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泽宝的头像

樊泽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0
分享

腊八节的记忆

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完腊八就过年;腊八粥,吃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一到腊八就意味着新年来了。今年腊八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节--大寒;过了腊八,意味着庚子年就要过去了。

在老家有腊八喝腊八粥的习惯,以庆祝丰收和期盼幸福。老家方言将“粥”念“(zhu)”,如玉米糊糊叫“粘zhu”,同样,腊八粥叫“腊八zhu”。尽管当时生活清贫,但母亲总会凑齐八样粮食熬制。

有句谚语“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是对那个年代家庭主妇的真是写照。为熬好腊八粥,“腊八”头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熬“腊八粥”的食材;母亲总会准备些五谷杂粮,现成的仅有少量的黄豆、绿豆、小米、花生米、爬豆、豌豆;那时当地没有大米,“大米白面”曾是当地的奢侈品,母亲将秋后留作种子的月扁豆、扁豆、豆角等干豆荚找出,搓去其皮荚,然后凑在一起放在瓷盆里泡着。

因这些杂粮颗粒大,需大火猛煮才可煮烂煮透,直至煮的豆粒外皮胀开,粒粉外溢。在熬煮前我们就将砍拾的刺槐条子、枯树桩子、苲子等用斧头劈好备料。腊月初七晚上或初八清晨,母亲将备好的杂粮用清水捞好后放到大锅里,舀上半锅水,然后点火熬制;大火烧开后,再加小米,中火烧着。母亲熬制腊八粥最会掌握火候,大火煮、小火焖,该加柴火加柴火,到了住火的时候,就停了火,屋里暖了,粥也熬成了;如初七晚上,母亲在临睡前盖上锅煮着、焖着,待开锅后,噗嗤噗嗤冒着气泡,隔一段时间就用饭勺搅动几下,防止粘锅,随着锅里咕里咕嘟冒起大泡,晚上整个屋内弥散着焦香浓郁的粥香,香味溢满小屋。

腊八节基本是在三九或四九的极寒天气,呵气成霜,滴水成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呼呼的寒风吹得窗户纸啪啪地响;屋内则因熬煮腊八粥热气腾腾,夜晚躺在烫人的炕上,睡得异常惬意,在数九寒天有如此享受真幸福。

经大火煮熬的腊八粥,发挥出了它们的极致,甘甜、清香、软糯,喝起来过瘾,是唇齿留香的人间美味;其米温润,其果甘甜,其香浓郁,其味悠长,是粥中极品。

早晨一顿香甜粘稠的腊八粥,是一年中难得的可敞开吃的美餐。当年煮腊八粥一煮就是上半锅,除了腊八早晨吃以外,剩下的从锅里舀到大盆里,以后几天仍吃,直到吃完。在生活清贫的年代,天天地瓜就白菜,吃地反胃,能大块朵儿吃腊八粥,喝在嘴上、甜在心头、记在心里,过腊八是最幸福的,而且几乎年年如此。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兄弟姊妹都过了不惑之年。但儿时腊八这天兴高采烈聚在一起,与父母吃着热热乎乎腊八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中午,母亲会用荞麦面、豆面和少量白面给我们做“腊八面”。上午母亲便和面、擀面,她在擀好的面片上撒些玉米面,对折,再对折,成扇子状;再左手压住面,右手握刀,紧靠着左手,一刀一刀地切;将切好的面条,先抖开,再放在莛竿传盘上,以便下锅;水煮开后下面,煮沸后点半碗冷水,再煮开后停火捞出;炒一锅白菜,有豆腐、粉条,有时也使上点肉,搅在一起混炖;开饭了,一家人坐在炕上吃着腊八饭,每人都吃得大汗淋漓,那味道、那品像、那颜值是那么地道。

父亲给我们讲腊八饭的来历与寓意,我们知道这腊八饭寓意祈福、增寿,还教育着后人要勤俭节约。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津津有味地听着,其乐融融。

腊八节,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涵养着敬畏粮食、爱惜粮食的传统美德,也寄托了长辈对儿女等晚辈的美好祝愿;腊八粥,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烹制的是民俗,品味的是情趣,传承的是文化。不仅是一个节,同时也是一个结,一个凝聚着太多情愫的心结,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温暖与快乐,是人们代代相传的人间清欢,又有多少个的牵挂和不舍、回忆和感动在这个时光中。

“腊八节”古时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 户神、 宅神和井神)的,意在祈求丰收和吉祥。有多种传说:一为西晋时一懒惰青年好吃懒做而断炊,遍搜曾盛过米面的坛坛罐罐,将可食之残碎物煮成一锅糊状粥喝下,后人借此教育子女、苦思悔恨。二是岳飞寒冬抗金,饱餐百姓所送“千家粥”的岳家军于十二月初八大胜,后世为怀念民族英雄岳飞每年腊月初八煮粥而成俗。三有民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遇难之说。据说朱元璋寒天坐监,又饿又冷,腊月初八从鼠洞刨出豆米等五谷煮粥而食。平定天下做了皇帝后,为纪念监牢之特殊之日,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四是修筑秦长城时,其征调民工由家里送粮,有的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民工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后人为悼念修筑秦长城死难民工,每年吃腊八粥以示纪念。五是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三子死后变为恶鬼,专门出来恐吓孩子。古人迷信鬼神,认为孩子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赤豆打鬼”的传说。所以在腊月初八以红小豆、赤小豆煮粥,以祛疫迎祥。还有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米,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念。这些中外传说虽然无从考证,也不需考证,但这些传说至少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腊八节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节日习俗已被淡化,唯独腊八粥带着乡土的气息从历史深处发展壮大。不仅是作为节日食品代代相传,而且由其演变而来的八宝粥因花样和口味年年翻新,粥料丰盛,做法考究而成了日常美食,美誉海内外;俗久成规,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民俗文化,历经岁月风雨的洗涤和掏汰,已成为传统的文化瑰宝,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其精髓已深深浸润在乡间百姓的血液之中。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天下最要紧之事就是吃饭。传统的腊八节不仅被赋予期盼丰收的浓郁色彩,而且具有天人合一的朴素哲理。人们过腊八节,喝腊八粥,也是因为新年将至,万象更新,让人又有了新的期盼。尤其是庚子年,“鼠年不易,牛转乾坤”,坚信辩证法的否极泰来,让祥和,温厚的牛,给我们带来和顺吉祥。

写于庚子年腊月初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