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正当华年,却暮气沉沉;有的人刚离岗退休,便选择躺平余生;有的人花甲古稀,仍在余热生辉,不断登攀。栖霞一中退休语文教师张荣起先生就像一个老黄牛,执着在文字里行走,70余年辛勤耕耘、笔耕不辍。2024年12月 5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名人传记》杂志刊登他撰写的《中国空军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烈士——梁鸿云》人物传记; 2025年1月13日,元旦刚过,《烟台日报》副刊用几乎一个整版发表了他撰写的《江元起:创办栖霞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月17日《烟台晚报》、2月28日《烟台日报》又相继发表了他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长篇散文《话说栖霞四大望族》和《奔赴牙山从戎的三位女性》,真可谓宝刀不老。可能很多读者想像不到,这些文章均出自一个九旬老人之手。
(一)
张荣起老师70余年的文字之旅,起步于他的母校——-莱阳师范学校。当时有部分同学不愿做“孩子王”从事小学教育,时年17岁的他毅然提笔,写下了《师范学校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文章,发表在1953年第六期《人民教育》杂志上,呼吁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和投身教育事业。这篇文章在学校引发不小轰动,一时成为校内小“名人”。此文不仅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也激发了他写作的浓厚兴趣与信心。 毕业时,他毅然响应学校的号召,赶赴偏远贫困的栖霞县桃村镇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山村生活艰苦,教育条件落后,他没有丝毫的退缩和抱怨,而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他带领学生一起打墼胚、垒桌凳、立球篮,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坚持周日登门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他在学校创办学生文学社,提高学生学习写作兴趣和水平。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他又被调到中学任教。教学之外,他坚持自我提升,不但自学获得了大专文凭,还积极投身写作,通讯报道和文艺作品不时见诸报端,1958年其散文《英灵山烈士陵园》入选山东省通用《小学五年级语文乡土教材》,2020年《南北海岸孪生烟台》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几十年来,先后在省内外各类报刊及选集中发表各类作品600余件。
张荣起老师从上第一节语文课开始,一直到退休,执着在文字里行走。每次布置作文题目,他都坚持“写下水作文”,事先构思,写出范文,在讲评学生作文后,再结合自己的作文讲评,教学相长,受到学生好评。他重视学生读写评说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 “九字三步走”写作训练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栖霞四中试用,总结写有初步论文发表在烟台市《教学研究》刊物,后到栖霞一中继继深化试验四年,该教法获得成功写出最终论文《小作文抓“一线”大作文攻“一点”》论文,获中国写作学会三等奖.论文发表在《作文成功之路》刊物上。
多年来,经他悉心指导,一批批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省市乃至全国的作文大赛中获奖,刊载媒体、入选各级优秀作文选者,也屡见不鲜。他执教班级、在多年高考中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从教40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一年春节,远在外地的20多名学生回栖霞过年,在他家里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小诗会,一名学生即席献诗:“老师是和煦的春风,学生是成长的桃李。春风三载育桃李,桃李终生感春风!”
(二)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1995年,张老师从栖霞一中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从忙忙碌碌倏然闲适安静,他也曾一度有过失落感。参加工作40余年,他远离尘嚣,不玩扑克,不会麻将,酒桌客场没有他的身影,一直坚持在文字里行走,积累了扎实文字功底。在五彩纷呈的退休生活中,不少人入住了“四方围城”,或决胜于“楚河汉界”,或投入“一百单八将”间斗地主,或跻身轻歌曼舞的“广场舞”大军……林林总总的选择中,这些都不是他余生希望做的,一个热爱文字、把一腔热血都付诸文字的人,一旦没有了文字的陪伴,他感到寂寞无聊。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先生说过:“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他回顾自己大半生生活工作,就是幸有文字暖心间,写作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从此他开始了老年生活的一个新起点,精彩人生的下半场。2001年后,栖霞一中和教育局相继编纂校志和栖霞教育史。张老师应邀担当大任。尽管这是一项出力又无名利的工作,他欣然接受。
虽然他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较高的文学素养,但隔行如隔山,教学与修志编史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尽管年已花甲,半路出家,既然入了“方志门”进了“文史家”,就要成为方志文史编修的行家。这也是他多年做事形成的风格。
为尽快进入角色,他带着老花镜,认真钻研有关地方史志的书籍;学习参考有关地方史志杂志刊登的文章;浏览学习史志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典型;向市县地方志办公室的有关领导、资深专家、文史学者和老师请教,以求他们指点迷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他对栖霞本地的自然地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古迹遗存、风土民情、人物胜景、民俗物产等有所了解,比较快的进入了角色。在修志同时,他还利用搜集、发掘、整理的资料,撰写各种史志方面的论文,先后在《烟台党史通讯》等媒体,发表文稿多篇,经过几年努力,他成为栖霞比较有权威的地方史志专家。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又因为执着,所以收获。几年来,张老师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先后主编或执编了《栖霞一中50年志》《栖霞教育》《栖霞苹果》《栖霞市军事志》《中共栖霞地方史》(二卷)等多部史志典籍,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栖霞教育、风物、革命史等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为后代和历史留下一笔笔珍贵的资料。
面对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有人感觉痛苦,他幸有文字陪伴,以兹为乐。在修志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生活中经历的那些渐行渐远尘封已久的往事,在脑海里依然流淌不息,甚至一些往事的细枝末节仍有非常清晰的印记,让大脑保持了充沛的活力。多年来,不管在工作岗位还是退休,他都一直保持订报、读报、剪报和收藏报的习惯。每天的报纸来了,他都认真阅读,分门别类地进行剪贴装订成册,对好的文章反复琢磨,汲取营养。白天修志,晚上写作,他开始觉得时间不够用。老伴戏谑说,退休了比在岗时还忙。在不断地阅读写作中,他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心灵,同时脑子里列出了许多写作命题,按计划一项一项去完成,把生命里的点点滴滴,串成一本本自己的回忆录。
修志之余,他先后出版了《灯下文存》一、二、三集、《灯下诗存》《人名故事荟萃》等著作,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以及写作实践中的心得、风土人情等内容,抒发了对栖霞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为栖霞教育和民俗文化发展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财富。晚年后,他侧重探索旧体诗词与楹联写作,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发表作品(含以上典籍)总计约300万字左右。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烟台作家协会、散文学会等会员。
(三)
如果文字写作是一种爱好,那么对地域历史文化——“胶东抗大”的挖掘研究,是一种热爱和责任。
张老师结缘“抗大”或许是命运安排或者是使命使然。莱阳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栖霞,他踏上第一个岗位就是曾经住过“胶东抗大”的巨夼村,此后又有缘相继结识了曾经上过“抗大”的同事周吉玉、孙兴德,此是结缘“胶东抗大”的最初源头。因为经常听到有关“抗大”学习战斗故事,便开始在心中播下了关注“抗大”的种子,屈指算来,距今已有70个年头了。关心关注一件事持续六十花甲时间,足见他的热心耐心、坚韧不拔毅力和强烈使命责任担当。
结缘“胶东抗大”70年,张老师除了日常注重搜集整理“抗大”资料,主要是先后四次撰写“胶东抗大在栖霞的办学史”史料,发挥了很多人发挥不了的作用。
2003年,栖霞市政协文史委联袂教育和体育局编纂第十集“文史资料”—《栖霞教育》专辑,已近古稀的张老师应邀作执行编辑的负责人,在拟定专辑提纲时,把胶东抗大史料列入域内高等院校典型的征集范围。年代久远和资料贫乏是打造这篇文稿的瓶颈,虽然在几十年前,他对“胶东抗大”的人和事有所接触,但至今没有人对“胶东抗大”在栖霞办学的过程作详细的采访记载,尽管如此,出于对这一革命史实的热爱,他毅然把打造此稿的任务承担下来。
在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首先想到了老同事周吉玉老师和孙兴德校长,虽然他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出于对“抗大”母校的怀念和责任,或撰写稿件,或提供线索, 如孙兴德提供他的“抗大”同学蒋贤在中国军事科学院工作的联系方式。张老师经过电话和书信采访,蒋贤不仅撰写了《“抗大”紧张学习的一天》文稿,还帮助联系上原“胶东抗大”校长后任国防大学副校长的贾若瑜将军。贾若瑜校长接受电话采访后,不仅提供了书面资料,还提供了当年任职期间的照片。其间在每天读报中,他意外发现当年“抗大”学员迟浩谦(原北海舰队军务处处长)、孙佑杰(原烟台日报社副总编)在《烟台日报》上发表的介绍在牙山和牟氏庄园驻防期间的生活及排演《腐蚀》话剧的文章,极大丰富了文稿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他不顾年老体弱,展开地毯式的寻访,调查采访的范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先后电话、书面或当面采访上百个“抗大”或知情人,终于将“胶东抗大”的由来、办学的始末、尤其从1941年3月打开牙山建立革命地以后在栖霞流动办学8年的脉络弄清,撰写出《战争年代在栖霞的一所军政大学》文稿,并将5位“抗大”人(教师和学员)耿石针、蒋贤、迟浩谦、周吉玉、孙佑杰写的回忆文章,以“抗大人说抗大”为栏目,附在文后。他将《战争年代在栖霞的一所军政大学》文稿,寄给贾若瑜等“抗大”人征求意见后编入《栖霞教育》一书。事后,该文在2014年第3期《春秋》杂志上发表。
2009年5月,他又应邀主编《栖霞市军事志》,在统一部署的编纂提纲中有“军事院校”栏目,又面临着“胶东抗大”办学史的撰写。因有了执编《栖霞教育》撰写“胶东抗大”在栖霞办学史的基础和《胶东抗大》(一部反映抗大在胶东地区办学历史的书)一书作参考,经过补充修改很快完成稿子撰写,除了对新发现的“抗大人”的多次采访,重点是根据军事志的篇幅要求,突出军事院校特色,填补有关空白,轻松完成了该志编修任务。
2014年3月,80岁的张老师接受了编纂《烟台区域文化通览》“栖霞卷”的任务,他再次被邀为第七章“胶东抗大在栖霞”的撰稿人。该书编纂要求多角度、全方位把在栖霞办学这段历史写得更加完整一些。为完成任务,他拿出足够时间学习有关胶东革命斗争史,熟悉背景,掌握相关资料,把有关史料包括回忆录中的细节做了笔记,在此基础上拟定详细提纲,经过一个月,完成全文两万三千字文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胶东抗大”在栖霞办学的缘由、办学历程等内容。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6月正式出版,隆重发行。
2018年6月,栖霞市为了弘扬抗大精神,欲筹建“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他又被吸收为资料征集组的成员之一。在市委组织部直接领导和组织下,从6月25日动员开始,至2019年8月29日,前后历时一年多紧张工作。他虽然已是85岁老人了,但他克服年龄大、体力不支等多种困难,积极参加本区域上山下乡有关“胶东抗大’历史的调查研究工作,而且与工作组其他同志,跑烟台、走莱阳、驱平度、转莱州、到龙口等抗大涉足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阅资料,现场采访,参观大泽山革命纪念馆,访问“胶东抗大”的诞生地莱州三元村等,收获颇丰。除了博览手头和能搜集到的抗大资料之外,他又借助媒体在全国寻找健在的“抗大”老兵。经过数月努力,相隔近80年的时间,竟寻找到20多名健在的“抗大”老战士,他们虽然都在90岁高龄以上,但都不忘初心,孜孜以求,提供有价值的史料。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同事写出了包括“胶东抗大的组建”“胶东抗大办学的历程”“胶东抗大办学的特色”“胶东抗大的历史贡献”“胶东抗大对栖霞的影响”五大部分的校史,共计三万余字,为胶东抗大教育基地建立做出突出贡献。
70余年“胶东抗大”情缘,四写“胶东抗大”办学史,他对“胶东抗大”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和感受,更对“胶东抗大”产生浓厚的情怀。他总觉得为了离开和健在的“抗大”人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决定编纂一本文集,要为“胶东抗大”放歌。他把集70年调查搜集“胶东抗大”资料、见诸报端的文稿及近年挖掘的史料,整理为《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一书,于2020年10月出版,他激动地说:“以此,作为一个85岁的老党员向建党一百周年及“胶东抗大”创建80周年的献礼!”此书也在社会各界收获了热烈反响,成为胶东革命斗争历史重要补充资料。
尽管年事已高,作为一名老党员,张荣起依然积极参与“栖霞党史宣讲团”和“五老宣讲团”工作,活跃在栖霞党史宣讲第一线。他满怀激情地走进机关、学校、社区,为青年积极分子、乡镇机关干部以及大专院校、中小学师生开展“两史”和爱国主义宣讲130余场次,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让张荣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他多次被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各级媒体采访报道,入选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与烟台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纪录片《四十年四十家》。个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烟台市十佳模范老人”“栖霞最美老人”“十佳藏书家庭”“法德家庭”等荣誉称号。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山东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通令表彰烟台市28名优秀共产党员,张荣起名列其中。
2025年,张荣起老师迎来90周岁华诞。他虽满头银发,岁月在脸上划下道道印痕,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耳聪目明、步履稳健,且紧跟潮流,会刷抖音,多年就用微信。我作为他的学生与他微信交流,根本看不出老人家是个90多岁的老人。金蛇狂舞,他仍执着在文字里行走,近日又着手一个地域历史文化题目的研究,我祝贺老人家幸福安康,佳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