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泽宝的头像

樊泽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03
分享

小年的习俗及传说

腊月23或24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又称“小年”,“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灶”是家庭的象征。转眸人类历史的长河,火之与人犹如鱼儿离不了水,就像空气、阳光、水、阳光和食物一样。家庭与栖身之所里熊熊燃烧生生不息的灶火同生共存密,人们藉此薪火传递,延续着“香火”。

祭灶就是祭灶具(指烧火做饭的锅台),老百姓把它称为“灶君爷”,认为他是最贴近百姓的上天命官,亲昵地称之为“一家之主”。祭祀灶君之前,要先洒扫掸尘庭除(也就是春节前的大扫除),以表敬意。传说掸尘是扫除晦气秽物,以求来年家人平安,“清清爽爽来过年,安安乐乐享太平”。

灶神亦称灶王、灶君,俗称灶王爷,老家称锅门爷,全衔“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是民间普遍信仰尊崇的神。传说灶神除职掌灶火外,还考察人间的作为,上告天帝,正所谓“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定功过”。因此,在民间灶神是非常神圣和重要的,把其奉为主宰家庭平安兴衰的“一家之主”。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为了使灶王爷不在玉帝面前搬弄人间是非,人们总会准备好灶糖、芝麻糖等美味的食品。在灶王爷嘴角轻轻一抹,寓意是希望他老人家在天上嘴甜一些,多说些人间的好话。

不过,面对狡猾的灶王爷,百姓们也不敢怠慢。为了让灶王爷顺利、满意地完成清点任务,每到这一天,家庭主妇就早早地将家中的筷子拿出,放在筷子笼旁边,方便灶王爷向天帝报告家中人口多少,以此决定来年的收成。筷子规规矩矩放好,人小心翼翼离开。躲在门后面的时候,当然可以在指头缝里偷偷斜瞥出一两点目光,看看男人们杀鸡、看看灶王爷领不领情。

“领!”随着祭灶人雄浑的叫声,仿若英武的雄鸡附体。向天执酒浇鸡头,灶王爷请你收下这份礼!“咯咯”一声,鸡头垂下,就算灶王爷点头答应了,来年收成就有了保证。

祭灶的习俗古而有之,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有歌为证:“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两边摆下果盘两,中间献上一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灶马贴在灶门上。炉内焚香暗祷告:灶王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根据《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上说的:“灶王爷是东橱的司令,接受一家的香火,就要保一家的健康太平,体察一家的善恶,上奏一家的功过。上奏给玉帝,对功劳多的人,天就降临福寿给他,过错多的人,天降临灾殃给他。”灶王成为玉帝派到各家的督使。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保估这家生活平安富足,同时代表天庭或玉皇大帝视察这一家一年的生活和行动,监督这一家一年来有无偷奸耍滑的人、有无奢侈浪费的事、有无吃喝嫖赌的错,如果有,他便会详细记录在案,按时向天庭汇报,来年要降罪于这家。如果没有,则会汇报这家一年来所做的善事好事,来年继续保估这家生活安康。正因为灶王爷的身份特殊,所以家家对送灶神都十分慎重、万分虔诚。

农历腊月23为祭灶日俗称“送灶”,即送灶王上天向玉帝禀报。大年除夕晚上,迎接灶王归来,俗称“接灶”。平民百姓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想了许多办法来对付灶王爷,不让它到天宫说坏话,要说好话。在民间流传了不少故事。

其一掸尘,扫去灶王爷的糊涂账。在祭灶日(或前几天)各家都要掸尘,用竹枝从屋梁到地面,四壁旮旯彻底清扫。如此大清扫就把灶王爷记的“过错账”全扫掉了。灶王爷见玉帝时就记不清说不明了。掸尘在民间成了年前大扫除搞卫生的习俗,各家都干干净净过新年(春节)。

其二堵嘴,理亏嘴软的糊涂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目睹天下老爷多为贪官,灶王爷也不例外,只要略施小恩小惠,灶王爷就“上天言好事”,所以各家祭灶时,供品是炒豆子一碟,年糕一块,白酒一杯,行跪拜礼后,揭下旧灶王像,伴随金箔折成的元宝、纸钱,付之一炬,送上天宫。灶王爷喝酒醉醺醺,心里甜蜜蜜,嘴上粘糊糊,它到了天宫拜见玉帝时就尽说好话。这叫“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理短。”灶王爷原来也是一个贪官。

其三忙赶路,灶王爷来去匆匆无话说。有人家大年三十早上送灶,晚上接灶,天上人间一天回,给灶王爷开了个玩笑。据说有的人家为人不正,处世刻薄,还做了坏事,畏惧灶王爷上天禀报,害怕玉帝降罪,就采取紧急行动,让灶王爷速去速回,在天宫没有时间说三道四。他一家就安享太平。

其四挂天灯,灶王爷别走错了门儿。大年除夕之夜,家家都迎接灶王爷归来,称之“接灶”。仪式也较为简单,贴上灶王爷新像和新对联,供果、焚香、跪拜、燃烧鞭炮。许多人家在大院里竖起三四丈高的木杆(或毛竹),悬挂一盏或一对红灯笼,叫天灯,其意是灶王爷从天宫归来,带回玉帝所赐福禄寿财好运气,天灯高照,光明大道,灶王看清自家住宅,就不会走错路,把好运气送给别的人家。天灯从大年三十夜起,每天晚上“点灯”,截止正月元宵节或十八日“落灯”,夜幕下的农村,家家户户大门前,红灯高照,喜气洋洋,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

祭灶的贡品是比较简单的,插入三柱香、放上一些糖果和蒸好的面花,一个圆面饼表示一家团圆和睦;一箍麦芽糖,俗称“灶家糖”,特别粘牙,意在让灶君爷吃了,保住嘴甜,能多说好话;一碗清水来颂扬灶君爷心明似水;一碗黄米祈求灶王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再者就是不能忘掉为灶君爷夜行马备的草料和麦麸皮。在灶神龛前两旁贴的对联,清一色都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当然,老百姓还很为灶王爷操心,担心他记不全,给他配了一些法宝: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个捧着恶罐,一个捧着善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在罐子里,年终总结之后向玉皇大帝报告。人们想要祈福免灾,自然必须多做善事,而且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敲击炉灶,不能把刀斧之类锐利器物放在炉灶上;更不可以在炉灶前说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也不能把脏东西放进炉灶里面焚毁等,名目繁多。

灶神专管人间家宅,23日一早就要向玉帝述职,谁家有什么事,他总要如数地告诉玉帝。人们担心他在玉皇面前说坏话,故用粘粘的麦芽糖粘住他的嘴巴。不仅如此,人们在祭灶时,还要喃喃祷祝,多为“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孬,五谷杂粮全带来”之类的话,心悦诚服地求灶神上天美言和降幅。

当年不论穷富,家家灶门口都要请灶神,就是在年三十的晚上,在灶门口贴上一张灶王爷的神像。母亲将请的灶马子画(灶王爷)贴在灶旁,敬酒敬菜,虔诚祷告。老家每年腊月集市上有出售灶王爷画的,是民间艺人刻板印制的。画面很粗糙,用色也很简单,红、绿、黄、青蓝等色。画面上方是农历节气表和十二生肖图,表的四周是满、堂、富、贵四个字,都是红色,占大部的在画面下面。画面又分两个层次上面是灶王爷、灶王娘。灶王爷头戴的是状元帽,身穿大红状元官服;灶王娘则是凤冠霞披。下面是天下财源主,人间富贵神的赵公元帅。这位财神爷所占的画面比灶王爷夫妻俩要大得多。画的周围都是些小人物,有的包饺子,有的在打仗,也有画家禽的。现在看来,请灶王爷就是请一份老皇历,因为灶王爷像的下方印有新一年的黄历。

腊月23一大早,大人们就会把灶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那时的灶房都是低矮的茅草房,土墙土灶土案板,烧火的柴除了秋冬拾的草外都是地里的玉米秸、麦穰等。一年下来,厨房到处都熏的黑糊糊的,灶王爷也被烟熏火燎了一年,大有对灶王爷不敬的地方。所以先要打扫卫生,把灶台擦拭一新,跑风漏气的地方用新泥重新糊一遍;门窗上糊的塑料布或贴的防风纸也要重新换掉;有的人家还用报纸或年画把灶台周围贴的花花绿绿。灶房不大,但作用很大,灶房关系着一家人的家计民生,有必要利用一天的时间,对灶房收拾一新,以便给灶王爷留下一个好印象,来年继续回宫降福。

一切收拾停当,大人会把灶王爷的神像小心翼翼地撕下来,连同黄裱纸一块在灶门口烧掉,灶王爷满怀担当与使命驾云而去,回天庭述职了,一直要到年三十才又被请回来;多数人家还会在门口放一挂鞭炮,嘴里念叨着回宫多说好话、多报成绩少报错、来年回来继续保估全家平安等话语,这时大人小孩都是发自内心的虔诚,都在心里有一个灶王爷腾云驾雾赶往天庭的企盼,仿佛看到灶王爷在玉皇大帝跟前说着自家的善行好事,内心都是喜滋滋的。

当地过小年一般是在晚上,下午母亲便和面、剁菜拌馅包饺子,傍晚时分基本包好;天黑了便烧水煮饺子,下饺子前我们要先在院子里放只鞭,下好了后先上上供才可吃。包饺子或饭前后母亲总会给我们讲锅门爷(老家习惯将灶王爷叫锅门爷)的故事,该传说各地基本雷同。

说从前有个张生,娶郭丁香为妻。郭丁香长得眉清目秀,貌若天仙,性情温顺,吃斋念佛,乐善好施,人人羡慕张生有个贤惠的妻子,夫妻二人感情深厚。郭丁香不但貌美,而且持家有方。她种棉织布,种桑养蚕,起五更睡半夜,风里来,雨里去,省吃俭用,家业很快兴旺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张生家中存粮大囤满、小囤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人人羡慕。

谁知张家富裕后,张生忘本,贪图享乐,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更喜沾花惹草,喜新厌旧,不久以郭丁香不育为名,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李海棠。李海棠虽说人长得漂亮,可是为人奸诈,好吃懒做,过门不久,妒忌丁香,经常无事生非,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后来海棠硬逼着张生把丁香休了。

郭丁香含泪离开张家,来到荒郊野外,她口中念念有词:“我的鸡跟我飞,我的狗跟我走。”于是家中鸡狗随之而来。接着她又念道:“屋里粮食跟我走,金银财宝随我来。”从此郭丁香在这里安家落户,不久又重新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

自从张生休了郭丁香,他和海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日吃喝玩乐,不到两年光景,把个万贯家产全部卖光。李海棠好吃懒做与张郎一样,是败家之辈,哪能长久,任其坐吃山空,家境败落,李海棠也离他而去 。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大病让张郎瞎了眼睛,无以为计,不得不以讨饭糊口。腊月二十三日这天饿的实在不行,讨饭到了丁香门前 ,丁香一眼就认出了张生,于是把他叫到家中做了一碗面,招待张生,并把一根头发放入碗中。香喷喷的碗面张生吃得是狼吞虎咽,后来慢慢体会出了久违的味道,并吃出了一根长发,顿时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正是前妻丁香,他羞愧难言,无地自容,可是躲又无处躲,藏又无地藏,最后只好钻进灶膛里。郭丁香见了,急忙跟了过去,来到灶房,急忙把他拉出来,可怜张生已活活烧死。善良的丁香看到此情此景,悲愤交加,痛不欲生。她厚葬张生后,抑郁寡欢,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封郭丁香为灶婆,又念及张生能知错认错,封张生为灶王,专管人间、天上传递消息。

自从张生当了灶王爷,每年除夕来到人间,收集各家的善事恶行,于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据此玉皇大帝扬善惩恶,以保天下太平。

百姓得知张生当了灶王,想起他的生前为人,敬畏交加,担心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拨弄是非,于是在腊月23送灶之时,一边磕头施礼,一边唠叨:“灶王爷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且向他嘴里塞糖,还在嘴边抹糖,希望他把话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要胡言乱语。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99999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一面命三尸神在这些人家的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另一面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操斩。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至除夕前,家家务必把屋里屋外屋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没发现三尸神留下的标记,反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忙碌。玉帝得到王灵官回报后,怒火中烧,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天上人间诸神中,唯有灶王爷最具人性,体贴民情,因此常年受到百姓的敬仰,每年腊月23送灶王,除夕之夜迎灶王,年年如此,乐此不疲。

现在,乡村人的生活好了,家家的灶房都宽大整洁,老式的锅灶也被现代化的煤气灶、电磁炉等代替,但家家还是要在年三十晚上请灶神,来年的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

尽管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灶神的理解和寄予的希望也有变化;变化的是仪式或形式,无论怎么变,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永恒的。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尽管带有传奇色彩,很多年轻人已不再重视,但老人们自有认知,他们觉得有了灶神的光临,就有了戒心和诚心,生活中一想到灶神随时在监督,就能促使全家自警自醒、不浪费粮食,不奢侈懒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心中有神明,品行自端庄”。

    写于庚子年腊月二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