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楼下跑步的时候遇见一对母子,无意中听到的一小段对话很有感触。
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大男孩,背着大大的书包,推着一辆自行车从车库出来,急急地跨上车就开始一路飞奔,紧接着妈妈冲了出来,手上拿着一副手套,大声喊道:“你的手套忘戴了,快回来拿手套。”孩子头也没回,也大声地回了一句:“这个天气戴什么手套,你烦不烦,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真是烦死人了。”随后弓起身子脚下加快了速度,顺道拐了个弯不见了踪影,留下可怜的妈妈举着一副手套在风中凌乱。
我自己也是做妈妈的人,说实话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有点难过,不是为孩子的不领情难过,我是为妈妈的不放手遭到孩子的厌烦和嫌弃而难过。换作是我,如果孩子忘戴手套了,不要说春天这样的天气,哪怕是寒冬腊月,我也不会拿着手套追出来,我就让她冻一冻,让她切身体会到忘记戴手套的痛苦感受,下次她就不会再忘记了。
想到现在被辅导孩子功课逼得快崩溃的家长朋友们,其实我们做父母的真的可以轻松一点而不去做这件事,我的孩子从幼儿园起直到中学毕业,我们几乎没有直接参与到具体任何一门功课的辅导工作中去。我是这么想的,她小学的功课我有这个能力去辅导,等她到了初中高中我还有这个能力吗?语文我有这个能力,数理化我也有这个能力吗?如果因为我们长期的参与让孩子形成了习惯和依赖,一碰到难题就是爸爸这个怎么做,妈妈那个怎么做,我觉得这对他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他自己做错的题,被扣的分,被挨的批,他会印象深刻,他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比你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效果会好许多。
当然不参与具体辅导绝不是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恰恰相反,我的体会是,要把你闻和问的时间窗口再向前移,一定要启发他去独立思考,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孩子是会受益终生的。
周末和朋友约了一场球,中场休息的时候聊天,前不久从美国回来的一位教授朋友问起女儿的近况和下一步的安排,我和他简单汇报了一下,这时候另一位朋友说道:“姐,你真的不想孩子吗?你怎么可以做到这么放心的呢?我将来必须让我的女儿考扬大,毕业以后就在扬州工作,然后在扬州找一个对象成家,不许离开扬州城,不许离开我。”
我很想问他你做这样的决定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孩子的这一路乃至一生被你这样妥妥地安排是她想要的吗?你有听过她内心的声音吗?如果我们永远不放心也不放手,永远庇护着他,孩子怎么去成长?其实这样的心态更多的是父母在情感上过度依赖和离不开孩子,而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
想起纪伯伦的那首《先知 论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这是我还没有为人母之前就特别认同也特别喜欢的一首诗,和天下所有做父母的朋友共享,共勉。