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宝新的头像

冯宝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2
分享

永远的兵魂

“一朝戎装,终生兵魂。”已经退役20年的衣向东,身上始终保持着这份军人本色。

他是当代著名军旅作家、编剧。1982年,他怀揣绿色军梦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24年,尽情挥洒青春热血,踏出一条闪光足迹。他曾任通信员、文书、报道员、新闻干事等职。1991年,他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担任武警总部文学刊物主编,2006年退出现役,入职北京联合大学,担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总监,并在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开设文学课。四十年来,他潜心创作,笔耕不辍,收获颇丰,小说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第二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四届、第六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 ,第十届至第十四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第二届阳翰笙剧本奖”“首届胶东文学奖”等几十个奖项,享誉军内外。

 (一)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2024年退休,他把自己青春年华和大半生心血贡献给了军营和文学事业。投身军营意味着奉献和付出,献身文学,要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常言到,自古忠孝两难全。多年军旅生涯和在京打拼,虽每年都回栖霞几次看望父母,但毕竟路途遥远和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孩子,也只能速来速去。2022年底老父亲不幸去世,他非常遗憾,觉得自己亏欠父母很多。父亲是他忠实的粉丝,他所有的文字,父亲都要仔细阅读,并在阅读后跟他交流。父亲病重时,还惦着他刚出版的新书没读,说出院后一定要尽快读完。遗憾的是,老父亲再也不能阅读他的作品了。

北漂岁月,忙碌紧张、喧嚣浮躁的都市生活,让他感到有些困倦。父亲去世后,故乡灵秀山水,质朴民情民风,令他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想法。他想回故乡照顾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想回故乡写作,写故乡的人和事。他是从栖霞走出的著名作家,对故乡一直有着深深的情结。

按照常人的思维,他在北京打拼四十多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结交了一大批社会各层的朋友,离开熟悉的圈子太可惜了。很多人削尖脑袋梦想着挤进北京,他却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告别了京都繁华舒适的生活,回到故乡一个名字叫釜甄的偏僻山村。

     (二)

釜甄村地处栖霞市扬庄镇东边,西邻一道丘陵,东南依山,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母亲现住的房子,是六十多年前盖的四间老屋,衣向东参军前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因年久失修,前些年,衣向东曾组织人翻修过。在一棵杨树下坐着一堆晒太阳的老人,问过尊姓大名后,我与衣大爷聊起向东回乡服侍母亲的事,他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夸:“我那老嫂子,真有福,摊上了这么一个孝顺儿子。”旁边几个老人也异口同声夸起来,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听着老人们七嘴八舌议论,我对他的孝心了解了一些情况。每天他亲自照顾母亲饮食起居,多数时候亲自下厨房,做一些松软易消化吸收的饭菜,吃饭时常常说一些笑话逗母亲开心。老人不愿走路,他自学一套老人保健操,每天手把手教母亲学习,外出时,他把保健操下载到母亲的手机上,让母亲学习。闲暇时间,他尽量陪母亲外出散步。每天晚上,他烧好热水装进洗脚盆,端到母亲跟前让母亲泡脚,然后给她洗脚。母亲临睡前,他再给母亲捶捶腰捏捏背,让母亲安然入睡。他说,孝顺,就是顺着老人的心意说话做事,不惹老人生气。仔细端量,老人身骨硬朗,精神矍铄,看起来并不像一个饱经风霜、80多岁的农村老人。听之,观之,让我感动不已。这应该是有了儿子陪守尽享天伦之乐,更主要是作家践行孝道的结果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其实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一个胸有并践行孝道的人,他的心里会装着故乡,装着故乡山山水水,想着故乡的事,爱着故乡的人。他虽身居京都闹市,辗转滚滚红尘四十余年,嘴里没有一句京腔,身上没有一点京味,身着普通拉链袄,脚蹬旅游鞋,大嗓门儿说话,快言快语,说着栖霞大土话,给人感觉就是厚道实在朴实的栖霞汉子。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著名作家的架子。

栖霞本土作家、高级教师牟民曾发表过一篇题目为《家国情怀融山城》的散文,记述了他第一次与作家见面的深刻印象,文章中写道:“第一次跟他见面,也是在聆听他的小说艺术讲座,休息间,许多人跟他合影留念,跟他互加微信。他都面带微笑,愉快跟人合作。我本打怵说话,不善交际,怕遭他拒绝。看来,这大作家很和蔼,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可以沟通。好歹瞅空,自我介绍后,加他微信。”作家并热情对他说,以后写作中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沟通交流。从牟老师这一段记述看出,亲切、朴实、真诚,没一点架子,这是作家留给牟民老师的第一印象。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多年,我在各级媒体发表不少稿子,在出书之风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也动了出书念头。经过几个月查找、翻阅、剪辑,从两千多篇发表稿件中,精选编辑一部41万字的拾遗之作。很多人出书的序言都请个名人写,于是我就想起了作家。抱着试试看的心里给作家打了个电话说明了原委,出乎我的意料,作家很痛快地答应了。不到一个周,就寄来了2千多字的序言。我拜读发现,作家在序言中立论的每个观点,都是用文集里材料来佐证分析的,观点新颖,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这说明作家是很认真仔细审阅过稿子的。

热心、热情和富有爱心是作家另一方面特点。他喜欢上身着一件暗红色休闲服,下身穿浅灰色裤子,干净整洁,朴素大方,给人的感觉,热情似火,满面春风;他昂首挺胸,健步如飞,风风火火,仍保持着一个军人姿态。他有一副热心肠,对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求教,他都细心指导,对每一篇习作都认真批阅修改,提出指导意见。他的热情、热心和爱心形成一个文学爱好者正能量磁场,拥有众多的粉丝,吸引很多文学爱好者参与,上有七旬老人,下有刚上学的娃娃。他以退伍军人为题材刚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曾在部队扛过枪》首印10000册,因故事性强,主人公形象塑造真实丰满,投放市场,不到半月便销售一空。外地读者打电话询问,出于读者的热爱,他自陶腰包花邮资给各地读者寄发。京东和当当网也摆上这部书后,许多没有买到的读者咨询,他便制作了小视频,在抖音上告诉读者去京东或当当网上网购。

(三)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人。2002年五一期间,他回乡探望父母,顺便到牟氏庄园考察,我和宣传部于部长陪同,一边观看,一边聊起牟氏庄园的话题。看着稀稀拉拉的游客,作家紧锁眉头,一副心事沉重的样子。于部长说,这还是五一假期,平时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我概括介绍庄园的结构和规模后,作家感慨地说,这样一座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竟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于部长笑着说,那你这个大作家就赶紧写一部小说或者电视连续剧,让牟氏庄园火起来,你就成栖霞大功臣了。作家也笑了,他说,从小耳边听到最多的,就是牟氏庄园内大地主“牟二黑”和小寡妇姜振帼的故事,作为一个从家乡走出来的作家,有责任和义务,把捡拾到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说片断,用自己丰润的笔当作针线,缝补这个破落的故事。他说,早在多年前就有此意,目前正在构思中,想写一部有关“牟氏庄园”的长篇小说。

2005年1月,长篇小说《牟氏庄园》正式出版,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被评论界称之为“小红楼梦”,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畅销书,也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作家曾信心十足地说,这部小说再过多年,依旧会被读者们广泛阅读。因为他作为展示封建社会生活的一部史诗,有很强的可读性。

2006年2月,《乔家大院》在央视火爆播出后,让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一夜间闻名天下。其实《牟氏庄园》出版后,他就在着手电视剧本改变工作,因很多原因,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乔家大院》火爆播出,也促进他加紧落实合作方的步伐。2008年12月9日,由衣向东、李冰编剧,李建新执导,著名演员袁立,老戏骨吕中、连凯、侯天来等主演,北京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联播的35集电视连续剧,创下北京卫视收视率新高。西瓜视频、腾讯视频、优酷相继火爆推出,豆瓣给予7.4评分,腾讯给予8.5评分。

长篇小说《牟氏庄园》出版和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不仅获得读者和观众好评,更火爆了牟氏庄园旅游业。九十年代时期,牟氏庄园门票收入只有100万元左右;2004年小说《牟氏庄园》出版之前,一年门票收入也不过200万元;自2004年《牟氏庄园》小说出版发行和电视剧播出后,每年门票收入翻番;到2011年,门票收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突破1300万元大关。

一部作品,推动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由此看出文学的力量!衣向东的名字也与“牟氏庄园”紧紧联系了在一起。不了解内情的人,可能只看到是一部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小说,但他并知道这部“反映封建地主庄园的历史史诗”,是作家历经多年冥思苦想、青灯黄卷四年,一笔一划地爬格子完成的。或许人们看到的只是书架上的一本书籍,或电视上吸睛的一幕幕剧情,未必看到作家是在燃烧生命进行创作,背后付出多少汗水和艰辛!支撑作家创作的精神动力是让“牟氏庄园”走出去、振兴家乡旅游业的家国情怀。

(四)

他带着各种文学桂冠,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于2024年荣归故里。回乡不久,鉴于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市领导建议他出山兼任栖霞市作协主席,发挥领军作用,推动栖霞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市里采纳他的建议,由他牵头成立栖霞市霞光文学社,在文联指导下,整合了栖霞市作家协会和栖霞市散文学会的文学资源,改变以往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局面。

以擦亮栖霞“中国文学之乡”品牌,为“文学栖霞”建设贡献力量为目的,培养和壮大文学创作队伍,2023年,作家牵头在全市建立了4个“中国作家创作基地”,先后开办了“栖霞市小说创作骨干培训班”“栖霞市散文创作骨干培训班”“衣向东作家提高班”,他不收学费,亲自授课,力图多快好省在短时间内,提高栖霞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水平。他还利用自己优势,组织邀请国内著名作家组团到栖霞采风宣传栖霞,举办文学讲座,培育文学新人。每天,他激情似火,满腔热情,不停地奔走乡村城里,除了照顾母亲日常饮食起居,坚持早晚创作,尤其到星期日,他会到栖霞市文化馆进行文学讲座,指导开展各项文学活动。

2025年元旦刚过,他就着手策划蛇年第一期写作培训班。作家深情地说,我希望通过培训班,发现有文学才气的孩子,从小抓起,成为文学之乡未来的骄傲!

2025年1月11日,屋外雪花飞舞,屋内热气腾腾。栖霞市文化馆二楼会议室座无虚席。讲座活动现场,40多名中小学生和30多名学生家长一起聆听讲座,作家讲得精彩,学生听的认真,并不断互动交流,气氛热烈。作家以感受文学为主题,向同学们讲解了文学创作中的立意、开头、结尾等基本知识,鼓励同学们提升观察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变通能力,用动情的细节升华主题,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这就是一个老兵,退伍不褪色,初心不忘,所表现出的责任担当,一个著名作家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他的精神感召和精心扶持下,一批批不同年龄的文学爱好者坚定走上了写作之路,“奔赴文学之乡追逐文学梦想”,在栖霞大地蔚然成风。2024年,栖霞作家在烟台市以上报刊、文学期刊发表作品300多篇,有40多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年内有1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6 人加入了山东作家协会。作家、高级教师牟民除了在报纸副刊发表大量作品,还首次在《山东文学》《胶东文学》发表作品,有一篇散文获得了“吴伯潇散文奖”。

     (五)

法国著名作家布封说过,一个好作家绝不可能只有一颗印章。衣向东就是这样绝不在原地打转的作家,他的写作从来都是在不断追求突破。如他曾连续五届(第十届至第十四届)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足以说明他善于开拓新题材、新疆域,不懈搜索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胸中有丘壑,笔下寓乾坤,显示出他作为优秀作家拥抱现实的情怀和艺术上自我超越的精神。

照顾老妈,引领栖霞文学事业发展,他并没有辍笔,坚持早晚创作,佳作连连。发表于《胶东文学》中篇小说“战火中的爱情”,不是和平环境里风花雪月的爱情,而是在战火中催生的革命战斗友情。小说塑造了主人公王天浩由一个基层军人干部和抗大文化教员颜青,在烽火连天战斗岁月里一步步成长成熟,同时也结下革命的友谊成为革命的伴侣的感人故事。小说再现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可信。2023年11月,《胶东文学》杂志社举行首届胶东文学奖颁奖仪式,该作品获得了中篇小说奖。

作为一个在部队生活战斗24年的老兵,他对退伍战士有着特殊情感。以为退伍战士立传、为老战士放歌的责任感,他创作长篇小说《曾在部队扛过枪》,小说写了一群退伍兵到地方艰难成长的故事,再现退伍老兵的风采。作品首发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24年第7、8期,已于2024年7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了多项荣誉,入选了2024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和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表示,这部作品有着高度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现实意义,作者饱含情怀,写出了一段真挚的青春岁月。衣向东擅长讲故事,主角命运的转折、伏笔设置巧妙,故事真实、真挚、珍贵,使我想起了难忘的军营时光,相信也会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是一部军事文学的佳作。

2025年钟声刚响,作家又迈出扎实的一步。《胶东文学》编辑部,把他的小说《就此别过》作为“文学烟台”开栏首发作品。栖霞是”中国文学之乡”,一片文学的沃土,从这里走出了牟崇光、张炜等全国著名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他还是一个兵,赓续绵延着家国情怀与强烈的使命担当,永远都是人民的兵!在走向新时代征程中,他会不辱革命军人一生的荣耀和使命,引领栖霞文学事业走向繁荣,他也会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