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宝新的头像

冯宝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5
分享

岁月留痕里的诗与远方

《岁月留痕》是孙明浩先生刚出版发行的一部新书,全书50多万字,分为《探索集》《人物集》《自励集》等八个板块。概说《岁月留痕》内容,选取了他退休前社科学术研究精髓、地域文化著作精华、各个层面风云人物等内容。这部著作是他的一部拾遗之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人生历程和众多的历史瞬间,以及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沿着这条闪光足迹,你会为作者人生之路上的勤奋付出,一路生花的青春偶记,一段段瞬间感动而留下的文字所触动,进而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读书照亮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读罢《岁月留痕》一书后感悟到第一点启示。作为明浩高中同学,我见证了他的努力与成长。20世纪70年代末,我俩考学上岸都走出了黄土地。学成毕业后,他分配到市药材公司工作,我们各自在工作岗位上打拼,虽然工作性质不同,相互间也多有联系。对一般年轻人来说,有份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会很知足,可对志存高远的明浩来说,却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他看到社会上不少有为青年踊跃参加电大学习和自学考试提升自己。他认识到,自己的中专学历水平,只能满足眼前工作需要,未必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于是他加入自学考试大军,在圆满完成工作之余,开启了自学成才之路。从明浩参加过一次征文比赛,写的《新华书店 ——我成长的摇篮》一文,可以比较详细了解他自学经历。书中介绍,起初他主要结合工作实际,学习中医药知识等专业理论,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后来在新华书店发现一本《高教自学考试》杂志,得知通过自学考试也能取得大学文凭,这为他梦寐以求圆大学梦点亮了一盏明灯。1984年10月,他选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修课程,开启自学历程。白天业余时间,分秒必争;夜幕降临,挑灯夜读。炎热夏夜,他忍受着蚊虫叮咬;凛冽寒冬,在没有取暖条件下,浑身冷透依旧坚持学至深夜。一年365日,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学习计划排得满满。古人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发扬光大。日复一日的读书自学,不仅让他的文化底蕴日益深厚,更使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且透彻的理解。1984年,在全县青年读书演讲比赛中他荣获一等奖。这也是他踏上社会后,第一次得到的最高荣誉。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坚持不懈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很快在单位崭露头角,先后被提拔为药材公司销售部经理、县团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工作变了,责任大了,担子重了,他没有顾此失彼,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仍以满腔热情在自学道路上一路向前。结合实际工作,业余时间他读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先后自学《经济管理基础》《政治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等十几本企业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留下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广泛的知识储备,为他以后从事社科研究夯实了根基。1988年顺利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文凭,先后获得全国自学成才者、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山东省十大优秀自学者标兵等荣誉称号。他自学成才的事迹,在省内外报刊多次报道,入编《中专生成功之路》《中国自学人才荟萃》。2004年5月,山东教育电视台与省自考委以他为典型,拍摄制作了一部题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的专题片在省电视台播放,宣传他读书自学的事迹。爱书如命,喜好藏书,多年来,他家中拥有了近万册藏书,先后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山东书香之家”“烟台市十佳藏书家庭”。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坚持梦想而成长。这是我读《岁月留痕》得到另一点启示。他在一本书扉页曾记下自己的座右铭:“如果要在人生的土地上有所收获,就应该播下理想的种子,在心中升起信仰的太阳。” 当年,我俩经常在书店“蹭书”,一次看到书店里浩如烟海的书籍,他偶发感慨地说,书店这么多书,可惜没有我们写的书,什么时候这里能摆上我们写的书啊!虽然是随意撂出几句话,但也真实反映了他的内心追求。书店是他学习的摇篮,也催生了他读书、写作、出书的原始梦想。

从参加工作起便投身自学考试,到后来博览群书,最终他成为一个知识面广博的杂家。曾因天天趴在书桌上,被父亲斥之“不务正业”。他也明白,购书、藏书,读书的目的是要“学以致用”。一次上级公司要县级公司提报一篇公司管理方面的调查报告,公司负责人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第一次“吃螃蟹”,他格外用心用力,针对企业管理问题,他找领导请教,和同事谈心,与其他县公司朋友沟通交流,挑灯夜战半个月起草了初稿,又请他们挑毛病,后反复打磨数易其稿,终于完成第一篇论文《对企业顾问人才集团模式的构想》。该论文提报上级公司后,被上级领导给予好评。他又试着把稿子投给权威刊物《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出乎意料竟然发表了,而且十几家刊物转载发表,并收入中国县镇丛书。小刀初试竟收到意外惊喜,为他学以致用找到了一个出口,初步坚定了走社科研究之路。接着他结合当时企业改制、壮大农村经济、人才培养、加强基层青年团建设等选题,撰写了十几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人才科学研究》《中国共青团》《领导科学》《生力军》和《集体经济》等国家和省市杂志,这不仅让他信心大增,也让他痴迷上社科研究这项事业。

有种说法,一个人能把职业变成爱好,那是幸福的;如果能够把爱好变为职业,那更是幸福的。明浩很庆幸,在职业选择和兴趣爱好上两者兼得,而且互为支持互为推动。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加多彩、功利化和拜金主义一度左右着人们思想的今天,其实社会上并非人人都具有这样的情怀的。社科研究是一项不为人们重视的工作,琐碎繁杂,千头万绪,有时候,为了论证哪怕是很小的一节材料,一个数据,也需要寻访大量知情者,查阅大量资料……选择这项事业,没有莺歌燕舞,没有春江花月。当有些人沉迷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世俗中,他依然宁静、坦然,他说:“用快乐的心情从事有意义的事业就是幸福。”“社科研究的过程就是快乐耕耘和体验快乐的过程”。从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到花甲之年,他坚持梦想,执着追求,经住了贫苦,耐住了寂寞,一直在社科研究领域里默默耕耘,先后发表社科论文60余篇,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每周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权威期刊转载发表并获奖。其中有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人事部人事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有两项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有三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有什么样的情怀,就会绽放什么样的人生之光。这是《岁月留痕》读后又一点启示。《岁月留痕》读来感人,这不仅仅是作者文字表达能力深厚,揭示社会问题深邃,还因为它是带着作家的生命体温,对社科事业的独见和人生的思考,也是作者对过往情深的体现。没有这样切身的人生体验和对地域文化至深的情怀,作者的笔下是跳不出那么多深刻的哲理的思考的,让我们在阅后感受那份情怀的厚重。综观明浩人生历程,读罢《岁月留痕》,让人深深感到,他是一个令人尊重的有着非常强烈情怀的文人。至少有两点让人钦佩之至:一是自觉地、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对栖霞地方文化的热爱、关心、发掘和弘扬;二是以忘我的态度写作,痴迷社科研究,著作等身。

明浩在社科研究中,积累不少风情民俗等内容资料,他发现当时栖霞还没有出版发行这方面内容的书,所以尽快挖掘搜集整理编辑这样一部书,对于保护地域文化有着很大意义。经过两年努力,43万字《栖霞风物》初稿完成。烟台地域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安家正先生为其书作序。安先生鼓励他说,栖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历史名人丘处机、郝懿行夫妇、大儒牟宗三等,做好这些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出版工作,利在当今,功在长远,意义重大啊!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甘露滋心。待被安先生誉为“地域文化的鸿篇巨制”《栖霞风物》出版发行后,他立即把主要精力研究重点转向栖霞地域文化上来。

元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丘处机是栖霞人,在当地建有太虚宫。为了挖掘弘扬地域文化,宣传丘处机,发展旅游经济,他决定编写丘处机的相关史料图书。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包括大陆、台湾等地,以及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研究丘处机的史料,加以甄别、考究和校正。一次,他听说台湾一位研究丘处机的学者回大陆,他立即前往求教,不辞辛苦。历时十个春秋,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他花费了十年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心血,《神仙丘处机》于2009年12月出版发行,安家正先生发表评论性文章称赞:“辉煌的一百五十万字的巨著《神仙丘处机》……是一部集大成者的集大成,地域文化的丰碑!”

敬事而信,敬业乐群。一个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定会收获更有价值的人生。通往“诗与远方”的路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时间不会辜负努力,梦想不会辜负坚持,在追梦路上流下的汗水、战胜的困难,经过岁月的沉淀,终会化作地域文化研究的丰硕与收获,成为地域文化宝库里的精神财富。从事社科研究和地域文化工作近四十年,他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社科论文60余篇,编著出版地域文化方面专著8部10册总计400多万字。

从明浩个人的奋斗历程,我们看到,在工作中都难免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有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的开拓进取精神。成功没有捷径,人生需要努力。他取得的成就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古人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也许我们的岗位很普通,所做的工作很平常,但正如人生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诗和远方,不只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向往。诗和远方,在他心上。诗在远方,人在路上!尽管已过花甲,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在地域文化园地里执着追求、开拓进取和乐观奉献。他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