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水居士的头像

范水居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5
分享

送火神

送火神

 

     

      说起我的老家,其实他既不富裕,也不出名,只不过河南濮阳范县的一个极为普通小村庄,在一年四季的轮回里,演绎着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

        老家的春节总是被烟火气烘得暖融融的,甜蜜蜜的。每当提起过年,送火神的热闹场景便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那是独属于老家的珍贵记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风土人情,也照亮了我充满欢乐的童年。

        听老辈子人讲,几百年前,先祖们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路辗转奔波,最终在这片土地上落脚生根。从此,这里便成了我们的根,送火神的习俗也在此扎下深根,历经岁月,从未间断。

         小时候,刚迈进腊月,我就掰着手指头盼年,尤其眼巴巴地盼着送火神的日子。在老家,送火神可是春节里极为重要的大事,仿佛是为新一年开启鸿运的钥匙,大家都盼着火神能将过去一年的霉运、灾祸统统带走,换来新岁的平安顺遂。

        送火神通常在正月初七,这一天,整个村子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搅动,热闹非凡。天刚蒙蒙亮,大人们便忙得不可开交。男人们一头扎进柴堆,眼睛瞪得像铜铃,仔细翻拣着送火神用的木柴。这木柴可有讲究,必须粗壮结实,纹理还得顺直,挑好后,便抄起斧头、刨子,吭哧吭哧地把它削得光滑平整,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可是给火神的座驾,得弄得板板正正的。”

       我们这些小孩子,恰似一群欢快的小马驹,在院子里、胡同里来回穿梭,一会儿帮大人递个剪刀,一会儿又抢着拿糨糊,忙得不亦乐乎。小脸蛋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活像熟透的苹果,可那兴奋劲儿怎么也藏不住。

        好不容易盼到夜幕降临,整个村子被黑暗温柔包裹,可送火神的队伍却像一条被点燃的火龙,瞬间将夜晚照亮。队伍最前头,是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双手稳稳地高高举着火神木柴,仿佛扛着稀世珍宝,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脸上的神情严肃庄重,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后面跟着村里的男女老少,大家手里都拿着点燃的香烛,星星点点的火光在夜色中闪烁摇曳。老人们微微弓着背,嘴里念念有词,用那带着浓郁乡音的老家话,一句句诉说着对火神的敬意和对来年的祈愿;小媳妇们抱着孩子,一边走一边轻声叮嘱孩子别乱跑,眼神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们则一会儿瞅瞅这,一会儿看看那,手里还攥着没放完的鞭炮,时不时扔出一个,“噼里啪啦”的声响给这热闹的队伍又增添了几分生气。

         一路上,鞭炮声、欢笑声、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热闹极了。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接连绽放,将整个村子照得亮如白昼,人们的脸上映着五彩的光,满是幸福与喜悦。

        待队伍来到村外的河边,送火神的仪式便到了高潮。小伙子们走到河边,小心翼翼地把火神木柴放入水中,就像送别一位尊贵的客人。随后,大家纷纷将手中的香烛、纸钱抛入水中,一时间,河面上火光闪烁,烟雾缭绕,宛如仙境。人们围在河边,静静地看着火神顺着水流缓缓远去,心里都默默念叨着:“火神爷,您慢走,保佑咱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幸福。”

        在那火光映照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几百年来,先祖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身影。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送火神,送的不只是一个习俗,它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先辈的缅怀,更是我们与过去告别、向未来展望的一种方式。

        那些年,老家的送火神,是我心中最温暖、最难忘的春节记忆。它宛如一个深深的烙印,刻在我的心底,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如何变迁,都永远无法磨灭。每次忆起,心里都暖乎乎的,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小村庄,回到了与家人一起送火神的美好时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