,偶尔还发出读诗的吟诵。孩子的父亲在烧烤架上翻动着肉串,油滴从肉串中滴落在炭火上,发出“吱吱”的响声。
有些人家,在树林的开阔处,竟然搭起了遮阳的敞开式帐篷。占地二十多平米的帐篷,像一个小房子。帐篷里有简易的桌、椅。五六个人,吃着烧烤、喝着啤酒,在高声地喧哗着。
我与朋友一路走、一路欣赏着小清河旖旎的风景。在这疫情的特殊期间,人们不能在开放公园里游乐,只能在这旷野里撒野。看到的这一切,是人间的烟火气,最能抚慰我们这些平凡人的心灵。
我和朋友一路走,也一路聊。聊起因为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朋友也曾在上个月,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十四天。他说,“最后的几天,在家中,是百无聊奈、是烦躁不安、是如坐针毡!”
疫情对自由外出的影响,不会减少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今天沿路看到的风景,就是最好的自由。今天自由的出行,就是这个假日里最好的风景。
(202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